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武漢軍區副司令員,40歲授予少將,後被免除一切職務

2024-01-01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他曾是武漢軍區副司令員,40歲授予少將,後被免除一切職務

1971年9月13日林彪集團強行乘飛機欲逃往國外,最終飛機失事墜毀在外蒙古境內。1971年發生了太多歷史性的事情,使得這一年變得極不尋常。九一三事變事後追查,一大批高級將領受到牽連,四大軍區的首長也被撤職,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當年為了防止左傾錯誤繼續在黨內蔓延,防止黨內分裂,毛主席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8月時曾南下巡察,與各地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巡視談話,此次談話內容是極為機密、關乎大局的,離開時毛主席曾千叮嚀萬囑咐相關人員談話內容萬不可泄露,最後還是有人泄露了。提到九一三事變,就不得不提到劉豐,他就是被撤職的四大軍區首長之一。

劉豐,是我國的開國少將之一,於1955年授予的,他一生的經歷也是極傳奇的。1915年出生於河南,出生在這樣一個年代,戰亂紛爭,食不果腹,水深火熱,為了活下去少時他打過地主,加入過國民黨軍隊,後又棄暗投明加入共產黨。參加過無數戰役,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一生經歷無數次事變,多次在戰鬥中負傷,被診斷為三等甲級殘廢。建國以後多次掌管多地軍區長官一職。

說到劉豐一生中經歷的事變,其中就免不了提到寧都事變。眾所周知,抗戰期間,因為國民黨和蔣介石政策的不得人心,許多有良知的能人都曾棄暗投明,為了正義光明的未來而轉投加入共產黨,寧都起義就是其中一起。原馮玉祥下部的一支軍隊,在軍閥混戰中戰敗,被蔣介石收編為第26路軍,其中的一位高級將領就是董振堂,而在他手下有一名班長,他就是--劉豐。

1931年春第26路軍奉行「剿共」任務前往江西寧都,後918事變爆發,因26路軍中多為北方人,家鄉正在慘遭日本人的踐踏,大敵當前國內卻是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局面,他們多次向蔣介石建議應立即停止內戰,一致抵禦外敵,卻遭到蔣介石拒絕,還堵住他們北上道路,這使得牽掛家中的士兵們深感絕望,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們之間的矛盾。因戰事失利,原本就損失嚴重的26路軍,原本的將領卻丟下軍隊回老家養病去了,一眾士兵感覺到了被利用被拋棄之感。

與此同時,26路軍中有多名將領原是我黨秘密安排的人手,於是趁著軍隊與蔣介石集團內部矛盾日益加深的時機,於1931年12月14日組織武裝起義反抗。起義成功後,26路軍被改編為紅軍第五軍團,紅軍力量也從原先的三萬多人瞬間激增到五萬多人,26路軍中原先的多名將領也在隨後在紅軍中擔任指揮職位,這隻隊伍也在日後抗戰中屢屢建功,不可否認是紅軍中的一支主力部隊。起義部隊中還誕生了31位開國將軍,也足見這支隊伍是多麼的能征善戰。

新中國成立後,劉豐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大理軍區司令員、空軍第八師首任師長、空軍第三軍軍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武漢軍區政治委員。九一三事件發生以後,他因過錯險些給我黨造成巨大損失而被免職一切職務,但是他對抗戰、對新中國成立的功勞也不能一概抹去,所以在1982年他退役後中央還是決定給予他師級幹部的待遇。

1971年8月毛主席南下巡察的第一站就是武漢,離開武漢前又同劉豐談話一次,劉豐先後擔任軍區要職,主席對他也很是重視,如果沒有九一三事變他的前途想必也是可待的。

所以,人生的轉折有時就在自己一時的選擇,人生道路走得順與不順也皆在自己的一念之間,劉豐在抗戰時期選擇拋棄追隨蔣介石而選擇轉投共產黨,九一三事變卻選擇了泄密給林彪一方,成功容易守功難,想必這句話對劉豐來說最是有所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