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被這國產片驚艷了!

2023-02-04     電影鋪子

原標題:豆瓣9.2,被這國產片驚艷了!

冬天的晨霧,

春天的花香,

街巷間的炊煙火氣,

房間裡的淡淡肌息……

我們的嗅覺,似乎總能比意識提前一步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感觸。

各種各樣的氣味,標記著人類記憶深處那些值得收藏的回憶。

(圖片出自電影《香水》)

最近一部紀錄片,就拿香氣做起了文章。

選取與五位古人命運相連的香料,串起他們曾經在那些重要節點上的衝突和選擇。

楊貴妃的瑞龍腦香,

李清照的冷梅香,

蘇軾的沉香……

將歷史人物與香氣熨帖融合,帶我們一探那些藏在歷史褶皺中的馥郁——

《惟有香如故》

紀錄片通過史實考證和合理推測,對文獻與詩詞中的歷史場景進行再現。

以香憶人,通過個體的命運浮沉看時代變遷。

用一幕幕戲劇的形式,帶領觀眾穿越古今,以旁觀者近距離感受歷史。

像焚香一般不急不徐,娓娓道來。

解讀不無想像空間,但也做到了與史料相洽。

紀錄片第一集《雨霖鈴》,講的是唐玄宗楊貴妃的馬嵬驛舊事。

馬嵬驛兵變的幾年後,前宮廷樂師賀懷智來到皇宮,為太上皇李隆基獻上了一個布囊。

布囊裝在密不透風的錫罐里,打開后里面是一頂舊帽子。

帽子上殘留著香氣,味道很淡,若即若離。

但李隆基一嗅便認出了它——瑞龍腦香

在李隆基的嗅覺記憶里,這種香只屬於一個人,楊貴妃。

幾年來他都一直在迴避這種氣味,怕從心底召喚出徹骨的痛。

這一嗅,便將塵封的記憶瞬間勾連出來……

那是一個下午,李隆基與人下棋。

當時楊貴妃懷裡抱著哈巴狗,在一旁觀戰。

眼看李隆基快要輸棋,貴妃放下懷裡的小狗。小狗跳到棋盤上,攪亂了棋局,輕巧地化解了李隆基的尷尬。

當時樂師賀懷智在一旁獨奏琵琶。

一陣風吹來,楊貴妃的紗袖飄到了賀懷智的帽檐上,濃郁的瑞龍腦香便留在了上面。

賀懷智回到家,悄悄將帽子收藏了起來,裝在錦囊里。

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裊裊秋煙里。

如今佳人已逝,那場午後的浪漫,卻仍被存封在舊物中。

第二集《如夢令》,影片選取李清照最有爭議的事跡切入,對她進行剖析。

南宋紹興二年,李清照在臨安打了一場兩敗俱傷的官司,這件事被很多人認為是李清照一生的「污點」:

告發丈夫,呈訴離婚。

被告人,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張汝舟。

李清照的一生中,遭到過兩次重大譏議。

一次是改嫁他。

一次是告發他。

張汝舟是李清照重病期間提出婚約的人。

宋朝中後期,封建禮教興起,女性地位走低。而李清照平生最不喜歡別人用當時的婦女標準來看待自己。

但自從前夫趙明誠去世後,再也無人平等看待她。

但在張汝舟眼中,她看到了那種似曾相識的欣賞。

然而婚後,卻發現此人並非良配,不過是貪圖她的名聲與家財,實則庸俗不堪。不僅時常強調夫為妻綱,甚至還會對她實施家暴。

於是,愛憎分明的她果斷狀告張汝舟,提出離婚。

在那個夫權神聖的時代,當時文人對李清照的看法冷漠而又不齒。

他們認為已經年近半百的李清照選擇改嫁張汝舟,是晚節不保的行為,所以後來的事更不值得同情。

加之在宋代,妻子首告丈夫,違背了儒家禮教,會依當時的刑律予以嚴厲處罰。

最終李清照因告夫被判入獄。

張汝舟有罪,天下誰都可以告發他,唯獨李清照告發需要承擔後果,她原本可以另外找人告發。

才富五車的李清照怎麼會想不到這一點呢?

