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源於這2個字

2022-06-10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大多數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源於這2個字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若漁朗讀音頻

音樂:溝口肇-Grassland

歌曲:PostRadio後電台樂隊-如果此刻我還活著

作者:天雅;責編:陳沉沉

來源:武志紅;ID:wzhxlx

直播預告

預約按鈕,收看直播不迷路

在心理行業呆久了,看的人和聽的故事越多,我越發現——

很多人心理問題的根源,在於對很多事情的迴避:

不想長大,不願融入社會,不敢結婚生子……

當然,一個獨立的成年人,選擇不婚或丁克,不一定會帶來心理問題。

而我們內心真正的衝突,源於一種 以迴避為動機的「退行」。

即像一個孩童般,退回到一個狹小的空間裡,或退回到父母身邊,迴避現實。

沒有現實感,就沒有存在價值;

從而,就感受不到活著的意義。

於是慢慢地,心理就開始出問題了。

A男士,32歲,海歸博士。

前年回國,在研究所工作不到半年,便離職了。

之後一直閒賦在家,天天躲在房間玩遊戲,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供給,怎麼勸都不管用。

無奈之下,父母軟硬兼施,將A「押送」到心理醫院。

在醫院,A告訴心理醫生,工作對他毫無意義,因為他已經確定自己這輩子成不了科學家。

這份自我懷疑,緣於他在留學期間的挫敗。

要知道,A當年讀書的時候,一直是重點學校的佼佼者——

參加國際奧林匹克競賽屢屢獲獎,學術造詣突出,一路被保送到美國常青藤大學讀博。

但來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他卻發現,那個屬於他領先群雄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

每次老師提問,總有人在他參透之前就快速、漂亮地解答了;

每次考試,總有一些他無法匹及的「大內高手」,遙遙領先。

而他自己,哪怕一心撲在學習上,奮起直追,成績最多也只是中等水平。

在一般人看來,世界頂級名校的中等水平,已經很牛逼了。

但A卻不這樣認為。

當不再是學校里的學霸明星以後,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

這讓我想起美國心理學家霍妮所說的追求榮耀。

她說,追求榮耀的啟動,標誌著一個人走到了 自我疏離的盡頭。

A就是如此。

昔日,他通過學習一路過關斬將,獲得周圍人的肯定與崇拜,以此維持自信;

如今,他在學習中受挫,失去了昔日榮耀,便轉移到遊戲里尋求新的掌控感。

「拚命學習」和「沉溺遊戲」,本質都一樣,都是通過自我疏離,迴避現實。

A的經歷,像一面被放大過的鏡子,映射著當下很多年輕人共同的影子——

只有追求在別人眼裡永遠風光的狀態,才能確認自己的價值;

一旦遇到現實挫折,就快速退行到一個狹小的空間一蹶不振。

比較明顯的,像一些公主病、媽寶男、啃老族——

他們縱然早已成年,卻始終像孩童般偎依在父母身邊,無法獨立行走。

還有一種就是類似A這樣的「天才兒童」——

年紀輕輕便取得了卓越的學業成就,卻在遭遇挫敗時重新退回「安全地帶」。

共同點在於:

他們的內在心智,並沒有隨著他們的生理年齡,持續走向成長與成熟;

而是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走向了 「退行與退化」。

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是社會層面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飛速發展,整個人類活動的進程,相對於工業時代,至少加速了10倍。

在這個10倍速的時代洪流里,許多孩子還沒學會獨立,便已被迫承接一系列學習任務。

有少數天才兒童,他們能夠快速適應時代的規則,成為同齡人里的佼佼者。

而大多數普通孩子,他們並不享受,只是被迫投入戰鬥,預防被時代淘汰。

但這般超負荷的戰鬥,實在太痛苦、太煎熬了。

於是,不斷有人走著走著就堅持不下去了,便選擇了退縮或逃離。

其次是家庭層面的原因。

沒有天生完美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是在有了小孩以後,才慢慢學著當父母。

也因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並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很好地盡到責任。

未能盡到責任的父母,主要分為2種:

一種是經濟壓力所迫,天天為生計奔波,忽略對孩子的照顧。

另一種則是父母自身性格不成熟,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物,忽略孩子的主體性。

在這樣的家庭中,許多孩子要麼被迫獨立,要麼被迫為父母的人生負責,

年紀輕輕便成為了「小大人」,去彌補整個家庭功能的不足。

然而,無論是在時代中加速成長,還是在家庭中被迫成長,均與一個人的心智化發展背道而馳。

心智化是指:以「我」為中心,去感受、去觀察、去反饋,助「我」成長。

但被外界鞭笞著成長起來的孩子,卻只能以外界的規則為中心,去執行,去服從。

他們從來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長大。

在這樣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多半是一個 「假性自體」——

他縱使能力很強,成就卓越;

但一旦遭遇重大挫折,假性自體破碎,就會退行到嬰兒般孱弱無力的狀態,一蹶不振。

於是便出現了當下社會的一種奇特群像:

小孩大人化,大人小孩化。

小孩被期待著像成熟的大人一樣快速去成長;

但成年後進入社會卻困難重重:

特別是在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或遭受重大挫敗時,常常會不自覺地像個孩子一樣,很恐慌很退縮,毫無耐受力。

甚至,還有可能會重新退回到父母身邊,尋求庇護。

用4個字來總結,就是 「錯位生長」。

錯位生長,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首先:迴避變成了一種生活常態。

在10倍速的時代洪流里,在功能不足的家庭中,孩子既要面對外界的重重壓力,又得不到父母的心理支持。

為了迴避內心的痛苦與挫敗:

有的孩子會躲進虛擬的網絡世界裡,成為「網癮少年」;

有的孩子會躲進虛擬的網絡世界裡,成為「網癮少年」;

