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億年前生物現身小區池塘,俗稱「三眼恐龍蝦」,只能活90多天

2022-07-21     動物速遞

原標題:2億年前生物現身小區池塘,俗稱「三眼恐龍蝦」,只能活90多天

2億多年前的生物長什麼樣子?連雲港東海縣的一位市民宋先生的發現,或許能夠解開答案。他是一位攝影愛好者,平日裡也會拿著相機在周圍轉悠拍攝昆蟲。

近日在經過小區池塘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水裡面有些奇奇怪怪的蟲子,這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興趣,於是趕忙將這些蟲子拍了下來。

從外觀上看,這些蟲子長得跟蝦比較相似,也像蝌蚪。宋先生回家後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這些蟲子跟2億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鱟蟲」很像,後來經過專家確認,這就是鱟(hou)蟲。

俗稱「三眼恐龍蝦」,中國僅發現1種

鱟蟲是一種淡水生甲殼類動物,根據已有的記載顯示,世界上一共有9種鱟蟲,日本發現有三種,而我國僅發現一種。

鱟蟲身體顏色偏深灰綠色,長有背殼且背殼呈橢圓形,腹部柔軟靈活且細長,尾巴成叉狀。

背殼的身體一共分成40節左右,體長在10厘米左右,還有一些像葉子一樣的附屬肢體,這些附屬肢體的數量能達到70多對。

鱟蟲俗稱「三眼恐龍蝦」,一個蟲子為什麼會有這麼霸氣的名字呢?主要是因為它經過了恐龍時代而沒有滅絕,又因為身體兩側有黑色的複眼,中間還有一隻白色感光的眼睛,所以才得名「三眼恐龍蝦」。

不過與這個霸氣側露的名字不同,它在我國民間的叫法就比較平平無奇了。比如在河北廊坊,人們叫它「花花鞋」;在內蒙古興和縣,人們叫它馬蹄兒或者翻車車

鱟蟲是典型的水底棲居動物,下雨天所形成的天然池塘經常會發現它們的身影。它們具有很強的生命力,2億多年以前就在地球上存在了

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都很常見,相信許多人還有印象。小時候喜歡捉這種動物來喂雞,也抓來玩,尤其是一些雨後積水裡,數量很多,不咬人,也無毒無害。

大人們都喜歡叫它「血簸箕」,因為它的背殼像農村的簸箕,用手一按會冒出紅色的液體。

成蟲能活90多天,蟲卵休眠25年仍能活

鱟蟲的壽命不算長,大約只有90多天,但它們產的卵卻強悍得不得了。鱟蟲的卵生命力極強,不怕乾旱,如果環境缺水變得乾旱,這些幼蟲卵就會受到刺激從而進入一個生物界的特殊現象,被稱為「滯育期」

簡單來說就是不發育了,進入休眠階段。這點跟水熊蟲有點類似,水熊蟲也是當環境變得極度惡劣時,也會進入脫水休眠狀態。

直到下一個雨季來臨,低洼的地方又重新形成池塘,接收到信號的幼蟲卵,會終止休眠,再次進入發育直到幼蟲破殼而出。

根據研究,鱟蟲卵的滯育期能達到25年以上,也就是說一個25年前的休眠蟲卵,當你重新將其投入水中,它還能孵化,相當強悍。

鱟蟲是能夠孤雌生殖的,這也就意味著它能夠產兩種卵,一種是夏卵,一種是冬卵,孤雌產夏卵,兩性生殖產冬卵。

夏卵一般當年就孵化成蟲了,這保障了鱟蟲居群的數量。對環境耐受能力強的一般都是冬卵。

鱟蟲的幼蟲想要成長為成蟲,需要經歷多次脫殼,大概是每日一脫的樣子,在30天內便會進化為成蟲。

成蟲的體型在2-10厘米區間內,至於能夠長得多大?則取決於它們所處的環境優劣,如果給足夠的陽光和食物,它們的體型就會明顯偏大。

日本農民曾用它代替農藥,也有人當成寵物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現象,就是當一個地方積水很久之後,就自然會誕生一些魚,那麼這些魚是從哪來的呢?如果沒有人工放生以及與外界江河相通,那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水鳥攜帶過來的。

水鳥的羽毛往往比較濕潤,能夠藏納住魚卵,並且保持活性,這些魚卵就能跟著水鳥擴散至另一片水域。

因為鱟蟲的卵有「滯育期」這一個強大的設定,所以它們也能隨水鳥擴散至更遠的地方,這也是鱟蟲能夠廣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鱟蟲棲居在水底,以一些有機體的碎屑或者水中小生物為食,早在20年代初,日本就發現了有除草的功能,於是後來一些農民就拿它們充當水稻種植的農藥代替品,讓鱟蟲把農田裡的雜草去掉,好讓水稻生長得更好。

另外,在日本、中國台灣等地方,也有人將鱟蟲當做寵物飼養,跟我們養金魚、蝌蚪等沒啥兩樣。

不過鱟蟲對水質和水溫有一定要求,所以在飼養的時候儘量用純凈水模擬新積的雨水環境水溫控制在20-25度左右

鱟蟲在我國華北、東北、華東、華南均有分布,而且隨著生長環境的改善,物種還會越來越廣泛。

雖然很多蟲子都是人們討厭的對象,但鱟蟲不咬人,也無毒無害,應該能得到大家的喜愛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d3ed52afd96cd730ea32d9a6baedf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