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重大學妹的作品。如果基於模塊結構單元設計,你會給原住民帶來怎樣的拆遷房?

2023-11-12     UniDesignLab

原標題:看看重大學妹的作品。如果基於模塊結構單元設計,你會給原住民帶來怎樣的拆遷房?

部落新編——基於原住民的共享住區設計

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建築設計類) - 金獎

亞洲設計學年獎(居住建築類) - 金獎

設計簡介

以「部落新編」這個歷史感和新鮮感並存的主題開啟的設計通過不同尺度的組團及串聯各個組團的立體步道,突破「部落」之壁壘,人的活動與空間相互適應,滿足不同的空間彈性,定義新的多義空間,實現不同人群間共享居住模式之「新編」。

高嘉婧(左)、王遲(右)

重慶大學 本科

人居環境學年獎展板

設計過程

一草階段

調研情況

我們的場地位於重慶市渝北區大竹林街道的鳳棲沱社區。場地未來規劃主要為居住用地,該地區交通較為方便,離最近的交通地鐵站只有5min的步行距離,作為重慶未來發展的重點地帶,該地區擁有良好的交通資源,適合引入外來的年輕人群。現有周邊設施還算較為齊全,有一些菜市場、早餐鋪、中醫診所、棋牌活動室、社區服務站、公交車站等公共活動空間,場地原有的原住民,更多是一些老人,經常在這些空間中進行一些棋牌、聊天等休閒活動,但是空間較為狹小逼仄,設施也較為老舊,在我們調研的過程中,老人也表達了他們對現有空間的不滿與需求,在後續的設計中,這也是我們解決的重點問題。

場地建築特色

建築特色上,該場地內部的舊有建築保留著原有場地舊磚廠的時代風采,一些廠房高架遺址、磚拱券、桁架遺存和磚砌欄杆是該社區的一種文化符號。總的來說,該場地存在著新與舊的關係,如何合理地調解新舊帶來的矛盾,在保留舊有記憶的基礎上,引入新的活力,賦予空間應變時代變化的彈性是我們設計的主要方向。

場地建築特色

人群活動

我們在調研之後總結了該場地現有原住民的人群活動,希望通過保留這些活動來延續磚廠的記憶,根據不同活動不同的參與度、圍合度與安靜性,我們提取概括了不同的行為符號,並針對性地提出了我們的空間策略。比如,根據原住民曬太陽,織毛衣和一些自發性行為,我們置入了共享露台與風車合院的空間,根據下棋打牌和聊天的活動植入了棋牌樹院和水邊茶館,根據老年人愛休閒散步的特點植入了記憶廣場與時光步道,根據買菜賣菜,種植瓜果的一些功能性行為將小賣部、水果攤與社區市集設計在社區內部可達性較高的場所。

人群調研

接著,我們在基於原有人群調研的基礎上引入新的外來人群,因此設計了四種家庭結構,分別為獨居原住老人,原住老人夫婦,長短期租住的獨居青年人以及三代人同居的三代居,他們分別需要不同的空間以滿足不同的居住需求。特別的是在兩種人群的空間交會中,我們希望兩類人群能夠互幫互助,和諧共通,比如,獨居老人生病時可能更需要一些照料,遇到突發情況時也需要年輕人的幫助,而年輕人晚上的餐食問題即可以向老年鄰居付費來解決。

一草-在iPad進行戶型推敲

概念來源

我們的人群設定為兩類,即原住民和外來人口,原住民包括有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和孩子、以及白天青年子女在外工作的老人家庭,外來人口包括有一些有距離市中心較近的住房需求的工作青年。我們的「部落」概念體現為每個家庭的獨立個體,象徵著一種居住模式,在此處也承載了一種舊有磚廠原住民的記憶之感,而我們的「新編」概念,則為重新編譯的共享模式,在這裡,通過空間的交織,原有的住民和新來的年輕人可以實現活動的交流與共享,作為設計者而言,我們也希望通過一種敘述故事的方式來設計建築,來將磚廠的大院故事娓娓道來。

