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掌握遊戲規則,還得要默默搞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啊!
ZHENGJIEKEJI
正解科技出品
01
一般情況下,廠商主動給產品降價,基本是利好消費者,俘獲人心的事情。
但特斯拉除外。
前段時間,特斯拉汽車全線降價1萬到9萬不等。
很多人跑去維權,說是剛買的車才沒幾天,就「虧了」2萬,很難受。
不過這種維權也得不到法律的支持,畢竟當初簽合同的時候,特斯拉也沒保證說不降價。
還有很多人酸,特斯拉那麼一搞,以後大家都不買特斯拉了。
可結果恰恰相反,近期,特斯拉公布2023年一季度財報。
數據顯示,特斯拉去年在全球交付了422875輛汽車,創歷史新高,並超出華爾街的預期,總營收同比增長24%至233.29億美元。
很多跟著朋友去特斯拉店裡維權的人,維到最後,自己都忍不住買了一輛……
但是呢,銷量上去了,但利潤卻掉了——凈利潤竟然同比下降24%,為兩年來最低點。
也就說,特斯拉真的是血虧送了波福利。
對此,中國有家權威經濟媒體給出的結論是:特斯拉降價傷人傷己!
我實在是不懂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
降價傷人,傷的是什麼人?是撰稿的記者買早了嗎?
傷己,難道廠家少賺了點,就是傷己?不是利好消費者?
其實,對於降價促銷的行為,馬斯克有著自己的算盤:即便毛利率和利潤雙降,特斯拉也要追求銷量!
為什麼?
因為特斯拉的財務狀況是目前一眾新能源汽車中最好的。
這個最好,還是建立在沒有美國官方補貼,沒有稅收減免的前提下。
也就說,玩價格戰,特斯拉玩得起。
這個「玩得起」是個什麼概念呢?
特斯拉的毛利率是26.2%,比亞迪汽車業務的毛利率是20.39%,福特毛利率是15%,豐田毛利率17.2%。
也就說,即便特斯拉售價已經「打骨折」了,但依然比對手要賺錢。
而馬斯克的目標,早在2017年他就說過,特斯拉不是要做奔馳、保時捷那種豪華車,而是要做人人買得起的車。
「當特斯拉能通過改進來降低成本,而其他公司需要犧牲利潤來跟進時,競爭或許就不存在了。」
特斯拉的目標,就是人人都開電動車,而且還都買特斯拉,因為特斯拉同等質量下最便宜,對手做不到。
但國內消費者往往一廂情願地覺得,特斯拉的品牌屬性,是和BBA是一個檔次的。
02
寧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別人。
在這次財報電話會上,有分析師問:
「特斯拉是否正在電動汽車市場推動達爾文式的變革進化?」
馬斯克的回應是:「從技術上講,我們確實可以做到以零利潤出售。」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新能源領域,特斯拉可以把成本壓得那麼低,對手又做不到?
核心還是科技。
在新能源領域,三電系統(電池、驅動電機、電控),還有輪胎、輪轂的市場價格都差不多,而且沒什麼獨特的技術含量。
寧德時代的電池,可以賣給特斯拉,賣給吉利,乃至任何一家電動車企。
各家汽車的輪胎無非都是採購米其林、馬牌等知名輪胎廠的。
這就是為什麼國產汽車很容易在這個賽道上領先歐美、日韓的原因(我們有供應鏈優勢和整合優勢)。
但特斯拉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在一體壓鑄以及軟體開發能力方面都掌握著核心技術。
比如FSD晶片、Autopilot全棧軟體、車載OS、電池管理BMS系統、整車電子架構……
說通俗點,就是他造車殼子、車內智能系統的成本,要遠遠低於對手。
一個企業,一旦掌握一門核心技術,那麼,當規模越大的時候,其成本就下降得越快。
它通過這些技術的升級和優化,降低了大量的製造成本和生產成本。
現在有人說,比亞迪搞出了「仰望」,目前技術全球第一。
其實計較起來也不能那麼講,因為「仰望」原地掉頭、水上漂浮的技術,也都用到了國外廠家的專利,比亞迪是做到了一個很好的整合,並不完全是自己獨有的東西。
所以在降價控成本方面,國內廠商真的很煩特斯拉這條鲶魚。
03
好在,我們同對手的差距並不是那麼大。
在汽車售價方面,比亞迪的毛利率能控制在20%多一點,並且更適應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再加上有政府補貼,車型更加多元化,銷量也是可以碾壓特斯拉的。
此外,造車新勢力哪吒、蔚來、理想等廠商,也因為差異化競爭方式,逐步擴大市場。
中國汽車需要直道超車,其核心,還是要拼技術,拼質量。
而不是稍有點成績,就盲目自大。
總是過分吹噓自己的成績,絕口不提一些引以為豪的成果是嫁接在他人的藤蔓上。
結果一旦海面出現波瀾,小船就可能隨時掀翻。
這樣的虧,中國已經吃不少了。
從5G到晶片,從軟體到半導體。
要想掌握遊戲規則,還得要默默搞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