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前後 魚乾飄香的海邊漁村最有家鄉味兒

2019-12-07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耿子葉)在冬季,靠海的人們有自己獨特的儲藏食物方式,成排晾曬的海產品豐富了普通農家的餐桌。12月7日,二十四節氣大雪到來,風乾物燥的天氣是沿海漁民大量曬魚乾的好時節。


在我國遼寧東港、膠東半島、江蘇連雲港、福建永寧等地,每到這個時候,沿海漁村便出現一排排、一片片晾曬魚乾的景象,空氣中還夾雜著或濃或淡的魚腥味兒。經過剖洗的新鮮海產品,因為海風的洗禮,變成了耐存儲的風乾食品,通過煎、炸、蒸、炒、燉,隨時能變成美食,這正是魚乾千百年流傳的魅力所在。

煙台東口村村民晾曬的魚乾。岳躍山 攝


煙台東口村

新鮮海產品豐富 曬魚乾為淡季儲備

在捕魚期,煙台芝罘的東口碼頭是最繁忙的。每年9月1日開海後,東口碼頭就彙集了當地的各色船隻,漁夫們從這裡駛向大海又滿載而歸。

目前,東口村的漁民大都來自外地,以安徽、河南地區為主。近些年,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當地漁民出海打漁的漸漸減少,有的搞起了養殖,有的干起了個體。

東口碼頭。岳躍山 攝


老牛十幾歲時就從安徽老家來到了東口,從事海鮮養殖行業,後來買了條船開始打漁,一干就是多年。每天凌晨3點鐘起床出海,下午2點多帶著四五簍魚貨回來,一個小時差不多賣完回家睡覺。能見到老牛的地方除了家裡,就是碼頭。而像這樣打漁的日子,如果賣魚順利,老牛一天大概能收入300塊錢。

在東口碼頭邊上,抱港漁市給這些漁民提供了賣魚的平台,新鮮便宜的海鮮產品,吸引了來自市區的人們到這裡來採購,大蝦、皮皮蝦、八爪魚、螃蟹等,皮皮蝦45塊錢2斤,有的小雜魚1塊錢一斤,「當地人們買這種小雜魚直接炸一炸就很好吃。」在魯東大學讀書的學生岳躍山告訴記者。

跟隨老牛3個月拍攝紀錄片的岳躍山和兩位同伴,對這個小漁村有莫名的好感,「東口碼頭停靠的漁船大都是老舊的小漁船,拍出來的畫面特別有質感。」在岳躍山的鏡頭裡,可以看到東口村村民家院子裡有不少晾曬的魚乾。

像老牛一樣打漁的村民,有時候賣不出的魚貨就用簡單的晾曬,製作成魚乾以備儲存。走在東口村,可以發現村民家院子裡,晾起的一排排魚乾,大的小的品種不一,顏色有深有淺,一根粗繩子串聯起處理好的魚貨,隨著風吹日曬的雕琢,水分一點點蒸發,從而醞釀出魚乾特有的海鮮風味。

對於當地漁民來說,曬魚乾更多的是對淡季的儲備。有的魚乾掛在樹上,顏色已經發黑,當地村民介紹,那些魚乾已經晾曬一年多了,都還可以吃。在當地,村民們在新鮮海貨打撈季節並不吃魚乾,只有在淡季缺少新鮮海貨的時候,才會吃魚乾。

連雲港馬站村

鐵網上掛曬魚乾 場面頗為壯觀

隨著海鮮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今一年四季各色新鮮海產品隨時供應,讓魚乾不再成為人們唯一的選擇,而吃魚乾,也更多地變成了人們的口味喜好和對家鄉味道的眷戀。

現在,風乾的海鮮味道逐漸從海邊地區走向了全國各地。在電商平台上,新京報記者發現以海邊地區為主的海鮮乾貨店鋪琳琅滿目,新曬本地鮁魚、燒烤專用馬步魚乾、海鮮乾貨魷魚乾、野生墨魚乾、漁民自曬鰻魚乾等。

在江蘇連雲港贛榆區柘汪鎮馬站村,村民家一排排木架上整齊地擺滿了密密麻麻的馬哈魚乾,場面蔚為壯觀。深居內陸的人們,見到這樣的場景不禁讚嘆當地人的「富有」。而這些特別製作的魚乾受到了歡迎,據村民介紹,僅她一家,一個冬季要銷售二十多噸大馬哈魚乾,而這些魚乾也是銷往全國各地。

長期以來與海為伴、逐海而興的贛榆區,近年來,藉助海洋漁業資源優勢轉變發展方式,通過人工繁育技術,實現了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梭子蟹、大菱鮃、紫菜、縊蟶、牡蠣等人工海水養殖,與此同時,做強海產品精深加工,也改變了傳統漁業的發展模式。

「各類水產苗種的繁育成功,給當地養殖戶帶來了收益的同時,還讓贛榆海洋漁業走上了生態發展的路子。」當地繁育場負責人介紹。

福建永寧

屋頂上的小魚乾 也是一道風景

位於石獅市東南部濱海的永寧鎮,三面環海,而海邊的村子也依靠大海的饋贈,逐漸發展起了海產品加工產業,僅沙堤村就有4-5個海鮮產品加工廠,其中有的加工廠規模發展得比較大。俗話說:「靠海吃海」,海鮮加工廠給當地村民提供了不少商機和就業機會。

「新鮮上岸的海鮮,紅膏鱘、大狗鯊、大石鰻、大香螺……客官要不要來點?」每天一早,永寧外高的蔡育群,都會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發出最新的海鮮動態。

和蔡育群一樣從事海鮮生意的北仔,時不時會發出一些魚乾加工的照片。經過處理的魚平鋪有序地碼放在鐵網上,晾乾後再人工裝袋碼放,賣完一波再曬一波,一波接一波。

把魚平鋪在鐵網上晾乾。


隨著曬魚乾的市場需求,及時調整供應,增加了北仔對市場的應變能力。時不時出現在自家房屋頂上的小魚乾,也成為當地的一道風景。

在距離永寧縣580多公里的安東衛,同樣從事海鮮生意的孫先生如今也通過短視頻平台,更新自己的日常,大集上賣的海產品、曬魚乾的過程,也收到了不少來自內陸粉絲的點贊。

對於孫先生來說,傳統的銷售方式依舊是主要銷售渠道,日照嵐山海貨批發市場的大集是必須趕的,五天趕一個大集,趕大集之餘的四天就是加工備貨的時間。

如今,孫先生的生意,可謂也做到了「買全球賣全球」。作為一個個體商販,近年來,他逐漸做起了國際生意,進口印度、巴基斯坦、越南、伊朗的鰻魚,經過加工,出口到日本等地。「今年由於產量的下降,鰻魚的價格比往年翻了近一番,以前4塊的貨今年賣到了6塊5,去年4塊5的貨今年賣到了8塊5。」孫先生告訴記者,由於鰻魚價格的大幅上漲,今年加工鰻魚乾的利潤也少了。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Fdr5G4BMH2_cNUgs1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