概念生成

一草-多種總平面排布

一草-總平面圖

一草-用木塊搭起來的草模

二草階段

二草-設計疊代

正草階段

總平面設計

我們的場地設計中,我們分為了六個層級進行設計,分別為大組團、小組團、道路系統、生態系統、共享平台、公共空間以及與社區文化相關的公共空間。風車合院圍合而成的大組團主要位於場地的北側,臨街面向城市開放,建築底層有一定架空,集中安放了菜市場、社區市集等功能,在場地的西南側與東南側景觀資源較好,我們布置了較矮樓層的較小組團,為整個社區留出良好的景觀視野面。我們的道路系統主要將場地劃分為三個部分,並由立體步道進行串聯。在生態系統層面,我們將景觀留給綠地,並設計了大量的休閒花園,同時以社區中央水池調節氣候。

部落新編-總平面圖

公共空間設計

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上,我們在組團內部以及組團與組團之間都設計有半圍合的開放空間,並連接交通體,形成公共空間的立體系統。而在社區的中心,我們布置為象徵磚廠記憶與老重慶印象的記憶廣場、臨水茶館與棋牌書院,為社區留下老磚廠的文化情懷。

部落新編-人視點效果圖

架空層設計

對於架空層的設計,我們有三點考慮:一是希望底層架空集市打破單一的營業模式,集菜場、餐飲、文創、休閒、日常採買等功能於一體,二是各組團單元功能設置洄遊流線,以共享庭院為核心空間,加強採買動線,三是將底層商鋪與內部庭院相互隔離,並設置有一定的高差與門禁,對城市外來人群與社區人去進行分流,保障社區安全。

架空層平面與部分二層的入戶平面

茶館與部分二層的入戶平面、三四層平面

組團與單體設計

因為建築設置有層層退台,增強了社區的鄰里感,在原有住民回家的路上可以從層層退台拾級而上,在連廊與露台之間與鄰居打個招呼再回家,或者晚上吃完飯,在露台上即可加入鄰居的對話。

部落新編-單元體軸測分解與平面圖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一個大組團設計來表達部落中的人間故事,從立面形象上也可看到這樣高高低低的層級關係,設想在晚上煙火炊煙燃起之時便是立面上展現的紛繁圖景。

部落新編-剖面

生活場景與分鏡展示

戶型設計

我們建築的單層平面由場地內聚性展開,再分別根據邊緣開放性、空間可塑性與場地適應性生成。每層平面的功能包括有居住、交通與露台功能,奇數層與偶數層戶型相對不同,在奇數層包括有戶型A與戶型B,偶數層包括有戶型F、G和H。

戶型設計

最終成圖

設計說明

設計選取大竹林地區的原住民和外來人口作為目標人群,對應找到老年人對「鄰里」和青年人對「無界」的兩種需求,從而以「部落新編」這個歷史感和新鮮感並存的主題開啟本次的設計嘗試。場地以中央茶館為精神場所的起點,聯結記憶廣場與露天劇場等,延續磚廠家屬院的歷史基因。不同戶型交叉組合成不同景觀開闊、含中空院落的風車平面,進而構成小和中尺度的組團,再通過空中連廊等形式組合成大尺度的組團,使立體步道串聯各個組團,人的活動與空間相互適應,滿足不同的空間彈性,定義新的多義空間,最終突破「部落」之壁壘,實現共享居住模式之「新編」。

圖一: 鳥瞰圖 設計說明

圖二: 用地規劃及場地現狀 人群調研

圖三: 場景效果圖 概念生成

圖四: 總平面圖 場地設計

圖五: 接地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圖六: 茶館平面圖 三號院地下平面圖 3F平面圖 4F平面圖

圖七: 各層平面圖

圖八: 生活場景圖 南立面圖

圖九: 場景效果圖 戶型體塊分析圖 剖面圖a-a

圖十: 軸側分解 大組團一號7.2m標高/二、三號10.2m標高平面圖 套型1-A至1-D平面及戶型示意圖

圖十一: 大組團一號4.2m標高/二、三號7.2m標高平面圖 套型1-E至1-H、2-A平面及戶型示意圖

圖十二: 剖面圖b-b 東立面圖 模型照片

回顧總結

寫在最後

設計作品一路以來從一草、二草、正草、正圖,又經過了我們的深化進入了學年獎,整個ddl的歷程也是我們對作品一再完善的過程,我們想再次感謝田琦老師對我們的指導,以及課題組中其他同學對我們的幫助,最後希望大家在設計的過程中能更加關注場地原有的場所記憶,將人文關懷融入到設計中區,將每一個舊有的部落保留性地新編成具有新舊特色的設計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dd657b6bda5ac5ef33465d34bf8e8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