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錯刀:兩枚換一斤黃金,王莽貨幣改制中的一刀平五千有多狂野?

2023-11-18     劉明寶

原標題:金錯刀:兩枚換一斤黃金,王莽貨幣改制中的一刀平五千有多狂野?

王莽其人,一直有人覺得他可能是穿越回去的現代人,畢竟有很多文物看上去都那麼潮,比如遊標卡尺、銅齒輪等。和這些相比,王莽幣制改革中的特殊存在——「金錯刀」卻很容易被忽視,這其中蘊含的經濟思想,則更像是一個超越時代的先驅者。

王莽的幣制改革中,金錯刀無疑是最為特殊的一種存在。眾所周知,自秦朝統一貨幣使用「半兩」銅錢開始,這種外圓內方的形制,就成為了中國古代錢幣形制的主流形態,自秦之「半兩」到漢之「五銖」並無更易。

但是「金錯刀」卻很好玩,憑白在方孔圓錢的造型之下,又多鑄了一柄刀身,這是為何?原因自然與王莽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托古改制」的逆流密切相關。作為整個新莽政府經濟運行的重要一環,幣制改革自然有著強烈的復古傾向。

在春秋戰國時期,貨幣以國家為別分為多種形態,其中則以刀幣、布幣和圓錢三者為眾;到了戰國時期,刀幣主要流行於齊、燕、趙三國,布幣主要行用於三晉兩周之地,而各國幾乎後來都發展出了圓形錢。

所以,王莽的「金錯刀」,則更像是對戰國刀幣與圓錢的一次巧妙結合。

「金錯刀」,又稱「一刀平五千」,前者強調其「一刀」兩個篆字上的特殊錯金工藝,後者則強調其價值,平五千即價值五千之意(與五銖錢的兌換比例為1:5000,兩枚可換一斤黃金),實際上,正是為了掩飾這種幣值上的無線增大的缺陷,故而在鑄錢的形制方面下了功夫。

這種金錯刀外形精美、線條流暢,且字體俊秀挺拔,堪稱古錢幣中的精品,幾乎達到了工藝與藝術的雙重高峰,素有「錢絕」及「古錢奇葩」的美譽,目前存世量極為稀少,很多泉友都為手中能珍藏一枚新莽金錯刀而欣喜不已。

實際上,正是因為金錯刀的精美絕倫,才在詩文中屢屢留下其蹤跡。

如果翻看古詩詞,不難發現其中的「金錯刀」基本上包含了兩重含義。一者以陸遊為代表,是真的刀。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這首《金錯刀行》中的「黃金錯刀」簡稱「金錯刀」,指的是刀身或刀柄紋飾鑲嵌有黃金的佩刀。

而張衡《四愁詩》中「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與李白《敘舊贈江陽宰陸調》中「一諾許他人,千金雙錯刀」等詩詞中的「金錯刀」與「錯刀」應當都是指新莽錢幣。

由此觀之,「一刀平五千」之「金錯刀」在詩中往往與珍寶並提,或者象徵著精美、貴重,之所如此,正是因為它作為貨幣本身的價值極高,是一種典型的虛值大錢。一般來說,貨幣的價值與其實際價值的分立是必然的走向,但是這種超乎尋常的一刀平五千,以及明文規定可兩枚換真金,明顯是為了搜刮民間財富。

當然,也正是因為它們完全不符合當時的社會需求,因而幾乎沒有實現所謂真正意義上的流通,而這也正是王莽幣制改革失敗的根本之由。

從經濟學角度看,王莽推行的貨幣改革雖然在結果上失敗了,但是放到如今來看,卻和很多現代經濟理論兩相對照著研究。

首先便是不可避免的通貨膨脹,正如一句名言所說」一部貨幣史就是通貨膨脹史「,王莽在進行幣制改革時,通貨膨脹最為明顯。舉個例子,在1985年河北易縣凌雲鄉曾經出土了8.8公斤的錢幣,但是其中貨泉卻只有2605枚。大量鑄造的莽錢幾乎無法在市場上流通,因此廣大下層民眾依然選用五銖錢交易,造成莽錢大量貶值。

其次,是貨幣本質與職能的喪失。正如我們曾經學過的貨幣定義,「它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貨幣只有在流通過程中,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但在王莽的幣制改革中,卻極大地抑制了其交換性。比如金錯刀雖然利用政治手段強加了貨幣的面額,卻幾乎很少能在全社會流通。

當然,我們也能看到某些閃光點,比如這些大額虛值錢的發行,完全可以看作是經濟學領域中早期虛值貨幣理論或貨幣符號的應用,即貨幣本身並無多少實際價值,但它面額的購買力卻很大,這樣一來就解決了商品交易中的繁瑣,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信用卡等形式,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有的產物。

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看,王莽的虛擬貨幣思想,似乎具有超前意義和科學價值,怪不得很多人叫他穿越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30e3dd25bdbb9b6c0df1c3c9a35f2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