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陽了以後,全網坐等他倆官宣離婚

2023-01-07     窈窕媽媽

原標題:女兒陽了以後,全網坐等他倆官宣離婚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都說父愛如山。

多少孩子把父親看成是無所不能的英雄,為自己遮風擋雨的庇護。

可一場疫情,卻讓不少「父愛」露了馬腳,現了原形,而「這座山」也變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擺設。

近日,一位寧波媽媽發布的視頻,讓無數網友既氣憤又心疼。

小女兒陽性,發著高燒,難受不已。爸爸面對孩子的哭鬧竟然毫無耐心,直接動手制止。

鏡頭下,媽媽聲音顫抖,「爸爸是不是打你了?」

只見孩子虛弱地躺在床上,兩眼泛著淚光,小聲啜泣地點了點頭。

看得心裡真不是滋味。

想起去年的一個熱搜新聞。

新疆哈密,張某因厭煩4個月大的兒子哭鬧,不惜連扇孩子臉部數下,又捂住其嘴部,導致孩子身體狀況出現異常,四肢僵硬,後經搶救無效身亡……

有句話說,「爸爸帶娃活著就好」。從現實來看,真不是說說而已。

前幾天,抖音博主@小牛牧牧上傳了一段監控錄像。

她陽性發燒沒力氣,讓老公幫忙帶娃。

剛睡著沒一會兒,爸爸就嫌娃太鬧騰,又把孩子扔給了正在休息的她。

博主只能強忍身體的不適,坐起來抱娃哄娃。

她很無奈:「我不是故意偷懶,是真的沒力氣,為什麼不能幫我分擔一下?到底是孩子鬧騰,還是你沒耐心?」

評論區不乏對博主感同身受的人——

「我前夫是醫生,兒子每次高燒都是我在照顧,他偶爾照顧一次,受不了孩子哭就惱羞成怒,又吼又罵。」

「小時候想跟爸爸玩,他總說別打擾他,有時心情好了能陪我十分鐘,但很快就煩了,讓我去找媽媽。」

「我家有個一歲半的女兒,平時很少哭鬧,可老公依然沒有耐心,孩子咿咿呀呀表達需求,他只會凶女兒,嚎什麼嚎,給你吃給你穿還想怎麼樣!」

隨手一翻,類似的評論太多太多……

可見,男人帶娃缺乏耐心,並非個例,而是一個相對普遍的現象。

生活中,不少寶媽都在被迫經歷著「喪偶式育兒」,大概也都有著相同的疑問:

為啥男人帶娃這麼沒耐心?難道他們天生不是這塊料?

當然不是。

實際上,問題的背後,存在著多種原因。

首先是客觀原因

比如,從生理上來說。

男人無法經歷十月懷胎的過程,只能看到一朝分娩的結果。

知乎上一位媽媽說,她懷孕生產的過程很辛苦,從頭到尾的孕吐,恥骨分離的疼痛,生產時的側切,老公都看在眼裡,但他能記住的,只是醫生使勁按壓肚子,女兒滑出來的那個瞬間。

「對他來說,孩子來得就是這麼簡單,所以剛開始,他的父愛只能停留在淺層,女兒一歲前,他下班後抱孩子的時間,超不過五分鐘。」

她甚至懷疑老公不愛孩子,一度產生了離婚的念頭。

後來,她強迫另一半每天必須抽出一個小時陪伴孩子。結果不到半年,老公就變成了十足的女兒奴。

男人和女人不同,他們對孩子的愛和耐心,更需要後天培養。

演員包貝爾曾說,他很期待孩子的降生,可在相見的那一刻,他卻找不到想像中應有的,強烈的連結感。

原因很簡單。

因為在孕期,爸爸無法像媽媽一樣,切身感受到與孩子肌膚相親的真實。

所以,孩子出生後,男人往往需要更多時間去適應父親的角色。如果寶媽直接給伴侶貼上不愛孩子的標籤,反而容易加深男人的錯誤認知,久而久之,就會越來越對孩子沒耐心。

再比如,從身體狀態來說

之前看到一個求助帖——為何爸爸對孩子耐心少?

