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上眼皮就一直在跳的媽媽有點心神不寧,雖然她也受過高等教育,也不封建迷信,但還是惴惴不安,心裡想著待會把房間收拾完了給自己的父母打個電話,不知道他們最近的血壓怎麼樣了,順便再叮囑叮囑不要乾急活……正想著呢,電話鈴聲突然響起,媽媽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音嚇了一跳,再一看來電號碼,立馬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電話是兒子的班主任打來的,事情比父母的血壓還嚴重,老師說兒子在學校里偷別人的鋼筆,證據確鑿孩子也承認了,萬幸的是老師處理得當,只把兒子叫到了辦公室處理了此事,對班裡的學生們說是在桌子底下撿到的鋼筆。
媽媽對老師再三感謝並承諾會好好教育不會再有下一次,掛掉電話的媽媽覺得自己渾身發抖,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從小就給他講各種文明道德故事的孩子怎麼能做出這種事情,這讓老師怎麼看自己呢。
把孩子領回家的媽媽想發火,想像她的媽媽曾經教育她那樣對待自己的兒子,把他狠狠地揍一頓,讓他三天下不去床的那種,這樣他就會終生記住這次疼,以後就不會再犯了。
但是看到孩子眼裡的驚恐,她的心軟了下來,然後詢問了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在聽到孩子的心聲後,媽媽突然覺得孩子也不是那麼十惡不赦,他想得到的僅僅是別人的關注而已。
她跟孩子說他今天的做法媽媽小時候也做過,那時她對金錢和物質的嚮往跟兒子一樣,她也希望用充裕的零花錢和物質來換取同學們的羨慕、關注和友誼,希望這樣做就能換來自己的快樂。兒子聽後原本黯淡的眼神又明亮了起來,然後小聲說了句對不起。
媽媽覺得她想要的效果達到了,她想到了小時候的自己因為對金錢和地位有著非同一般的嚮往所以時刻警醒自己要好好讀書,將來要有出息,要能掙錢。兒子現在也有同樣的虛榮心,說不定也是一種上進的表現。
於是平息了自己的情緒,坐下來跟兒子講起了自己的小時候。講自己也曾偷偷拿姥姥的錢只是為了買糖分給同學們,讓同學們能跟自己一起玩,或者給自己買很貴的文具,讓同學們羨慕的眼光多停留在自己身上一會。
可是後來被姥姥發現了,狠狠地揍了媽媽一頓,這還不是最傷心的事,最傷心的是沒有了奇特的文具和糖果同學們又開始不跟自己玩了。
後來媽媽慢慢開始學著自己一個人玩,看看別人打球,跳皮筋,或者一個人坐一會想想心事。放假的時候也不去做別人的小跟班,而是自己去海邊釣魚,一待就是一下午,等待魚兒上鉤的同時自己也思考了很多,慢慢地覺得釣魚很有趣,比跟同學們一起玩還有意思,從此一個人也不會那麼悶。
再後來就喜歡上了看書,什麼書都看,小學的時候就看三國,看聊齋,看沒有皮沒有書名的書,甚至連姥爺買來的怎樣養豬的書都看,這些讀物填補了媽媽的童年的寂寥時光,讓媽媽對未來,為大千世界充滿了好奇,也是那時就埋下了要考大學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的想法。
而且當媽媽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後就不覺得一個人很孤單,因為心裡是充實的。
當然,慢慢地媽媽也遇到了真正的朋友,沒有排擠,不用獻媚,就是純粹地一起玩耍,誰也不說了算,誰也不替誰做主,那時候媽媽才明白真正的朋友是讓你感覺舒服和快樂的,直到現在媽媽還和那幾個好朋友保持聯繫。
兒子聽媽媽講自己的童年,講自己的經歷,他的眼神里時而興奮時而深沉,仿佛在思考著什麼。
然後媽媽問孩子他拿到偷來的東西快樂嗎?兒子先是驚恐地搖頭,然後又點點頭,並且把頭低了下去。
媽媽覺得她找到了癥結的所在,然後平和地告訴兒子快樂的方式有很多,而這種靠物質炫耀來獲取短暫的虛偽的快樂是最不可取的。因為你做不到永遠比別人的東西好,一旦你動用了偷的念頭,在享受別人追捧的同時還要提心弔膽地害怕別人揭發,這種滋味並不好受。
然後媽媽說自己也要向兒子道歉,兒子驚奇地看著媽媽,媽媽接著說是自己沒有讓兒子體會到真正的踏實的快樂,她會趕緊彌補這缺失的一課的。
在接下來的假期里,媽媽帶著孩子上山下海,去撿樹葉、撿石頭,去翻螃蟹,捉小蟲,凌晨去看知了如何脫殼,半夜去聽花兒脹開骨朵。而當兒子對這些現象提出疑問的時候媽媽從來不解答,但是卻給兒子買了成摞的課外書,讓兒子自己去找答案。
然後媽媽又帶兒子瀏覽各種興趣班,但是她從不強求兒子學習哪一種,只是讓他自己去看,如果喜歡的話就試聽一下,然後也不問兒子想學不想學。
就這樣忙叨了一個學期,媽媽又接到了老師的電話,這次她是堅定且自信地接聽,果不其然老師大力地誇獎了兒子,說兒子不僅成績提高了,而且做事的專注力和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最重要的是兒子成為了班級里的小太陽,他會積極帶動平時不太合群的同學們一起玩,給同學們講科普趣聞,教同學們下象棋、圍棋。也從不搞小團體,好幾個同學在他的影響下活潑開朗了起來,成績也有所提高了。
再次掛斷老師的電話媽媽欣慰地笑了,但同時也深深地自責和後怕,如果自己當時沒有處理好兒子的事情,如果自己沒有想到方法幫兒子找到快樂,兒子現在是不是就會變成真正的壞小孩。
所以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往往我們犯錯的動機是因為迷惘,因為恐慌,也許我們早一點正視自己的問題,想辦法去面對和解決,人生就會少了很多遺憾和悔恨。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