明日端午節,老人說「端午粽子4不吃,吃了難安康」,有啥講究?

2024-06-09   秀廚娘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端午節有許多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包括賽龍舟、掛艾草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等。而在這些習俗中,吃粽子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動之一。粽子,作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不僅味道美味,更承載著對家庭和睦與平安的美好期望。

粽子的種類繁多,口味各異,有甜有咸,既有傳統的紅豆、蜜棗粽,也有現代的蛋黃、鮮肉粽,種類豐富多樣,深受人們的喜愛。然而,吃粽子也有講究,尤其是老人們常說的「端午粽子4不吃,吃了難安康」,更是提醒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要注意飲食的健康和安全。那麼,這「四不吃」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1. 不吃保質期時間長或過期的粽子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糯米容易受潮變質,且粽子中常常夾雜著各種餡料,如肉類、蛋黃等,這些都容易變質。如果粽子的保質期過長,說明其中可能添加了較多的防腐劑,不利於健康。而過期的粽子更是絕對不能食用,因為其中可能已經滋生了大量細菌和黴菌,食用後會引發腸胃不適,嚴重的甚至可能引發食物中毒。

2. 不吃夾生或硬心的粽子

夾生的粽子指的是糯米沒有完全煮熟,吃起來有生硬的感覺。這樣的粽子不僅口感差,而且難以消化。糯米本身就是一種較難消化的食物,夾生的粽子更是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導致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此外,夾生的粽子可能會因為加熱不充分,存在一定的衛生隱患。

3. 不空腹吃粽子

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糯米粘性大,吃多了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空腹時食用粽子,會使胃液分泌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容易導致胃酸分泌過多,造成胃部不適。因此,最好在飯後適量食用粽子,以減輕腸胃負擔,避免胃部不適。

4. 不要過量食用粽子

雖然粽子美味,但也不能貪多。糯米難以消化,吃多了容易引起腸胃不適。而且粽子的餡料通常熱量較高,如鮮肉、蛋黃等,過量食用會導致攝入過多的熱量,增加肥胖的風險。因此,建議每次食用1-2個粽子為宜,避免過量。

了解了端午節吃粽子的講究之後,我們來看看如何製作一道經典的糯米肉粽。

推薦食譜:糯米肉粽子

食材準備:糯米500克,五花肉200克,干香菇50克,鹹蛋黃5個,粽葉適量,料酒適量,生抽適量,老抽適量,鹽適量,白鬍椒粉適量,糖適量,植物油適量。

製作步驟:

1. 糯米處理:將糯米洗凈,用清水浸泡4小時,撈出瀝干備用。

2. 餡料準備:五花肉切塊,用料酒、生抽、老抽、鹽、白鬍椒粉腌制1小時,干香菇用溫水泡發後切丁,鹹蛋黃對半切開備用。

3. 粽葉處理:粽葉提前用清水浸泡數小時,煮沸10分鐘後撈出,用清水洗凈,剪去根部硬梗,備用。

4. 包粽子:取兩片粽葉,錯開疊放,捲成漏斗狀,先放入一層糯米,再放一塊五花肉、少量香菇丁和半個鹹蛋黃,然後再放一層糯米,將粽葉包好,用棉線紮緊。

5. 煮粽子: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加入足量清水,壓上重物,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3小時,期間注意加水保持水量,煮熟後撈出,瀝干水分,放涼即可食用。

烹飪小貼士

1.包粽子時糯米和餡料要均勻分布,避免出現夾生情況。

2.煮粽子的時間要充足,以確保糯米完全熟透。另外,粽子煮熟後不要立即打開,放涼後口感更佳。

通過以上步驟,一道美味的糯米肉粽就製作完成了。在端午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享受自己親手製作的美食,不僅增添了節日的儀式感,也讓全家人一起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記住老人們說的「端午粽子4不吃」,讓我們的飲食更健康,更安全。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本文由「秀廚娘」原創,文章和圖片均有版權,未經允許,請勿抄襲、刪改、盜用,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