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止一種顏色,五彩斑斕才是題中之義

2023-07-10     影視前哨

原標題:青春不止一種顏色,五彩斑斕才是題中之義

導讀:《經典詠流傳·正青春》通過浪漫的青春之歌的吟唱,讓「正青春」重新成為創作的潮流,為主流敘事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黎河

對於一檔經典的大型音樂文化節目而言,總台《經典詠流傳·正青春》如何用綜藝打造青春的多元圖鑑?又如何在一次次經典的傳唱中,讓「正青春」的定義和面貌從模糊走向了清晰?

截止至7月10日17:30,節目共收穫全網熱搜熱榜共計377個。節目相關衍生話題總閱讀量累計達12.8億+,節目話題總閱讀量累計超104.8億+,央視頻播放量累計達2456w+,全網視頻播放量累計達5億+。十一期節目的無數個表演,給出了完整的答案和留有想像空間的啟示。

不語青春,

卻處處是青春的時空線索

青春是什麼?什麼樣的人才能代表青春?

如果說淺層的回答,要求某個具體的年齡段,或者某種特定的精神狀態。那麼更深層次的「青春」,卻顯得更具有流動性和包容度。

在《經典詠流傳·正青春》一整季中,每一個作品的創作中都融入青春元素,通過青春敘事,詮釋了個體與家國、青年與時代的複雜際遇,進而通過主流價值引領青年個體信仰價值,激發觀眾的集體共鳴和廣泛認同。其隱含的青春線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方面,青春有其時間上的變遷。從童聲的天真純潔到少年的壯志激情,再到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喟嘆,「正青春」的理解沒有局限在一個固定的階段,而是讓它在時光的曠野上生根發芽,多元的探討也讓各個年齡段的觀眾都能產生感動。《那顆星星就是我呀》《少年行》《龜雖壽》《壯遊》等作品,它們在時序上的連接,讓「青春」也突破了時間的桎梏。

節目中,既有上海繡球花小合唱團和來自上海市盲童學校的小朋友們合唱的《那顆星星就是我呀》,讓很多觀眾淚目,就連康震也感慨起兒時青春的浪漫:「只要你每天都在努力,只要你這顆星星每天都在放光芒,很多星星就會靠向你」;又有人在壯年和老年時對青春的堅守,經典傳唱人趙傳充滿力量的歌聲,帶領我們回顧了53歲曹操的心懷理想與拼搏不止,感受到真正的英雄敢於吐露胸懷,心懷偉大的理想,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這些都鼓勵更多觀眾能夠打破年齡的束縛,攜帶勇氣一往直前。

另一方面,青春也有空間上的流動。《經典詠流傳·正青春》把青春的發生地布局在祖國的大好河山里,通過一些經典詩詞記錄下人們滿懷理想、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在《望廬山瀑布》《渡荊門送別》《夜宿山寺》《房兵曹胡馬》等作品的傳唱中,它們雖然不語青春,但在人生的廣闊天地上砥礪奮進、勇毅前行,又何嘗不是「正青春」呢?

二十多歲的李白認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對著雄偉壯觀的廬山瀑布心潮澎湃,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篇,男女聲的二重唱讓觀眾更加領略到「匡廬奇秀甲天下」的風光豪邁;蘇軾在送別錢勰時所寫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達心境影響了不少觀眾,董宇輝攜手五弦琵琶演奏家方錦龍,書生意氣與超然力量結合在一起,反而有種對青春的獨特感悟。

《經典詠流傳·正青春》保持了更加開放的思維和更具哲學意味的解讀,傳統對「青春」的認知邊界一直在被打破。節目中既有直抒胸臆,又有間接的情志表達,用年輕人喜歡的話語體系和審美方式,對「青春」的議題進行多元講述。正因為這樣,節目在進行經典傳唱展現文化魅力同時,也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這種對青春探索的接受者和傳播者。

跨越界限,

青春化的表達才是內核

《經典詠流傳·正青春》正在跨越更多界限進行情感表達。

最後一期節目中,《我願意是急流》通過裴多菲對家國和愛情的態度,以及現場嘉賓們即興作詩的豐富比喻,讓當下的青年觀眾一樣,能夠穿越時間與空間距離的界限產生共鳴。身處不同時代、地域的「青春」通過螢幕相遇、對話,讓人們清晰地看到不同人、不同情感和不同精神的關聯。

首期節目中,《青春萬歲》中這首著名的序詩被經典傳唱人唱起,最後一期節目中,其作者王蒙也與節目互動連線。撒貝寧問:「您為什麼會用『萬歲』來形容青春這樣一個人生的特定階段?」王蒙分享道,「我們那一代青年人,正好趕上了中國歷史最大的一個轉折——新中國的勝利……我願意為這樣的在革命的凱歌聲中度過的青春,而喊它一聲萬歲。」

