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時,為何老百姓寧願吃草皮,樹根,也不下水捕魚充飢?

2021-06-13     今日生活視角

原標題:古代鬧饑荒時,為何老百姓寧願吃草皮,樹根,也不下水捕魚充飢?

導語: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的社會發展也越來越好,雖然還是有很多的貧困地區,可是在我國優良的政策之下,也不會存在連飯都吃不飽的情況。

但是在古裝劇《還珠格格》裡面,我們曾經看到,大片大片的災民,被餓到只能啃樹皮吃草根。在很多電視中,更是出現了因為飢餓人與人之間大打出手,甚至有人吃被餓死的同伴的情況。可是電視劇終究是演的,演不出來在當時社會的老百姓,在饑荒之下的真正慘狀。

我國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國家,農民占國家人口的半數以上。在古代工業的發展並不先進,連帶著農業的技術也十分的落後,我們現代社會有雜交水稻,能夠實現水稻的高產,因此一年種出來的糧食可能夠大家吃兩年。

但是古時候的農業卻遠遠比不上現在,一旦遇上天災,例如蝗災,水災,旱災等,隨便哪一個都能讓老百姓一年吃不上飯。更何況古代戰爭動亂頻頻發生,更讓農業的發展面臨很大的挑戰。

所以,在許多的古代典籍當中,都出現過許多次大規模的饑荒。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一個問題,古時候的農民是需要交稅的,上交糧食,國家就會有糧倉,地方也有,那為什麼在面對天災的時候不立馬將糧食拿出來救濟百姓呢?

這都是因為古代的通訊非常的不便捷,並且在皇權統治下的國家,有許許多多的貪官污吏,俗話說得好,縣官不如現管。在那些當官的眼裡,老百姓的性命算不得什麼,他們要想的就是如何討好上司,如何升官發財。所以才會有電視劇中,門外的百姓吃不飽飯,門內的官員卻大魚大肉的浪費的情況。

為何百姓寧願啃樹皮都不去捕魚

當百姓的災害傳到皇帝耳中的時候,災情已經不可控制了。並且交通不便,即使有糧食也不能立馬送達。所以會有很多的災民挖野菜,挖草皮,啃樹根的現象。

甚至於在典籍記載中,出現了一種叫觀音土的東西,觀音土說白了就是觀音廟裡牆上的泥土。溶於水中會讓人喝了有飽腹感,也有很多人就因為喝了這個腹脹而亡。那大家可能都有疑惑,為什麼這些老百姓,寧願吃草皮,樹根,也不下水捕魚呢?

當你了解了老百姓為何會鬧饑荒,這個問題就不難解答了。讓老百姓顆粒無收的天災,無非就是兩種,一種便是旱災。而當全國大面積的乾旱,生態系統也被破壞,許多的動物也都死亡了,深山當中沒有可以捕獵的動物,水裡更不會出現可以讓人捕捉的魚。

就算僥倖捕到了,動物的處理也需要有水煮,有調料。老百姓在飢餓的情況下,又哪裡能夠有精力去做這些呢?還有一種天災便是洪災。

洪水肆虐,別說人不能抵抗,就連老百姓住的房子都不能倖免,河裡面的魚蝦大多都被洪水沖走了,而沒有工具的輔助,本就飢餓的老百姓想要捕捉到魚蝦又談何容易呢?因此老百姓就會選擇相對比較容易獲得並且又有營養的草根與樹皮充飢了。

在現在許多年輕人的眼裡,樹皮、草根怎麼可能吃得下去呢?餓了的時候可以跟父母張口要錢,點個外賣就有人送貨上門,甚至都不用自己做,又哪裡能夠體會得到幾天不吃飯帶來的痛苦呢?

不過老一輩的人可能對饑荒年代深有體會。不過,我國現在的農業,科技等飛速發展,不用再為吃不飽飯而焦慮,在國家優良的政策下,許多的先輩為我們創造了衣食無憂的時代。

總結:不過吃水不忘挖井人,即使不用為吃什麼焦慮,也不能浪費。不浪費糧食,節約水資源,才能讓這樣美好的時代傳承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71881829_11501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