當然,有少部分孩子是真心喜歡學習,享受學習,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真心喜歡生活,享受生活,很少出現心理問題。

但現實中,很多孩子並非真心熱愛學習,而是通過不斷壓抑自己,強迫自己去學習,以此對抗現實世界的挫敗。

而一旦離開了自己的「安全島」,他們就會變得誠惶誠恐,無所適從。

表面上看,這是「一邪一正」兩種截然不同的成長狀態;

但再仔細看,它們只是形式不同,內核其實是一致的——

都是基於對現實的迴避,躲進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尋求屬於自己的掌控感。

從這個維度來講,網癮少年離不開家裡的房間,超級學霸則離不開書里的房間,都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迴避。

第二:用各種方式否定「安全島」以外的世界,逐漸失去現實感。

在網癮少年眼裡,

學習,味同嚼蠟;

工作,索然無味;

除了遊戲,其它一切事物都毫無樂趣可言。

在超級學霸眼裡,

看電影,就是不學無術;

學打扮,就是不求上進;

搞社交,就是浪費時間……

類似的,還有長期躲在父母身邊的啃老族們,

每當被鼓勵試著走出去獨立生活時,他們總有一堆拒絕的理由:

啊,我還沒有準備好呢;

外面那麼危險,萬一遇到壞人怎麼辦?

一個人在外面什麼都要自己操心,多累呀!

總之,他們永遠有理由去貶低這些可能打開潘多拉盒子的活動,貶低這些可能讓他們獲得成長的可能性。

從而把自己塵封在狹小的空間裡,不去接觸「安全島」以外的真實世界,也不去接受現實世界的檢驗。

最後,陷入一種絕望的空虛、無價值感,以及對無能的恐懼。

可萬一有一天,安全島淪陷了,怎麼辦?

例如:

網癮少年沒錢買遊戲道具,屢戰屢敗,再也打不了通關;

超級學霸遇到「大內高手」,成績被對方碾壓,毫無勝算;

啃老族的父母突然生病,或突然離開了,無法再提供照料……

這時,挫敗、無力、恐懼會誕生,因為安全島已經不復存在。

這時,自我懷疑會產生,因為沒有途徑能夠證明自己的價值。

更嚴重的,甚至還可能會在極度絕望的空虛中,走向自我毀滅。

類似在新聞中,「孩子用父母手機充值巨額遊戲幣」、「名校高材生因論文沒通過而選擇自殺」的例子並不少見,令人唏噓。

也許有人問:

我就是這樣子,一遇到挫折就退縮,把自己裹挾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與世界格格不入,怎麼辦?

首先,請允許這種狀態的存在。

嘗試去聆聽它內在的心聲。

或許,它正在通過這種方式,向你傳達一些信號:

啊我好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啊我好孤獨,好想有人能陪陪我;

啊我好悲傷,好想躲起來哭一場……

然後試著去擁抱曾經那個充滿恐懼、無助的內在小孩:

沒關係,我會在這裡一直陪著你,想哭就哭吧,你是安全的……

然而,一個人力量畢竟有限,也因此,我們還需要:

找到一個穩定的過渡性客體,建立深度關係。

可以找一個內心穩定的好朋友,也可以加入一個有共同背景的小團體,或是找一個專業的諮詢師。

不是一次兩次,而是數月或數年,保持長期的聯繫和互動。

藉助關係的力量,重新撫慰當年那個孱弱無助的孩子。

在關係中感受被陪伴、被涵容、被看見,重拾價值感。

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講,就是:

復歸於嬰兒,把自己重新養一遍。

50歲的Q女士,經歷多次重大家庭變故以後,感覺自己整個人都碎裂掉了。

在諮詢室里,她像個嬰兒一樣蜷縮在沙發,揪著諮詢師的手久久不肯放開。

諮詢師就那樣靜靜地坐在她身邊,溫和地注視著她,耐心聆聽她的碎碎念……

說著說著……Q就睡著了……

她夢到自己重新回到了媽媽的子宮……

溫暖,平和,安詳……

在夢中,她不斷吸取來自「媽媽」的養分,內心的惶恐與不安開始被慢慢接住……

後來隨著諮詢的不斷深入,這份安全感逐漸內化進Q的心裡,形成內在穩定感。

有一天,她突然興奮地喊出一句話:

「老師,我感覺現在的自己,就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少女,我好像什麼都不怕了。」

這句話意味著:

在她眼裡,外界的洪水猛獸不再顯得可怕;

而她,也可以放心大膽地走出「安全島」,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最後我想澄清一點,

在關係中成長,並不意味著依賴關係去生存。

比如我們成年人,可以像嬰兒一樣,在關係中獲取心理養分,實現成長;

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吃喝拉撒也要全部依仗關係去供給,以此迴避成長與獨立。

畢竟在生理層面,我們已經長大了。

所以,

試著跳脫外界的束縛與羈絆,聆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

試著運用一個成年人的智慧與力量,去理性對待「退行」;

試著允許自己:在安全的關係中,慢慢但堅定地長大。

請記住,只要拿起槳開始劃,不管朝哪個方向,都會抵達新陸地。

如果孩子被逼著去獨立、為父母的人生負責

那他遭遇挫折時

便會恐慌退縮

讓孩子做自己、只為自己負責

他才會堅定地長大、成熟地面對一切

邀您光臨7天好媽媽成長營

給您一套便捷實用的

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輕鬆應對各種育兒場景

作者介紹

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綿羊傾訴APP傾訴師;責編:陳沉沉。

平台簡介: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主播介紹

若漁,財會工作者,愛好朗誦。希望做最好的自己,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感謝尹建莉父母學堂為我提供這麼好的機會,能向優秀的媽媽們學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4a3531aabc04c0d5a6b95dacd09e5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