網友@奶酪說,兒子一歲起,只要老公帶娃超過半小時,就會對孩子翻東西,爬凳子等淘氣行為不耐煩,他只會發脾氣,不會找方法轉移娃的注意力,也不耐心哄他,導致孩子現在只想找媽媽,怎麼辦?

翻看了評論回復,終於發現了問題的關鍵:

「老公是自由職業者,但比996上班族還要忙,娃常常要早上起來才能看到爸爸。」

這讓我想起那個,因遲遲無法哄睡孩子而情緒失控,狂扇自己耳光的全職媽媽。

不少人表示,完全理解她的煩躁情緒。

因為人真的很難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依然保持絕對的理智、耐性。

這一點,男女是一樣的。

因此,當我們嫌棄伴侶對孩子不夠耐心的時候,不妨先換位思考一下對方的狀態與處境。

如果一味地抱怨另一半,卻沒有任何的理解與安慰,往往只會雪上加霜,激起男人與孩子相處的牴觸情緒。

還有,從知識儲備來說

很多男人會下意識把帶娃這件事,看成是寶媽的責任。

至少從我身邊來看,能主動學習育兒知識的爸爸,的確是鳳毛麟角。

閨蜜懷孕後,娃爸就讓她辭了工作在家養胎,還買了十多本育兒書籍讓她學習。

但每次閨蜜提出,你是爸爸,也應該學習的時候,她老公就會婉言拒絕:「家裡有一個明白人就行了。」

孩子出生後,下面類似的場景,就成了常態:

娃哭了。

爸爸:她怎麼了,她為啥哭?

閨蜜:你安撫一下。

爸爸:怎麼安撫?我不會啊,甜甜聽話,別哭了,再哭爸爸就生氣不理你了!

結果孩子哭得更厲害了。

閨蜜一個白眼,爸爸還一臉委屈:這樣都哄不好……

接著就像丟掉燙手山芋一樣,把孩子往閨蜜懷裡一推。

其實,爸爸並非逃避帶娃,而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

尤其是孩子一哭鬧,超出了他的經驗範圍,就亂了陣腳,所以會顯得對孩子缺少耐心。

現實中,不少爸爸都是如此。

孩子乖的時候,可以耐心陪伴;孩子一調皮,就不知所措。

而這樣的表現,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基本的育兒常識。

其次,是心理原因

比如,從童年經歷來說

綜藝《一起出發吧》播出後,不少網友對演員楊爍的教育方式表示「很下頭」。

節目中,他對兒子楊雨辰總是一副暴躁且不耐煩的態度。

楊雨辰走路有點內八,他會當眾呵斥兒子;

楊雨辰盲選了最遠的5號房,他一路上極盡嘲諷挖苦,絲毫不顧兒子已經累出了喘鳴音……

隔著螢幕都感覺到了窒息,可謂是毫無耐心可言。

不過,楊爍之所以會對兒子這麼沒耐心,很大程度上是把他投射成了兒時的自己。

他曾在一檔節目中說,自己就是被父親打大的。

他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缺乏耐心的。因此,他也會不自覺對兒子重複這樣的傷害。

有人形容楊爍是「撕傘型父母」——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也要把孩子的傘撕爛。

其實,代際傳遞往往是無意識的。

有的爸爸沒能在原生家庭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看見孩子就會想起童年的自己,從而激發出內心深處不被愛、 不被接納的痛苦。

為了逃避這種感覺,就會把情緒透射給外界,也就是自己的孩子身上。

再比如,從情感狀態來說

如果孩子分走母親大部分精力,也可能導致父親對娃產生敵意。

想起一個新聞。

浙江台州,一男子因感覺妻子的心思都在一歲兒子身上,時常吃醋鬧離婚,醉酒後竟負氣跳樓。

網友@小檸檬評論:我老公說他也經歷過這個階段,怪不得我讓他幫忙照顧孩子,他老是假裝聽不見,還經常沒來由地凶寶寶。

心理學家董秋俠老師說,父親對孩子脾氣暴躁,缺乏耐心,很可能是因為妻子把大部分關注點都轉移到了孩子身上,使伴侶變成了關係的局外人,男人會因此感到極大的失落感和挫敗感。

