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王治鈞
在武俠小說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厲害的小人物,武功不高卻因為擅用毒而無人敢惹,動物界也存在這種情況。有一些個頭不大卻令人避而遠之的毒物,如我們熟知的蠍子、毒蛇或毒蜘蛛等。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的曼德·霍爾福德(Mandë Holford)教授在演講中告訴我們,雖然一些生物毒液本身含有劇毒,但這些毒液含有許多有利於治療疾病的成分,甚至可以挽救生命。
NO.1
「殺手螺」的秘密武器
霍爾福德教授的研究對象是各種雞心螺,它們生活在熱帶海洋中,通常盤踞在沿海珊瑚礁、沙灘附近,種類繁多的雞心螺殼前方尖瘦而後端粗大,形狀像雞的心臟或芋頭,所以也有人稱它們為芋螺或者錐形蝸。
雞心螺行動時慢得跟普通蝸牛一樣,而它們的食物——小金魚速度卻很快,雞心螺之所以能輕易擊殺獵物,這要歸功於雞心螺的「暗器功夫」——注射毒液。人若不小心被它攻擊,會出現皮膚發紅腫脹、麻癢疼痛,也可能會噁心、嘔吐、肌肉顫抖,嚴重時會致人死亡,所以它的外號也叫「殺手螺」。
雞心螺頭部的橘色東西像一個舌頭,稱為長鼻,用來跟蹤和制服毫無防備的魚,它的毒液不只是單一成分的物質,而是一種有毒分子的混合物,由一顆叫作「齒舌」(類似人類打針用的針頭)的偽齒攜帶並加以釋放。
動物界捕食者和被食者之間大多是簡單的角力關係,而雞心螺毒液將這種「軍備競賽」帶入了分子層面,毒液混合物的成分效用成為捕殺或制勝強敵的秘訣。
NO.2
能夠治病救人的毒液
在千萬年進化過程中,很多動物都具備了由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化學物質組成的毒液系統,雖然各有特點,但是都有同一個目的:讓對手致殘、甚至致死。
霍爾福德教授專注於毒液研究是因為毒素雖然能致命,但適當劑量的單一毒素對人類許多疾病具有特殊的療效。
如今,科學家對該領域越來越感興趣,因為DNA(脫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技術能合成毒液成分並檢驗其理論,使得合成藥的研究能更快地進行。毒液會攻擊一些病症細胞,比如癌症,一些腫瘤細胞的分子結構與毒素的天然標靶非常相似,毒素可以比較精準地瞄準它。科學家們嘗試從成千上萬種不同毒液化合物中找到能夠擾亂腫瘤細胞的成分,製成合適的靶向藥物。
1980年以來,肝癌死亡率增加了一倍,成為人類的一個新的威脅,很多科學家把攻克這個頑疾當成重要任務。 霍爾福德教授通過實驗讓毒液化合物成分能準確定位肝癌腫瘤細胞而非正常細胞。
在對宮頸癌、神經母細胞瘤、前列腺癌和肝癌細胞的篩查中,她的醫療小組從海螺家譜中發現了一種雞心螺的毒液化合物,它可以攻擊且只攻擊肝癌細胞,而非其他被測試的細胞。
尤其是當這種化合物高劑量注射到表達肝癌細胞的小鼠模型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它顯著地抑制了腫瘤的生長。
霍爾福德推測,毒液化合物阻斷了腫瘤某個特定的離子通道,並因此抑制了腫瘤細胞繁殖。她現在仍然在探索這種特別的作用機理,以及如何讓這種化合物更有效,為進一步製藥探路。
毒液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神奇的新型化合物,也為我們提供了治療人類疾病的新思考方式,就像所有早期藥物探索一樣,一個以動物毒液為基礎藥物研發領域正步入黃金時代。
NO.3
毒液也遇環境難題
無論是漂亮的雞心螺,還是妖嬈的水母、甚至蝴蝶和飛蛾幼蟲等;無論是在海上、陸地還是空中,你都會和無處不在的毒物不期而遇。人類對這些毒液化合物的研發也還只是冰山一角,其潛力還遠遠沒有被發掘出來。
然而,現在很多動物面臨滅絕的危險,比如,由於沿海地區的發展和污染、破壞性捕魚、海洋酸化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嚴重影響熱帶海洋棲息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統計顯示一些種類的雞心螺正在逐步滅絕。其他動物棲息地也面臨類似危機,造成數量和種類大幅下降。
想從大自然毒素庫中尋找更多治療頑疾的方法,我們必須趕緊挖掘這些寶藏,利用這些「生物武器」對抗目前尚未能根治的頑疾,造福人類,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沒有動物,就沒有治療方法,而沒有這些動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也就沒有這些動物。所以,我們有責任立即採取行動,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活在其中的野生動物。也許某一天,這些毒物就可以挽救你的生命。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以毒攻毒」的毒液力量》,作者王治鈞,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