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全是「假貨」?除「南極人」之後,這4家品牌也靠賣吊牌牟利

2022-02-16     小梅趣圖

原標題:衣服全是「假貨」?除「南極人」之後,這4家品牌也靠賣吊牌牟利

說起貼牌貨,很多人都會想到南極人,但除了南極人之外,有4家品牌也在靠著賣吊牌賺錢,這是否意味著這些衣服全都是不值錢的「假貨」呢?難道賣吊牌的利潤就比賣衣服賺得還多嗎?

在很多國人的傳統觀念之中,「衣食住行」的排列順序是有著一定原因的,之所以衣服會放在第1位,是因為在一年四季之中,國人通常對購置衣服是比較看重的。衣服除了可以遮蔽身體之外,還可以有一定的觀賞性和保暖性。

在如今,因為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很多人在穿暖和之餘,也會追求衣服的品牌、款式和質量等,這是無可厚非的。

在這個電商時代,南極人旗下的衣服也曾占據過半壁江山,尤其在冬天,他旗下羽絨服和保暖內衣的銷售數據也是比較好看的。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南極人雖說是一個知名品牌,但他主要是靠著「賣吊牌」賺錢的。

也就是說,這種貼牌的衣服並不會由他們的工廠直接生產,而是由很多拿到授權的代工廠進行分裝生產的。除了南極人,俞兆林、北極絨、恆源祥和拉夏貝爾也都先後走上南極人的貼牌之路。

雖說這一事實讓人感覺到比較難以置信,但如果花點時間回顧一下南極人的成長之路,不難發現,出售品牌獲得的收益早已讓他賺得盆滿缽滿。這個成立於上世紀末的品牌,趕上了電視黃金檔和電影明星打廣告的紅利期。

在變成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之後,南極人不甘心只做品牌營銷,他們轉而花時間去用更加新穎的面料來製造服裝。

正所謂樹大招風,2008年,營收早已過10億元的南極人卻停止了自己的擴張步伐。原來,他們遇到了金融危機,生意變得非常慘澹。為了減少開支,創始人張玉祥索性賣掉了旗下的所有工廠,直接靠出售品牌名稱來賺錢,這就是「貼牌貨」的由來。

幾年之後,在搭上網絡的快列車之後,各大電商品牌也先後貼上南極人的牌子進行銷售。這時候,無論是生產商,還是銷售商,他們都賺得盆滿缽滿。不久之後,在嘗到這一銷售模式所給的甜頭之後,南極人直接將品牌授權給了5000多家店,逐漸打造出龐大的「南極人貼牌王國。」

都說商業神話是可以大量複製的,這不,十幾年前,南極人、俞兆林、北極絨和恆源祥作為著名的四大保暖內衣品牌,也慢慢在「自毀前程」。說嚴重點,這些企業的生命線還有多長,這取決於民眾還有多久才會不再買單。

如今,很多人驚訝地發現這4個牌子的產品售價大幅度縮水,雖說品類、面料和款式有所創新,但在實際上,這幾個牌子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2021年12月,著名的南方周末曾發表過一篇名為《南極人、恆源祥、北極絨、俞兆林:不負責生產,只負責賣牌》的文章,此文一出,立刻引發無數熱議。文中提到「如果願意開闢新類目,吊牌價格還能再優惠」。也讓這幾個品牌的身價一降再降。

相似的是,當南極人變成臭名昭著的「南極電商」,這4個品牌也開始只專心於品牌建設和提供增值服務。不僅如此,為了早點賺更多的錢,他們也不約而同地徹底走上了品牌授權的商業模式。當越來越多的南極人和恆源祥等商品走入千家萬戶,消費者們也只能增加一次比較糟糕的使用體驗而已。

2012年之後,這幾個品牌已經在授權這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2016年,南極人作為先轉型成功的貼牌品牌,它直接以近6億元收購著名的「卡帝樂鱷魚」95%股權,這暗示著現在的卡帝樂鱷魚也成為含金量不高的貼牌貨。等時間來到2017年,南極電商的商標授權利潤高達5.3114億。這種豐厚的利潤是其餘4個品牌商所眼紅的。

結語

也許,他們也不知道這種營銷模式可以讓5大保暖內衣品牌走多遠。單純從生意角度來說,他們無疑是成功的商人,可從社會道德和其他層面來說,他們是失敗的。如果一味追求信息差而妄想走捷徑,那最終只會毀掉品牌在民眾心中的權威形象和信譽度。在如今,雖說這幾個品牌不是過街老鼠,可上過當的消費者也不會再次成為被割的「韭菜」,當看著家裡一堆起球和無法再穿的品牌鞋襪和保暖內衣,他們也只能是唏噓一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d45e7db6499b1ff2d7cccb2a165de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