這時,他們往往會通過忽視,或故意欺負孩子,以達到吸引伴侶關注,以及間接懲罰其他家庭成員的目的。

還有,從精神獨立層面來說

節目《金牌調解》中,李女士哭訴伴侶王先生沒有家庭責任感,既不上班,也不帶娃。

原來,兩人結婚前,王先生從未工作過,一直靠父母養活。

李女士一直以為,只要組建了家庭,王先生就會慢慢成熟起來。可兩人都生娃了,王先生還是很「嬌氣」。

白天在家打遊戲,晚上聽見孩子哭,也只會抱怨「吵死了」。

生活中,與王先生類似的爸爸不在少數。

雖然生理上已經成熟,可內心還是個嗷嗷待哺的孩子,精神上還未實現獨立。

在關係中的表現就是,只想被愛,不願主動付出愛。

被長輩過度溺愛,或是生活環境比較「男權」,都會阻礙一個男人真正走向成熟。

自己都沒長大,哪裡會有耐心照顧另一個孩子呢?

心理學有一個「三角形理論」。

大概是說,健康的家庭,父母和孩子三者的關係應該像等邊三角形一樣,情感距離相等,角度大致相同。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關係其實是畸形的。

最常見的,就是父親一角的缺席,而媽媽與孩子過於親密。

三角關係的破壞,恰恰是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

因此,面對帶娃缺乏耐心的爸爸,媽媽要有意識的進行引導,把關係拉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有句話說,拒絕喪偶式帶娃,從pua爸爸開始。

這裡給大家總結了自己的三點經驗:

一、學會開口示弱。

不要強迫自己變成「超人媽媽」,對所有事情大包大攬。

要知道,育兒這件事一定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

因此,媽媽要學會「放手」,讓爸爸「動起來」。

這是幫助另一半建立耐心的前提。

不過,放手並非完全擺爛,更不是強行要求對方。

而是要適當示弱,讓伴侶感受到自己被需要。

比如,承認自己做不好某件事,需要娃爸的幫助。

這種被需要的自我價值感,恰恰是男人自願參與帶娃的主要驅動力。

二、多誇獎伴侶。

爸爸帶娃,媽媽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剛開始,他們可能很多事做不到位,甚至要媽媽來「擦屁股」。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直接否定伴侶,而是要看到他做得好的部分,並予以肯定。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要給爸爸一些成長的時間。

男人越被誇,主動性越高。

比如,老公真棒,這件事果然還是得爸爸來做;

有爸爸陪著,孩子果然比之前勇敢、自信多了......

總之,就是要讓他覺得,自己在帶娃這件事上,不僅能做好,而且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三、引導孩子主動和爸爸互動。

很多時候,孩子遇到困難,總是習慣性找媽媽解決,漸漸地,爸爸就會默認:孩子的問題,都是媽媽的問題。

由於他潛意識裡覺得,這不是我的責任,所以會下意識對孩子的問題感到不耐煩。

因此,平時媽媽要引導孩子主動找爸爸,把「讓爸爸幫你」這句話掛在嘴邊。

當然,孩子剛開始可能會不習慣,甚至有些抗拒,所以媽媽可以給孩子一些理由。

比如,爸爸玩這個很厲害,你可以跟他比一比;

這個問題媽媽不太懂,你可以去問問爸爸;

媽媽現在在忙,你去讓爸爸幫你打開(零食袋)……

親子關係,也需要雙向奔赴。

爸爸感受到孩子親近自己,接納自己的存在,自然就會願意為孩子付出。

耐心的底層邏輯,其實是愛心。

養育孩子的過程雖然辛苦,但見證成長也是非常獨特的生命體驗。

爸爸們,多用耐心和孩子相處吧,如此,才能接收到孩子給予自己愛的反饋,感受到關係帶給自己發自內心的快樂與滿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f1dba8ae4a790865385e0f30bcd6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