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勤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轉自3月8日中國國際電視台。
3月7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受國務院委託,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肖捷作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根據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涉及金融機構改革的內容主要包括: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證監會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統籌推進央行分支機構改革,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加強金融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統一規範管理等。相關改革將會帶來哪些深刻影響?多位業內專家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務實的金融改革要滿足可行性條件、結果導向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益平認為,務實的金融改革具有兩個特徵:第一,任何改革政策都要滿足「可行性」的條件;第二,改革措施的決定與評價主要以結果導向。
黃益平指出:「現在我國金融改革的方向應該已經比較清晰,簡單說就是市場化程度要提高、國際化要提高、資本市場的作用要提高、監管的效能要提高。但與此同時,我國仍會在很長時期內採取務實改革的措施,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黃益平觀點首發於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逐步形成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表示,本輪改革的核心在於通過加強金融監管工作的統一領導,理順多級監管體制,強化金融監管的統籌協調和監管效率,形成監管合力,解決交叉監管和監管空白等問題,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同時,國家監管機構派出機構向地方的下沉,也可以更好地從微觀上規範和引導金融機構的展業行為,在加強金融業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也可以及早辨識和管理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高瑞東指出:「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本次機構改革中,並未將證監會一併納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而是保持了證券業務監管的相對獨立性,既是對國外監管經驗的借鑑,也是出於培育直接融資市場進一步發展的政策考量。」
中信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明明:未來有望進一步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
中信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明明認為,方案的內容既符合我國金融監管框架優化改革的演進規律,也吸取了國際金融監管框架改革實踐的經驗,未來有望進一步強化監管的統籌協調,優化監管資源配置,加大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深化地方金融監管改革。
經過改革調整後,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將形成「一行一總局一會一局」(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架構。明明表示:「總體來看,本次調整強化了金融監管之間的統籌協調,既可以更好地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也可以從微觀對金融服務行為進行規範和干預。本次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總體方向是金融監管權力的統籌分配,從而保障金融監管的全覆蓋和高效率。」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龐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可更好協調混業經營與分業監管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認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功能主要是微觀市場監管、金融機構個體穩健性管理與投資者權益保護。
龐溟表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設立,可以更好地協調混業經營與分業監管的關係,協調處理好行為監管、主體監管、功能監管和審慎監管,同時可以促進規範市場行為和承擔行業發展規劃。」另一方面,證監會的保留、優化、調整,充分體現了通過機構改革對「十四五」規劃和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重視、支持、配合。
民智國際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永: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首要目的是確保金融體系穩定
民智國際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永表示,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重要的目的是確保我國金融體系穩定。
方案提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一負責除證券業之外的金融業監管,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李永認為,這將會提高金融體系的透明度、有效防風險,對於中國金融穩定而言非常關鍵,也能進一步確保中國經濟的穩定。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志勤:保持金融安全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志勤表示,在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對金融產業的高度重視。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直接管轄金融業務的運營和風險控制,這進一步完善了「安全第一」的要義。
劉志勤指出:「金融安全,涉及民生,更涉及國家經濟安全,涉及命脈安全,必須小心監管才是。目前我們面臨複雜多變、極其嚴峻的國際形勢,其中最容易引發經濟地震的就是金融產業。金融站不穩,經濟如浮萍。所以,保持金融安全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
(歡迎關注人大重陽新浪微博:@人大重陽 ;微信公眾號: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