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研學旅遊需要普惠式高質量發展

2024-10-26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6日訊(記者 魏金金)近些年,研學旅行需求持續火爆,多地積極布局研學旅行「新賽道」,大力發展研學游。25日,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研學旅遊發展報告(2023—202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提出,研學旅遊需要普惠式高質量發展,如何讓青少年研得好、游得起,實現高質量普惠式供給,是當前以及未來一個階段的關鍵問題。

自復甦以來,研學旅遊的熱度始終不減,尤其是在暑期,往往會成為媒體熱詞。如同假日旅遊一般,遊客們一邊吐槽,一邊出行。報告認為,「市場熱,輿論熱」現象背後,反映出市場需求旺盛、對優質供給的熱切期待,以及行前期望與實際體驗存在的差距。相較於日本130餘年的修學旅行、美國近200年的營地教育、芬蘭等多國形成的自然教育,我國研學旅遊的發展時間尚短,雖快速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但尚未形成廣泛的公眾認知與社會共識,而認知的局限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供給的升級。

根據報告,從政策層面來看,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政策沿著「需求—供給—規範」的邏輯展開並下沉,區域間政策水平的差距正在拉開。從招投標數據來看,預計2024年全年研學相關的招投標次數與總金額較2023年同期有所回落,但較2019年仍然有明顯提升,也將超過2021年水平。從目標客群的消費力上,多數企業感知目標客群發生了變化,有向兩端分化的傾向,認為消費能力收縮得略多,且客群對價格的敏感度在提升。除了「游而不學」「學而不游」這樣的老問題,關於「價格虛高」「質價不符」的討論多了起來,而關於研學旅遊到底貴不貴,需要從真實成本和實際消費能力兩個方面綜合判斷。

報告分析,2024年對行業秩序、市場「劣驅優」的擔憂在擴大。由於研學旅遊沒有資質管理,研學旅遊的隊伍出行方式、客群以未成年人為主要特徵,這些都意味著需要專業化服務、完善的制度與保險等保障。在優化行業監管的同時,也應給予行業發展一定的社會包容度。雖然研學旅遊的發展自2016年以來已接近8年,但目前仍然是一個處於「少年時期」的市場。「成長的煩惱」不可避免,但發展中的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

報告認為,當下「如何吸引專業人力資本進入行業」成為最重要的問題。2023—2024調研結果顯示,目前行業最缺營銷策劃、產品開發、銷售等相關人才。值得注意的是,研學旅遊是一個綜合性領域,不僅需要多部門監管,更需要跨部門、跨界人才各司其職,不同專業人士之間的合作模式也是未來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同時,報告提出,政策執行要進行評估。自2016年政策發布以來,各地實施情況千差萬別。推進較快的區域,學生研學出遊比例達85%以上,推進較慢的區域甚至在10%以下,還有很多學校至今從未落實開展研學旅遊活動。無論是沒有意識到研學旅遊對於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性,還是仍然停留在擔心出遊安全等初級問題,都極大限制了中小學生研學旅遊權利的實現和市場基本盤的穩定增長。

報告認為,研學旅遊需要市場化機制,也需要普惠式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如何讓絕大多數青少年研得好、游得起,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也將形成我國獨具特色的研學旅遊發展道路。要充分發揮文旅領域存量資源與空間優勢,實現「好而不貴」的高質量普惠供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9600ab8f7b7a689961912b39c04b2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