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商鞅、衛鞅還是公孫鞅?一文看懂中國古人姓氏的變化
#歷史開講#
百家姓
看《大秦帝國》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商、衛、公孫這三個都是商鞅的姓氏。那麼商鞅為什麼又姓「衛」與「公孫」了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人更改姓氏的問題。
一、姓氏的產生
從古至今姓氏並非一成不變,更改姓氏的現象在歷史上並不罕見,古人改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從姓氏的產生方面來說,先秦時代姓、氏不同,姓是固定的,不會產生變化,氏還不固定。氏是大宗分出去的旁支的標誌。既然氏是分支建立的符號,那麼隨著宗法制度的發展演變,一個大宗之下可分出多個小宗,多個小宗又可以分出多個「小小宗」。所以顧炎武《日知錄》中有這樣一句話: 「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不可變。」
先秦命氏方法有許多種,有以國、以邑命氏的,也有以字、以官職命氏等等。如《中記·秦本紀》記載 :「秦之先為贏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當作「氏」),有徐氏、郊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因此,當宗族中分出一個支族時,就要出現新的「氏」。假若一人以國為氏,而他的孩子是以王父之字為氏,這樣就會產生新的姓氏。假若一人受封於甲地,就可以甲地為氏;後又被封於乙地,於是便以乙地為氏;如果他長期擔任某一官職,也可以以此官職名稱為氏,那麼這個人就會擁有好幾個氏。
宗法制
二、先秦的變氏與改氏
先秦時期命氏方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決定了氏的種類的多變。弄清了先秦命氏的情況,也就明白了商鞅的問題。據《史記·商君列傳》載,商鞅為衛國人,出身於諸侯大家。從《通志·氏族略》中可以了解到,春秋時期以公孫為氏的都是地位尊貴的人。《史記·商君列傳》中最初稱商鞅為「公孫鞅」,是為了表示他衛國「公子之子」的身份。《通志·氏族略》中還記載了如何稱呼出國的諸侯之子:按照以往慣例,諸侯之子在國內要稱其為「公子」,在國外時要以諸侯國的國名為氏。所以商鞅出國以後,在外國就應以衛國國名為氏,稱為「衛鞅」。衛鞅在秦國時受秦孝公的支持,大刀闊斧地進行了變法改革,使秦國實力大大增強。衛鞅因此被封於、商十五邑,故他又被稱為「商鞅」。
《大秦帝國之崛起》商鞅
先秦「氏」之所以是可變的,根本原因在於氏是用來區別身份與地位的,是一種象徵。當一人變更封地、官職時,他的「氏」也就可能隨之改變。當然這是向好的方向的變,在封邑、官位、爵系中,人們通常會選擇顯貴的作為氏。
先秦氏除變氏以外,還有改氏。改氏與變氏不同的是,變氏一般是自然變換,改氏則是由於某種特殊情況,不得不更改。若敖之亂的時候,楚國的大夫伯夢全家被誅殺,只剩下他的一個兒子賁皇倉皇出逃到晉國。晉國王室對他十分友好,將「苗」這個地方贈予他,賁皇也因此改為苗氏。
苗賁皇
三、帝王賜姓
古代帝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甚至可以改變別人的姓氏。賜姓對被賜者來說是無上榮耀,真可謂「龍恩浩蕩」。所賜之姓有所區分,一是國姓,即與皇族同姓;二是別的姓。賜國姓,這是國君的最高獎賞之一。項伯曾經阻止項羽擊劉邦,又在鴻門宴上對劉邦有救命之恩,因此被劉邦賜姓劉。國君賜臣其他姓氏的,史書上的記載有很多。 《通志·氏族略》載:晉州稽胡,晉初賜呼延氏;項氏,後周賜辛氏;章仇、禿髮氏歸後魏,太武賜源氏;獨孤屯本姓李,從齊神武,沙苑戰敗,為柱國獨孤信所擒,配為士伍,賜獨孤氏。
項伯
古代帝王為順民心,有時還恢復前朝宗室遺民的姓氏。如清康熙七年,康熙皇帝賜明代宗室子孫恢復朱姓。帝王賜姓,大多數是褒獎、籠絡群臣,但也有致使「龍顏大怒」而賜惡姓的。這種賜姓是一種嚴厲的懲罰,所賜之姓大都為貶義。如南朝齊永明八年,蕭子響因罪伏誅,齊武帝惡其叛逆,賜姓為「蛸」,蛸即長腳的蜘蛛,其中的貶低之意不言而喻。
四、避諱改姓
避諱是中國人獨有的風俗。因避諱而改姓,春秋時期已經產生,此後歷代都有避諱的現象,且這一現象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北宋的大臣文彥博,本姓敬,但因為避石敬塘諱,他的曾祖父改姓文;後漢時期又改回敬;到了北宋,又避宋太祖趙匡胤的祖父趙敬諱,他的祖父不得不改姓文。北宋的匡姓,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的諱,就改姓主;宋徽宗趙信覺得老百姓姓主不妥,於是令天下不得稱主及君,將主姓改姓康;宋朝滅亡後,有些地方又恢復了主姓。南宋時期,因避高宗趙構諱,「句」與構音近,於是句姓都改了姓。
帝王討厭的字也得避諱。如江西多金,宋高宗時有官職名叫金賦,高宗一見「金」字,就會想到金國,十分不悅,於是令金姓改成「淦」姓。明太祖朱元璋厭惡元朝,於是元姓絕跡多年,「元來」一詞,也被改成了「原來」。
避諱改姓是造成姓氏複雜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是因避諱而改前人姓,不但會混淆氏族,也混淆古書。《漢書》中因避漢明帝劉莊諱,將「莊子」改為「嚴子」。如果我們不了解避諱,真不知道「嚴子」是誰了。大哲學家莊周還需要因避諱而改姓,那麼東漢時隱居的莊子陵被改成嚴子陵也就不足為奇了。
莊子被改名為嚴子
五、避禍改姓
避禍改姓的原因有很多,有政治鬥爭失敗避難,有想遠離兵災戰亂,有希望躲避家仇族恨,有害怕受株連等等。如在春秋末期,宋國被滅,一部分宋國宗室子孫因避難改為朱氏。西漢時期,韓信被呂后所殺,其子選奔南粵時,取「韓」姓的一半改姓韋。漢宣帝時,楊惲十分廉潔還好揭露人隱私,故與眾多大臣結怨。後來他得罪了宣帝被腰斬,他的子孫為避免仇人陷害,用父名為姓,改姓惲。南唐後主李煜的第八子被封為鄧王,南唐被宋朝滅亡後,大肆追捕南唐宗室,鄧王之子僥倖逃出,改為「鄧」姓隱居民間。山東益都縣《楊氏世譜》中記載,該縣楊姓本是蒙古人,是明初從北京遷來的。明太祖洪武元年,收復大都(今北京),下令元朝仕宦的後代必須南遷,楊氏遷往青州。
韓信
文史君說
姓氏文化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姓氏是中國人血脈傳承的標誌,但它在傳承中也因為多種因素呈現出了很強的靈活性和多變性。
參考文獻
王艷軍:《中國姓氏文化》,線裝出版社,2019年。
鄭紅峰:《中華姓氏》,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年。
廖康強:《中華姓氏起源通史》,中國商業出版社,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