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這是一部曾經在重慶取景的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父親尋找自己被拐兒子的故事。
電影根據真實故事原型改編,於2015年上映,而6年之後,故事中父親的原型郭剛堂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兒子。
電影《失孤》在上映後取得了超過2億的票房,豆瓣評分6.8,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那麼,這個故事又是怎樣的呢?
一位父親,因為兒子被拐,開始走上了尋找之路,一直堅持了15年,幾乎走遍了祖國的每一個角落。騎著一輛摩托車,帶著大幅的尋人海報,隨身的小本上記錄著一路上幫助他的人。
和一位青年的偶然相遇,改變了這位父親的尋人目標。這位青年也是被拐的,也想要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兩人一路同行,形成了一種類似父子親情的關係。最終,青年如願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但是這位父親卻還是一直在尋找。
故事取材於真實事件,加上藝術加工,應該是有很好的發揮空間,但是在整體的處理上,卻讓一部分觀眾詬病。
可能存在的問題就是,電影的故事原本應該尋求真實,但是其中卻加入了很多非常感性的處理方式,讓電影顯得有些迷離。
同樣是孩子被拐的媽媽,在電影當中似乎變成了一種意象,特別諷刺的就是,在她被拐孩子找到的同一時間,這位媽媽卻選擇了自殺。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電影中有很重要的意象,就是青年記憶中的鐵索橋、竹林和媽媽的辮子。這幾個意象看似很真實,但是最後大家就會發現,它們都已經消亡,成為了虛無。
這種強烈的真實和割裂的虛無結合在一起,會讓一部分觀眾難以理解。
而電影為人所稱道的,主要還是主演劉德華以及電影的畫面。
作為一位巨星,劉德華在電影中要反差出現一位農民,可以看得出來,劉德華非常努力去扮演這一角色,甚至足夠以假亂真。但是在他開口之後,不自然的普通話,顯得有些彆扭。如果能夠用方言或者配音,也許可以緩解這種尷尬。
而電影畫面,因為主角橫跨祖國多個地方,所以算是對各地風光的一次展現,其中以鄉村為主,很多畫面都頗具美感,讓人感受到電影的魅力。
而電影當中,也出現了很多和重慶相關的場景,包括青年最終找到親生父母的地方,就在重慶綦江。
那麼,在重慶取景,對於電影創作本身來說很重要嗎?可以說重要,也可以說不重要。即便換了一個地方,電影的故事也同樣成立。
因為題材的關係,大家也非常關注《失孤》這部電影,以下是一部分朋友的評價:
看過《親愛的》之後,沒有發現更多亮點,倒是汽渡上兩個武漢男匠為劉德華要不要找孩子這事都能扯個皮,這個劇情有點太寫實了。
演員的演技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劇情實在是太糟糕,不知道是不是剪輯的問題?
每個人看電影的收穫都不一樣,我對於親情特別看重,如果《親愛的》讓我感受到了偉大的母愛,那麼《失孤》讓我感受到了沉重的父愛。作為一部電影它或許不那麼完美,但是它給予我的感動,完全值得五星,好電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親自體會這種感動。
大家看過《失孤》這部電影嗎?你有著怎樣的感受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