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頭條|神舟夜泊東風城 神州再迎遊子歸——寫在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平安歸來之際

2024-11-04     新華社

新華社酒泉11月4日電 題:神舟夜泊東風城 神州再迎遊子歸——寫在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平安歸來之際

新華社記者李國利、劉藝、高玉嬌

浩渺星河泛舟192天後,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於11月4日凌晨,划過夜幕,成功抵達東風著陸場,3名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全部安全順利出艙,健康狀態良好。

在軌期間,這個全部由「80後」組成的乘組,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出艙活動時間紀錄,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和多次貨物出艙任務,進行了多個領域的大量空間科學實(試)驗。指令長葉光富刷新中國航天員在軌駐留時間紀錄,成為我國首位累計飛行時長超過一年的航天員。

此時,東風航天城秋色正濃;歸來,神舟十八號乘組收穫亦豐。

再踏層峰辟新天

8月8日,一場趣味「天宮運動會」在中國空間站拉開帷幕。

微重力環境下,01號選手葉光富一個背越式跳高,跳到了離地面400公里的「高度」;02號選手李聰上演「水花消失術」,向前翻騰一周;03號選手李廣蘇以跳遠中的「挺身式」傳遞火炬,這個在地面只能維持一瞬的動作,在太空可以任意保持。

與此同時,第三十三屆夏季奧運會在法國巴黎舉辦。中國體育代表團斬獲40金27銀24銅,創造夏季奧運會境外參賽最佳戰績。閉幕前一天,國乒女團實現五連冠,為中國代表團斬落夏季奧運會第300金。

體育與航天,一個是人類向內的極限挑戰,一個是人類向外的無限探索,卻凝聚著共同的精神:超越自我、敢於拼搏。

5月28日,神十八乘組密切協同完成首次出艙活動,用時約8.5小時,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出艙活動時間紀錄,葉光富再度漫步太空,李廣蘇第一次體驗「太空行走」。

「體驗了沒有翅膀也能自由飛翔的感覺。」李廣蘇在茫茫宇宙中感嘆。

「你在艙內不就感受過了嗎?」葉光富問。

「不一樣。」李廣蘇說。

他們二人身著我國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上面的航天員簽名見證了中國航天一個又一個紀錄——

景海鵬成為我國首位四度飛天的航天員,也是我國迄今為止飛天次數最多的航天員;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相互配合完成空間站階段首次出艙活動;王亞平成為我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

7月3日,神十八乘組圓滿完成第二次出艙活動。當李聰在艙外航天服上籤下自己的名字時,中國航天員已圓滿完成17次出艙活動。

今年,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飛船神舟一號飛入太空25周年。從無人到有人,從艙內到艙外,再到全構型的中國空間站,中國載人航天不斷書寫新的歷史——

楊利偉代表中國人圓了千年飛天夢;劉洋是我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女性;神十四、神十五兩個乘組「太空會師」,中國空間站開啟了長期有人駐留模式……這一次,葉光富成為我國首位累計飛行時長超過一年的航天員。

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以來,神舟飛船「一年兩發」已成為常態,更多紀錄不斷刷新。同時,「國家太空實驗室」功能不斷凸顯,科學的無人區也迎來了更多攀登者。

隨神舟十八號上行的斑馬魚—金魚藻二元生態系統,在軌穩定運行40餘天,實現我國在空間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西北工業大學魏炳波院士團隊的高性能難熔合金研究,取得具有國際影響的重要科學發現……

「自空間站建造以來,空間應用系統已在軌開展了百餘項科學實驗和應用試驗。」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師呂從民介紹。我國載人航天工程1992年立項實施至今,已有4000餘項空間應用成果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服務國計民生。

永無止境,再踏層峰。

10月2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錨定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的目標,工程全線正在全面推進各項研製建設工作。」

無疑,這是中國航天的新高度,也是中華民族的新高度。

篤行何患不成功

「推返分離。」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和推進艙分離。

藍色星球已近在眼前,但在回家之前,飛船返回艙還要經受穿越黑障的考驗——與大氣層發生劇烈摩擦,溫度劇增,導致氣體分子與飛船表面被燒蝕的材料均發生電離,形成等離子體鞘套。

這一階段,飛船返回艙內部與外界的無線電通信異常乃至中斷,地面對其跟蹤測量是世界公認的難題。

「發現目標,跟蹤正常!」神舟十八號飛船返回艙剛進入黑障區,敦煌測控區光學組組長李生濤便準確捕捉到返回艙的實時高清圖像。

神舟十五號任務時,敦煌測控區聚合雷達和光學兩種手段,第一次實現在黑障區穩定跟蹤飛船。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以來,我國測控系統不斷積累技術潛力,跟測手段越來越可靠多樣。

「青山發現目標。」1時07分,飛船飛出黑障。

「青山雙捕完成。」東風測控站負責人羅嘉宇清亮的口令,意味著已第一時間與飛船建立雙向話音通道,實時接收飛船信息。

「為了讓航天員回家之路更穩,在神舟十八號搜救回收任務準備階段,我們團隊進行了20餘次全流程演練,對設備的檢查維護,細緻到每一根線纜、每一個接口、每一塊控制板。」羅嘉宇說。

「第三次預報落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調度的口令,瞬間傳到東風著陸場。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由1支直升機搜救分隊、1支載有傘降隊員的固定翼飛機搜救分隊、1支地面搜救分隊組成的整張立體搜救網迅速收攏。漆黑的夜幕里,點點光亮向同一個經緯度坐標匯聚、流動。

此夜無月,氣溫已低至零下。暗夜低溫使得目標搜索發現難、到達著陸現場難、救援現場保障要求高。為此,各分隊都做了充足準備——

「按照使救援現場亮如白晝的思路,我們籌措了各種照明器材4型18套,在神舟十四號夜間搜救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著陸現場照明保障手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王正軍說。

航天員醫療救護隊為航天員準備了睡袋、蓋毯等禦寒物資。同時對醫監醫保車進行維護,確保低溫條件下也能夠溫度適宜。醫療救護隊隊長馬海鑫提到:「為防止夜間登車出現意外,我們在醫監醫保車尾板貼上了螢光反光貼。」

空中分隊胡承賢介紹,他們進場以來已組織10餘個場次的飛行訓練。任務機組配備了雙機長、雙機械師,每架機增強配備了領航員,飛行員人均飛行3100小時以上,且都有多次搜救回收任務經歷。

腳踏實地迎暖陽

11月4日1時24分,返回艙安然落地。「神舟十八號報告,已經安全著陸!」指令長葉光富的聲音傳來。

幾百公里外,玉門關應急備降搜救隊石小強,轉頭與隊友開玩笑道:「又『白跑』一趟!」很少有人知道,從神舟十四號任務起正式設立的玉門關應急備降場,還有一群默默守護航天員的人。他們從未見過返回艙著陸,但每次搜救回收任務都對標東風著陸場演練出動。

寧可備而無用,不可用時無備。中國航天的「雙保險」體現在很多方面。

神舟五號任務備份航天員翟志剛、聶海勝,陪伴楊利偉完成出征儀式。時至今日,備份航天員乘組也是慣例。神舟十二號任務起,我國載人飛船發射採用「發一備一」的滾動備份模式。一旦出現突髮狀況,備份的運載火箭與載人飛船可以執行空間站應急救援任務。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中國載人航天一步一個腳印,篤行不怠。

直升機搭載神十八乘組起飛,飛向附近某機場。在那裡,一架專機正等候著把他們平安送到北京。

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戈壁灘迎來晴朗的一天,中國航天人又踏上新的征程。(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7979ced0c3e00657121dc329ce8a1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