能夠看到,青春本身的印記其實在被時代雕刻。青春的短暫與綿長,都與時代浪潮及其當下人們的選擇息息相關。從這樣的視角看過去,《經典詠流傳·正青春》不僅用詩詞描摹歷史的青春,更用傳唱把青春駐留下來。正如王蒙最後所說,「喊萬歲就是你要永遠保持青年人的活力、青年人的樂觀、青年人學習和奮鬥的精神。」

與此同時,節目也引入更多類型傳唱者的參與。《經典詠流傳·正青春》的變化在於它既有很多來自專業院團的藝術家,包括張英席、王凱、洪之光和馬佳一首《青春萬歲》,通過歌聲表達了青春的含義,用激情和熱血演繹了青春的力量和追求,讓我們感受到了青春的美好和光彩;

也有流行歌手能更輕易地抵達大眾,呂方和周奇同台合唱《天涯若比鄰》,為今年夏天畢業季的年輕人送上祝福。滿載故事感的溫柔聲線,與洋溢著澎湃熱情的嗓音結合,鼓勵更多即將啟程的人感受成長的力量,尋找成長的方向。此外,節目中還有很多非專業的演唱者通過自己獨特的身份表達情感,展現各自群體的風采。廈門公安青年民警合唱團用阿卡貝拉形式唱響「咬定青山不放鬆」,挺拔的身姿就像詩中的竹子一樣昂揚向上,唱出了蕭蕭風竹的不畏霜雪和勇敢堅毅,唱出了青青修竹的蓬勃生長和勁挺堅韌。

青春應該用怎樣的方式去呈現呢?《經典詠流傳·正青春》還使用青春化的方式呈現技術+創意的舞台效果。

不管是許魏洲和張曉涵將國粹京劇與搖滾音樂進行融合,在AR技術營造的滿堂春色中,帶來熱血沸騰的《向青春》;還是《蘭亭集序》在「緊打」和「慢唱」的反差呈現中,展示歷史文化的厚重和未來世界的科技感;或是鮮克組合將搖滾與「京昆」進行結合,融入帶給他們靈感的嗩吶曲《朝天子》,填詞時也採用詞牌「朝天子」格律,以一首《朝天子·辛棄疾》讓觀眾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對「金戈鐵馬」英雄氣概的共鳴……經典傳唱的創新表達已經成為節目常態。「青春」已經內化成節目的創作內核,話語生動鮮活。

炙熱回應,

是青春之歌,更是議題啟示

時代是出卷人,青年是答卷人。

儘管不同時代的「青春」考卷不一樣,但青年趕考的艱辛與付出都值得禮讚。將歷史表達與現實關聯貫通,回答昨天與今天的關係,《經典詠流傳·正青春》早已道出了題中之義。

從節目創作的角度講,如果說類型雜糅、符號創新是作品外在之新,那麼《經典詠流傳·正青春》專注於青春書寫的內在之新,則落腳在不斷回應和思考「我們應該過好自己的青春」的重要命題上。「我覺得青春首先是一種理想。」正如康震所說,「只要有理想在,任何一個人都是『正青春』。只要我們每個人保有這種初心,保有這種勇氣,保有這種面向未來無限的好奇心,這個人就是活到一百歲,他都是那個少年。」

這檔節目為這個議題精彩打樣,即青春不等同於甜寵、傷痛,它能緊密地把青春成長與時代命題結合,在傳唱中激勵更多青年做到心中有光、肩上有責。正如有網友所說,「太震撼了,讓人縱情感受春意的瀟洒和青春的自在」「這種不畏霜雪、勇敢堅毅的青春風采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我也想像他們一樣,一百歲都還充滿活力」……

事實上,也正是這些真實又具體的文本延伸出來的故事,營造出「青春」的具體語境,這也意味著每一次經典的傳唱都有遙遠時空的歷史再現,也對準更當下、更顯著的社會議題,從現實中來,到現實中去。

這檔節目紮根於現實的情境、表達了真實的情感,通過浪漫的青春之歌的吟唱,讓「正青春」重新成為創作的潮流,為主流敘事提供了新的思路。總台《經典詠流傳·正青春》通過這些遙遠但有溫度的藝術表達縮近了經典文本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容易引起觀眾共鳴。一段段充滿激情澎湃的歲月,一群群無所畏懼的年輕人通過一首首歌走出來,觀眾看到的是青春活力、熱血拚搏和熾熱滾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06602e755b8398ef1db3bbdfcd8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