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這4個村的魔芋種植統一運營 每畝收益超萬元

2020-03-23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 通訊員 趙艷)拉線、挖溝、放種、施肥、蓋土……3月下旬,在雲南省臨滄市滄源縣糯良鄉,村民各司其職,正在趕著農時把魔芋種子種下。據了解,糯良鄉今年計劃在4個村種植魔芋1200畝,增加村民收入。


村民正在栽種魔芋種子。受訪者供圖


近些年,隨著城市人口對於健康飲食的追求增多,魔芋這種營養豐富、熱量低的植物需求量也在增加。據了解,我國種植和使用魔芋歷史悠久,在我國南方許多地區都有種植魔芋的習慣,雲南省也是其中之一。


從紅色的網兜里取出一顆顆種芋,精心挑選出質量較好的種子,裝在鏤空的塑料儲物箱中,將種子進行消毒,前期的種子準備工作就做好了。據介紹,根據種子的大小和類型的不同,魔芋成熟的時間也不大相同。村民拿著裝好土的小桶,在田間挖出合適的植溝,再把種子放進去,撒上肥料,再蓋上土,再一棵魔芋的種植工作就完成了。


村民精心挑選質量較好的魔芋種子。受訪者供圖


村民正在給魔芋種子消毒。受訪者供圖


「以前我們是各村干各村的,單個村發展空間十分有限,現在好了,統一由合作社牽頭運營,機械化生產,種植效率高,魔芋成效也好,這種專業化、規模化、高標準的發展模式讓我們的群眾收入越來越高,我們這裡魔芋種植收益可達每畝10000元以上呢。」糯良鄉怕拍村的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稱,今年合作社在春耕開始前,對種植戶進行了魔芋科學種植技術培訓,並在種植現場為農戶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幫助村民解決種植難題,「種下之後,合作社會全程跟蹤魔芋生長情況,及時提醒村民魔芋施肥、打農藥,確保魔芋健康生長。」


據了解,糯良鄉共有怕拍、南撒、壩尾、班考4個村種植魔芋,但一直以來各村「單打獨鬥」,形不成規模,抗風險低,雖然村民能種出品種不錯的魔芋,但苦於市場銷路打不開,當地的魔芋產業發展出現瓶頸,無法有效讓村民增收。


今年,糯良鄉整合了4個村委會的產業扶持資金,交由村合作社託管,計劃在全鄉集中種植魔芋1200畝。同時,採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運營模式,各村黨支部牽頭,集結各村的種植戶一起發展,由怕拍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技術管理、統一配送施肥、統一標準收購、統一對外銷售,這樣規模化的運營之下,讓小小的魔芋帶來最大的收益。有了經濟效益後,不僅村裡的建檔立卡戶能分紅,村集體經濟也能增收,還能從根本上解決產業脫貧問題,帶動農民致富。


受到疫情影響,糯良鄉有些本來在外打工的村民目前還無法返崗,為了解決他們的工作問題,給村民帶去穩定收入,鄉里吸納了5名未能返崗的村民加入魔芋種植中。


目前,糯良鄉已完成魔芋移栽800餘畝,加工干魔芋片80餘噸,計劃在4月中旬完成種植任務。等到今年國慶節後,部分一年生的魔芋就可以收穫了,收穫時間可以持續到次年一月。


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通訊員 趙艷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