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朱由檢,擁有重振明朝的志向,卻敗在細節上

2023-12-28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崇禎皇帝朱由檢,擁有重振明朝的志向,卻敗在細節上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不包括南明),其實他是很難的。明明不是先帝的兒子,卻因為明熹宗朱由校沒有兒子,才臨危受命,接手此時明朝這個燙手山芋。

不過作為老朱家的子孫,朱由檢還是很有魄力的,一心想要重振明朝河山,趕走滿清韃子。然而他擁有重振明朝的志向,卻最終敗在細節上,什麼細節呢?就是他的缺點。

或許有人會說,皇帝摳門一點還不好嗎,這樣可以節省更多錢,國家有需要的時候就不怕沒錢了。但問題是朱由檢不僅平時摳,在關鍵時刻更摳。

在崇禎即位前後,朝中勢力最大的就是宦官魏忠賢,可雖然魏忠賢把持朝政多年,但人家一點都不摳。比如後金攻打明朝的時候,魏忠賢不僅提拔一些名將去鎮守遼東,甚至還自己掏錢當軍費。當明朝內部出現混亂的時候,魏忠賢也是第一時間出錢出力去鎮壓。就連明朝出現災情疫病,也是魏忠賢妥善處理。

然而朱由檢一上位,不是想著怎麼對付清軍,而是盤算著怎麼扳倒魏忠賢。魏忠賢死後,打亂了文宦之間的平衡,國家命運徹底掌握到文官集團手上,同時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難怪有人會說,如果魏忠賢不死,明朝至少還能撐10年,這話並不是沒有道理。首先魏忠賢在的話,可以平衡文官勢力。其次憑藉魏忠賢對於挽救明朝局勢,做出的一系列措施,至少可以為明朝爭取一個喘息的機會。

朱由檢即位時,不僅人禍不斷,天災也十分嚴重。當時百官的俸祿低就不說了,稍微有點錢的大臣,反而還會被錦衣衛、東廠的人盯上。一旦被盯上,隨便給你扣個什麼謀反的帽子,你這點家產就充公了。

時間一長,誰還肯老老實實替皇帝賣命,大多官員都開始貪污受賄,只要拿出一部分買通錦衣衛、東廠,自然就沒人管你那麼多。好不容易摳門的朱由檢,決定撥款下去賑災,結果就被這些人一層層剝削,到了災區已經所剩無幾。

可朱由檢並未意識到問題的實質,還以為是撥款太少,於是又忍痛撥了第二筆款,結果還是一樣。很多災區的官員,都不得不拿出自己的家產來賑災。一來官員自己傾家蕩產,二來災民被逼無奈,就只有揭竿而起,李自成就是其中代表。

這時朱由檢想的是什麼呢?他一心認為,自己給錢給糧,可是這些災民仍然不滿足,實在不值得同情,看來只有派兵去鎮壓了。而越是這樣,越容易激起民憤,所以反對之聲越來越大。

當民間起義不斷爆發,不少官員都因此而喪命時,那些在京城的文官,仍然在享受著自己的生活。自從魏忠賢一死,文宦平衡打破,朱由檢就將所有希望寄托在文官身上,對他們言聽計從。

朱由檢一直想不通,自己出錢出糧,為何災民還是要造反,其實這與文官脫不了干係。他們整天不顧天下蒼生,就知道為皇帝歌功頌德,搞得朱由檢都以為,明朝在自己的治理下,已經開始轉危為安了。

李自成起兵,完全就是被逼的,原因前面已經說過了。他其實並不討厭明朝皇帝,只是討厭此時的制度和官員的腐敗,所以後來他還主動請降,提出的條件就是要陝西、山西一帶,並且封王,以及一些錢財。

如果這時候能夠安撫李自成,甚至是聯合他的起義軍,那麼就會給清軍製造一些困難,至少又能得到喘息的機會。然而朱由檢的倔脾氣卻上來了,他說:

「祖宗土地一寸不可分割。」

說好聽了這是氣節,說白了就是剛愎自用、頑固不化,人家送上門來你還不要。關鍵是拒絕也不看時候,清軍還在後面虎視眈眈,這時候多一個朋友,至少比多一個敵人要強。

結果直接就把李自成激怒了,而此時明朝的精銳部隊都在遼東,朱由檢只好調來賀人龍去抵抗李自成。可朱由檢摳門的毛病又犯了,叫人家去打仗,卻捨不得給人家軍隊。最後就給了幾千部隊,而且還只有糧食沒有軍餉,賀人龍沒有辦法,只好變賣了自己的家產籌集軍餉去打仗。

賀人龍變賣自己的家產籌備軍餉,招兵買馬,一心是為了明朝好。誰知朱由檢偏偏生了疑心,當賀人龍順利阻擋了李自成的農民軍,使對方開始畏懼時,朱由檢一個命令下去,就把賀人龍召了回去。

原本賀人龍在軍中威望極高,特別是成功阻擋了農民軍後,大家更是以他馬首是瞻。他被召回京後,士兵們都不肯服從新來的將領,軍中開始內訌,又給了敵人進攻的好機會。

朱由檢猜疑大將也不是一次了,當初皇太極率兵入關劫掠,遭到袁崇煥的阻擋。於是皇太極就使了一招離間計,朱由檢便將袁崇煥下獄處死。後來皇太極帶人大肆搶掠了一番,更是攻破了明朝的防禦體系,此後常常率兵入關劫掠,猶如家常便飯。

言歸正傳,沒有了賀人龍的軍隊,猶如一盤散沙,最後自然輕易被李自成攻破。當李自成快要殺入北京城時,朱由檢還想著做最後掙扎,就是緊急組建一支軍隊防衛北京。

最終李自成順利攻入北京,而朱由檢卻在此之前,跑到煤山上自盡殉國,還為自己留了個「君王死社稷」的好名聲。

其實朱由檢確實有重振明朝的志向,但是在此過程中,他忽略了自己的缺點,從而丟掉了細節,最終更是丟掉了國家,還有自己的性命。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