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患高血壓多年,平時一直按時服藥,血壓控制的還算穩定。
不過近幾個月他發覺自己總是手抖、無力,起初還以為是過度勞累所致,想著按摩緩解一下。但按摩一段時間後不見好轉,後來更是連水杯都端不穩了,只好到了醫院檢查。
醫生檢查後發現劉先生的手抖症狀,是血鉀水平過低所致,很危險,好在及時經過治療後逐漸好轉了。不過讓劉先生想不明白的是明明按醫囑服用降壓藥,怎麼還缺鉀了呢?
一、吃降壓藥可能導致缺鉀,比缺鈣更危險?
鉀、鈉都屬於人體內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鉀離子濃度正常有利於維持神經—肌肉活動、細胞滲透壓、心臟跳動、體液酸鹼平衡、呼吸等。據統計98%的鉀離子都在細胞內,血清鉀的正常濃度是3.5~5.5毫摩爾/升,如果血清鉀濃度低於3.5毫摩爾/升,那就屬於低鉀血症。
武漢市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高明松指出:人體缺鉀後會出現肌肉無力、耐熱能力下降、抽筋、心慌、食慾不佳、噁心、心臟不適等症狀,嚴重的可能會出現急性低鉀血症,從而出現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甚至引發心臟驟停、猝死等意外。
據統計我國確診的高血壓人數有近3億人,平均每十個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壓,而50%的心梗與70%的腦卒中死亡都與高血壓有關。
那吃降壓藥為什麼會導致缺鉀?成都五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指出:有30%的高血壓患者長期服用利尿劑類降壓藥,會出現低鉀血症。利尿劑通過抑制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來達到降壓效果,但與此同時也會促進體內鉀元素的向外排泄。因此,長期服用降壓藥,高血壓患者就可能缺鉀,甚至出現一些相關的症狀。
除了降壓藥之外,藥物因素、胃腸道因素、長期節食偏食等生理性因素,以及內分泌疾病、腎臟疾病等病理性因素,也可能會導致缺鉀。
事實上缺鉀比缺鈣更嚴重,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四病區主任楊東偉指出:體內缺鉀首先會影響心臟功能,若不及時治療,就可能出現心律失常、乏力、氣短等症狀,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心臟驟停。另外缺鉀還會導致神經、肌肉麻痹、吞咽困難、渾身無力等症狀。
二、65歲後補鉀比補鈣還重要,7類人重點注意
上了年紀的人補鉀比補鈣更重要,尤其是下面這幾類人要比普通人更注意鉀元素的補充。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本身多尿,因此體內的鉀元素排出的也比較多,因此要注重鉀元素的補充。
2、心衰患者
心衰患者服用類固醇藥物、利尿劑等藥物,也會造成鉀元素的流失,因此要多注意補充。
3、需減肥的人群
對於飲食超標會明顯增重的人群來說,高鈉鹽飲食會促進水分的瀦留,就會導致增重更加明顯,而鉀元素有助於水分的排出,所以要注重鉀元素的補充。
4、高血壓患者
鉀元素有降壓作用,當鉀元素不足鈉元素過多時,會引發水鈉瀦留,從而導致細胞水腫、血管腔變窄,血壓上升。高血壓患者如果每天能補充2克鉀元素,可能會將卒中發病率降低21%。
5、愛出汗的人
像更年期女性等愛出汗的人,鉀元素的流失可能也比較多,儘量要注意飲食上補鉀。
6、骨質疏鬆患者
骨質疏鬆患者不但要補鈣,還要注意補鉀,以免尿鈣的流失變多。
7、經常腹瀉的人
對於經常腹瀉的人群來說,鉀元素的流失較多,因此也要注重鉀元素的補充。
三、科學補鉀有原則,注意事項要牢記
缺鉀雖然不利於身體健康,但補鉀也不能隨便,鉀元素補充過多可能會導致高鉀血症,導致患者意識模糊甚至猝死,補鉀要掌握下面這幾個原則!
1、優先食補
補鉀的方法有很多種,像食補、口服藥物、注射針劑等都可以,但健康人優先選擇食補,像大蔥、菠菜、山藥、紅薯、玉米面、蕎麥麵、香蕉、西瓜等都是含鉀量豐富的食物。
2、補鉀要適度
一般建議每天攝入2克鉀元素,對於想要預防慢性病的患者來說,最好每天攝入3.6克鉀元素。
3、補鉀先補鎂
體內缺乏鎂元素會影響鉀的吸收,因此補鉀要先補鎂,建議每天要攝入330毫克鎂元素,像綠葉菜、雜糧、紫菜、堅果等都含有鎂元素。
高血壓患者長期服用利尿劑等降壓藥,可能會導致鉀元素缺乏,因此高血壓患者要注重鉀元素的補充。除此之外,愛出汗的人、經常腹瀉的人、骨質疏鬆患者等人,也需要注重鉀元素的補充。補鉀優先選擇食補,適度為宜,另外補鉀先補鎂。
參考資料:
[1]《每10人就有2個患高血壓!得了高血壓為啥要補鉀?》.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服務號.2023-05-17
[2]《吃瓜子吃到缺鉀.....怪我見識淺,真是第一次見》.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2022-02-12
[3]《身體易缺鉀的季節到了,怕熱、渾身沒勁都是信號》.生命時報.2023-07-1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