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譯叢 · 第二輯
《暗影之城:一個女人的咯布爾漫步》
[印] 塔蘭·N.汗 著
陳元飛 譯
ISBN:978-7-100-22552-6
商務印書館2023年7月出版
點擊圖片 購買圖書
文︱羅 新
2006年8月塔蘭·汗第一次抵達阿富汗,正是喀布爾最美的季節,隨處可見的桑樹正在悄悄改變樹葉的顏色。初來乍到,塔蘭最常聽到的告誡是,千萬不要在城裡步行。幸虧她沒有聽從這類好心的告誡,而是利用一切機會走街串巷,真切地看到一個外人(更別提是年輕女性)不大可能看到的、隱匿在暗影中的、似乎在又似乎不在的、浮游於記憶與遺忘之間的喀布爾,因而才寫出這本別人寫不出的,視角獨特、情感濃郁的《暗影之城:一個女人的喀布爾漫步》(Shadow City: A Woman Walks Kabul)。
那時美國領導的多國聯軍推翻塔利班政權已整整五年,儘管這五年尚不足以清除之前塔利班五年統治留下的深刻印痕,但塔蘭見到的喀布爾似乎是有希望、有活力的。長期避難在外的阿富汗人回來了,多個國際組織的資金和人員抵達了,新建築和新街區湧現了,女孩子返回學校上學了——一個非常不同的未來似乎已觸手可及。2006年的初訪之後,塔蘭在隨後的七年間又多次重訪喀布爾,每次都跟后街小巷的喀布爾人生活在一起,有機會深入他們的庭院、廚房和長期對外人深溝高壘的情感世界。然而,另一方面,塔蘭在這七年間又目睹了喀布爾安全形勢的一步步惡化:國際組織、軍隊和政府的駐地外高築水泥牆,恐怖襲擊的消息時時傳來,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離開——讀塔蘭在2019年出版的書,應該可以預見到2021年8月塔利班重新進入喀布爾。
不過,《暗影之城》並不是一本講阿富汗政治的書。事實上,塔蘭試圖在急劇變化的政治現實中捕捉那些相對穩定的文化與社會連接,在遺忘中打撈記憶,在斷裂中發現連續,在暗影中尋覓光亮。七年間,塔蘭漫步於喀布爾,感受季節輪轉,見證了大黃和紫荊木的璀璨。她發現的故事,都是國際媒體的戰地記者們既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去尋找的。喀布爾的街巷充斥著被歷史遺忘、被現實掩藏、被世界無視的鬼魂,塔蘭決心去傾聽這些鬼魂的呢喃。聽著聽著,她忽然意識到,這些呢喃既是關於過去的,也是關於未來的。塔蘭由此也明白了,在看似沒有多少歷史遺痕的喀布爾,無處不是有關深遠往昔的慨嘆,甚至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紀念碑。
塔蘭·汗1978年生於印度北部阿里格爾(Aligarh)的一個穆斯林家庭,主要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城市是孟買。塔蘭本科在孟買的聖哈維爾學院讀歷史,之後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南亞研究專業的碩士學位。她的工作是拍攝紀錄片和寫作,寫作內容主要是關於南亞與中東地區的旅行、文化、性別與身份認同。從很早起,她的作品就發表在一些重要報刊上,包括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和印度《大篷車》雜誌等。她作為訪問學者駐訪過的著名學術機構包括美國的麥道爾藝術村(the MacDowell Colony),以及澳大利亞的獨立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Independent Studies)等。《暗影之城》是她的第一本書,出版後立即引起英語世界的廣泛關注,可謂一鳴驚人。《紐約時報》這樣評論道:「(塔蘭·汗)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和勇敢無畏的旅行者,奉獻出一個刻畫細微、層次豐富的喀布爾……她以敏銳的觀察與詩句般的文字,讓這座城市鮮活起來,把歷史、政治與個人經歷編織在一起,創造出一部引人入勝的處女作。」
這本被稱為跨類型(genre-bending)的書,兼有回憶錄和旅行筆記的屬性。塔蘭有意避開了宏大話題,而聚焦於個人經驗,只寫她自己的所見、所聞與所感,因而格外生動、細緻。她在喀布爾最初感受到的是時間的單薄,深感對往昔的健忘反映了多年戰亂之後阿富汗社會的心理創傷。2021年塔利班重新奪回阿富汗之後,塔蘭在一篇文章里說:「我在《暗影之城》里開始寫這種(歷史)健忘症,就是為了對抗遺忘,為了保存記憶,因為文字是對抗記憶消磁的法寶。對我自己,對讀者,這都是一種警醒。讓我們記住,我見證過的這座城市的美麗與複雜性,的的確確是存在過的。」她所說的喀布爾的「美麗與複雜性」,正是《暗影之城》的寫作主題。
喀布爾
怎樣展示喀布爾的「美麗與複雜性」呢?塔蘭重點寫了五個側面:關於書,關於死亡,關於電影,關於疾病及毒品,關於愛和婚姻。這些側面都為讀者推開了一扇窗戶,敞開了一個在時事新聞上看不到的喀布爾,一個活著的、有深度的、會哭會笑的喀布爾。她寫喀布爾的書店、圖書館、愛書人、讀書人,既讓人心痛,又洋溢著溫暖。在艾哈邁迪那家頗有一些善本西文書的書店,塔蘭只拿走了一本波斯文的阿凡提(穆拉·納斯魯丁)故事集。波斯語是一種跟她有歷史關係、她卻基本不懂的語言,「它(波斯語)就像一面屏板,遮擋起一個我熟悉的影像,散發的光芒透過掩映著它的曲線和典雅的拱形,勾勒出輪廓」,「不過我把這本書留在了床邊,我經常會拿起它,好像在期待突然間我能讀懂它,也許我在這本書中尋到了一種超越語言的熟悉感」。
這種超越語言的熟悉感,就是塔蘭與阿富汗的深層聯繫。她父母兩邊的家庭,都和阿富汗有某種歷史關聯,特別是她的外祖父,一個從未踏足阿富汗的讀書人,卻在波斯語的詩歌與歷史中擁抱著阿富汗,把喀布爾當作自己的精神故土。塔蘭深受外祖父的影響,她在喀布爾的漫步,一方面像是按照外祖父的指導一步步熟悉這座詩歌之城,另一方面又像是陪伴著外祖父回到他闊別一世的故鄉。在書里,塔蘭稱自己2006年初抵喀布爾為「重返」,2013年離開喀布爾為「重逢」,就是對這種深刻聯繫的一種蘇非式描寫。這種聯繫當然是個人的、偶然的和有限定條件的,不過正是基於這種聯繫,塔蘭·汗可以看到,並且也可以寫出一個別樣的喀布爾。
讀完此書的讀者一定會贊同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的評語:「這本書最棒的地方之一,是塔蘭·汗能夠用她的個人經歷來展示更大的世界。作為有關阿富汗文獻的一個重要增補,《暗影之城》是一本美麗的、強大的、終究滿懷希望的書。」
第一輯 已出版作品:
購買遠方譯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