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鐵原阻擊戰意義重大,這毋庸置疑。63軍的將士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後,死守鐵原13天,為志願軍其他撤退的部隊贏得了時間。現在有一種觀點:如果63守不住鐵原,整個志願軍就可能面臨毀滅性的打擊。先不討論這種說法的對與錯,僅從志願軍的指揮系統來說,這就是一種抹黑的行為。從戰前的部署和一個細節就能看出,志司始終把握著戰局,並沒有失控。
63軍並非「孤軍作戰」
鐵原阻擊戰的過程誰最有發言權?毫無疑問,非63軍軍長傅崇碧莫屬。根據傅將軍晚年所著《傅崇碧回憶錄》的記載,鐵原阻擊戰的參戰兵力如下:
除了63軍外,另配屬65軍194師和12軍的一個師(很可能是12軍35師)。除此之外,志司和19兵團還為63軍加強了炮兵和坦克部隊:炮1師、炮8師、1個火箭炮團和1個坦克團。
從傅將軍的回憶錄里可以知道:志司對整個戰役的考慮還是非常周全的。
當19兵團接到防守鐵原的任務後,司令員楊得志曾經給彭德懷發了一封電報:63軍可能完成不了志司交代的任務。試想:如果戰局真的發展到除了63軍無兵可用的地步,楊得志還會發這樣的電報嗎?其實,即使是營、連一級的指揮員,多數情況也會留下必要的機動部隊。
即使不提12軍的那個師(除了傅將軍的回憶錄,很少有資料提起這支部隊),也還有沒怎麼參加戰鬥的39軍,這支四野的王牌軍基本被當預備隊使用了。退一萬步講,鐵原真的沒守住會怎麼樣?
根據時任38軍副軍長江擁輝所著《三十八軍在朝鮮》的記載,第五次戰役之前,志司在平壤、元山一線駐紮了相當的兵力,防止美軍的登陸戰,具體部署如下:
47軍在平壤,42軍在元山、陽德地區,38軍在肅川地區,朝鮮人民軍第二軍團在淮陽、華川地區,朝鮮人民軍第六軍團主力在沙里院、載寧地區。
可以說,在平壤、元山一線,志願軍已經建立了一條非常堅固的防線,63軍不是在「孤軍作戰」。
五位主要的軍事將領在戰鬥進行時「離開」朝鮮
根據時任39軍軍長吳信泉所著《三十九軍在朝鮮》的記載,1951年5月27日,梁興初、吳信泉、溫玉成和吳瑞林在鄧華的率領下「離開」朝鮮,向北京進發,他們要向主席彙報入朝作戰一年的相關情況。也正是在這一天,彭德懷給19兵團發出了死守鐵原的電報。
五個人是志願軍指揮系統的中堅力量,鄧華是第一副司令員,另外四個人是四野的四位軍長。縱然38軍和42軍沒有參戰,可39軍和40軍仍然在戰場拼殺。還是那句話:如果戰局真的到了不可控的局面,四位軍長又怎麼可以「丟下」自己的部隊去北京做報告呢?鄧華又怎麼可能不在彭德懷身邊替他出謀劃策?主席又怎麼會在這種千鈞一髮的時刻,把最重要的五個人叫回來呢?
結語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如果63軍守不住鐵原會怎麼樣?肯定還會有另外一支部隊頂上去,可能是39軍,也可能是在阻擊過程中派遣另外的隊伍上來。即使是最壞的一種情況,志願軍也可以退守平壤、元山一線,再做打算。
63軍的將士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鐵原,傅崇碧將軍、徐信將軍、張英輝將軍、蔡長元將軍等人無愧「鐵軍」的稱號。然而,不能過分神化鐵原阻擊戰,而忽略了志願軍整體的指揮策略,這確實是一種抹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