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西周的一個時期。
春秋有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屬東周的一段時期,那時候各國混戰不休,戰爭不停,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長平之戰(前262年-前260年)
戰爭概括
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
戰爭結果
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占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
戰爭經過
公元前264年,秦國大舉攻韓,韓王願割獻地以求和。
但是趙王目光短淺,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將上黨併入自己的版圖。
趙國這一舉動,令秦王大怒,於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長王干率軍攻打上黨,上黨趙軍不敵,退守長平。
趙王聞秦軍東進,派老將廉頗率趙軍主力抵達長平,阻擋秦軍。
一代良將廉頗知道一時贏不了,遂及時改變策略,採取堅壁不出的戰術,與秦軍打持久戰,以圖拖垮秦軍。
為了打破這僵局,秦國採用離間手段,用千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四處散布流言,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
趙王遂以趙括代廉頗,趙括改變了廉頗的防禦戰略,草率率軍出擊,被秦軍包圍,46天不得出,最後趙軍投降,45萬人被殺。
戰爭影響
長勺之戰(公元前684年)
戰爭概括
長勺之戰為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部)而得名。
戰爭結果
戰爭經過
自公元前685年,討伐齊國的干時之戰後,齊國便一心想要復仇,那時,齊桓公剛坐穩齊國國君之位。
公元前684年鮑叔牙率領輕敵的齊國大軍,與魯國交戰於長勺。
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相遇。
歷史上著名的曹劌論戰,便是發生在此戰之間。
當時曹劌出策叫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都沒有奏效,士氣很低落。
之後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後乘勝追擊,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
戰爭影響
桂陵之戰(前354至前353年)
戰爭概括
桂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54年,是戰國中期齊魏兩大國之間的兩場著名戰爭。
當時齊國的軍事家孫臏,創造性地採取「圍魏救趙」等高明戰術,在桂陵和擊敗實力強大的魏國軍隊。
戰爭經過
戰國初年,魏文侯任用李俚變法,使得魏國在諸侯國中強盛起來。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大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趁勢出兵,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
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圍攻位於大梁東南的襄菱,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
主力進至大梁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地把魏軍繼續拖在了趙國。
等到邯鄲城破,魏軍需要休整的時候,孫臏就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龐涓不得不回師救援,而齊軍主力則在魏軍回師的必經之路桂陵設伏,魏軍受到重創。
戰爭影響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
孫臏創造的「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關於春秋戰國的戰爭還有很多,如晉楚的城濮之戰;吳楚的柏舉之戰;秦魏的少梁之戰等,就不一一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