對於李清照的選擇,節目給出的解讀是,這源於她一貫的純粹。

她的婚姻可以是笑話,但不能是謊話。

再婚也好,離婚也罷,都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干。

正如梅花,選擇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

李清照的詞,百分之八十都有花,寫的最多的就是梅花。

從少女一直寫到遲暮,一生都以梅花自喻。

從「卻把青梅嗅」到「熏破春夢」,幾十年來,李清照一直在用香氣理解梅花,也試圖為自己做出一款「冷照清香」。

而汴京故居中的那株江梅,也似是她與前夫那段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生活的見證。

這種似有還無、不著痕跡的淡雅暗香,漸漸成為她的信仰。

再婚離婚,如今看來再常見不過的事,對於生於那個年代的李清照來說,卻需要一種就義般的決心。

她不接受作為裝點門面的工具,也不因一紙婚約而妥協將就,不過是想平等地追求幸福。

紀錄片從女性角度闡述她作為女人的婉約和骨子裡的剛強:

可以磨難,不能苟且。

正如她執著一生的梅香,

難以濃縮,無法提純,只因不能參雜任何雜質。

在本片中,人物與香味相互映照,被融匯得相當妥帖。

再比如楊貴妃與瑞龍腦香。

歷代文人都說李隆基是因為女人丟了江山。

說貴妃是紅顏禍根,所以才要殺她。

但在現代眼光的解讀中,她不過是政治的籌碼。

香魂斷於馬嵬坡,將唐玄宗的權力續上月余。

最後太子還是自行登基,只有貴妃至死都以為一切都別無選擇。

她一生摯愛的瑞龍腦香,孕育於天下最熱的地方。

這種冰一樣的東西,聞起來有寒涼之氣,那種冷香只能用熏燒的方式才能被還原。

瑞龍腦香就像是對楊貴妃一生的隱喻:在最富貴之地,體味炎涼。

清涼但並不刻薄,端莊又不失纏綿,在矛盾的夾縫中吐納耗盡。

最後一抹香灰都不剩,除了皇城上空瀰漫的,無處不在的炎涼。

除了新穎的視角與深遠的意蘊,紀錄片的光影構圖、演技台詞、節奏感氛圍感都拿捏得極佳,質感吊打許多古裝劇。

就拿唐玄宗雨夜作曲的這個轉場來說。

先是以琴箱視角,透過震動的琴弦,太上皇模糊的身影顯得十分落寞。

接著鏡頭穿過琴身的鏤花,越過賀懷智略佝僂的背影,緩緩拉遠。

剛才的主體成為背景,鏡頭聚焦在垂垂老矣的高力士身上,他陷入回憶中,唏噓道出了一段關於《雨霖鈴》的故事……

短短几秒鐘的轉場意境拉滿,電影感十足。

配合淒婉綿長的琴聲,將那種痛失所愛、江山易主後的唏噓與悲愴表現得淋漓盡致。

片子的台詞文案也十分講究。

比如第一集中,開場高力士挖墳燒紙時,嘴裡念念有詞著:

「泉引通行,香魂無咎;彼岸歸來,天地冥冥。」

細品之下,會發現這些韻味十足的詞,都有雙關含義。

比如「香魂」既指貴妃亡靈,同時又是手裡燃燒的瑞龍腦香。

而「無咎」,既指「沒有罪過」,又指「無所怨咎」。

既是對楊貴妃「妖妃誤國」的正名,也表明她至死都認為她的死是別無選擇的選擇。

儘管也有部分觀眾認為該片存在過度解讀的問題,一些對人物細節詮釋和事件定論也有待商榷。

但這樣立意新穎、質感上乘,兼具可看性與文學性的走心作品,依舊值得一看。

也能讓我們從歷史的切面中,找到對當下的啟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2b36d50ea3f6d8e8bc1c2858daa8c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