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選中了添加連結的內容
【品橙旅遊】總有人講,潮流是一種輪迴。70年代,「軋馬路」是人約黃昏後的溫柔曖昧;7年前,從大都市到小縣城都放著「和我在XX的街頭走一走」「我在XX很想你」;今天,「城市漫步」的概念在社交平台迴響出沸沸揚揚的討論,年輕人們湧入陌生的城市和熟悉的角落,小紅書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City Walk」相關搜索量同比增長超30倍。
流量不可避免被視作市場機遇。管理部門順勢推出相應線路:北京市文旅局發布10條「漫步北京」胡同街巷探訪路線;2023進博會專門提出通過City Walk的形式促進投資者對城市產業的了解;攜程、飛豬等多家旅遊企業也積極開展相應主題的短途跟團業務。
然而熱鬧背後,作為一個「旅遊產品」而非一種「生活方式」,它是否真正有能力讓人們駐足停留?
走走路也能做旅遊
儘管「City Walk」只是拼湊出的人造單詞,但在英文語境中,類似的旅行方式其實並不少見。被視為都市步行導覽項目的鼻祖,「London Walks」(倫敦徒步)運營已超過半個多世紀,其每周七天開行,上百條主題路線囊括莎士比亞、搖滾樂、開膛手傑克、大憲章等經濟文化多個細分領域,深入在地文化內涵,並由對應的行業專家擔任嚮導。在歐、美、日等西方大小國家的城市裡,都存在類似的漫步項目,如波士頓自由之路、京都清水寺祈福線路等,輿論對其亦有較好的認知與接受。
行走在倫敦街頭
而在國內,城市漫步一朝火爆,據DT財經和DT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3旅遊調研報告》,在新型旅遊方式中,82%的人想嘗試City Walk。City Walk為什麼會如此受歡迎?後疫情時期遊客的出行偏好和消費習慣改變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同程研究院與騰訊營銷洞察聯合發布的《中國旅行消費趨勢洞察白皮書(2023年版)》顯示,小眾獨特、自在鬆弛、未知驚喜、深度在地成為新趨勢。與之對照,城市漫步行程更加靈活,還能體驗獨到風貌與市井生活,嚴密切合流行風口。報告還表明,年輕人規劃旅行時更傾向距離近、花銷少、不擁擠、美食多等特點,而一場「漫步」之行也都能滿足。
從上述特徵中不難看出,和無所事事,隨心所欲的「逛街」「遛彎」相區別,城市漫步的亮點在於其能夠在途中親身探索、體驗城市文化風情與內涵,讓遊客成為本地人,讓本地人更懂本地。馬蜂窩旅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曉雪介紹,據平台數據統計,「在地文化」是遊客們在開啟城市漫步前最為關注的內容,而除此之外,「休閒體驗」、「出片」也漸漸成為不少年輕人的City Walk關鍵詞,設計感十足的書店、有格調的咖啡廳、特色小酒館都可能成為影響他們路線選擇的重要因素。
實際上,對城市漫步這一概念的延展和開發早而有之。2018年起,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就開始推進「建築可閱讀」項目,旨在以上海豐富的建築資源為核心,將文旅創新與城市更新緊密融合在一起。在「建築可閱讀,街區可漫步,城市有溫度」的願景引領下,以歷史建築為原點,規劃設計漫步線路。作為文旅融合的實踐之一,春秋旅遊自2019年推出首條上海都市「微旅遊」的城市漫步線路,經過多次疊代和發展,目前已在市域內達成有體系和規模化的運營。
不禁要問,如果說政府部門對城市建設的投資還帶有些許公共產品的性質,那麼像春秋旅遊這樣純粹市場化企業的加入,能不能印證城市漫步在商業模式上的可行性?
玩家眾多,誰能掘金?
2023年5月至6月,抖音上「City Walk」類視頻量增速同比增長2636%,遠超水上樂園116%、遊樂園24%,成為遊玩類增速最快的欄目之一。社媒聲量的狂飆猛進,是否意味著線下消費轉化的同步跨越?
旅遊行業內,不同主體有不同「漫步」玩法。利益相關方首先當然樂於借題營銷。在酒店品牌,萬豪旅享家香港旗下酒店就勾連香港旅遊景點,分別在灣仔區、西九龍以及中西區設計了三條不同的City Walk線路推薦給酒店住客以及來港遊客。在消費品牌,維他檸檬茶與廣州、深圳兩地的12家線下冰品店合作,搭建夏日City Walk吃冰路線。藉助時髦的名頭,最終推銷的落腳點依然是自身產品與服務。
而就城市漫步微旅遊市場本身,其發展潛力同樣可觀。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旅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認為,微旅遊既契合了當下遊客休閒、體驗、深度、沉浸式旅遊的需求,也與旅遊業與多業普遍融合,旅遊趨於生活方式的特點密切相關,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微旅遊以短時、高頻、便利的方式出現,其消費群體龐大,對於釋放消費需求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和蓬勃的需求相對應,越來越多賣家選擇試水漫步產品。《旅遊學刊》某論文對城市微旅行的抽樣數據顯示,在上海,開展城市漫步項目的平台包括稻草人旅行、上海城市考古、上海徒步光影、Viva旅行家、遊俠客、朋游、可行旅行、春秋旅遊等,其背後既有個人也有組織。在淘寶、閒魚、小紅書等平台,也湧現出以民間團體或個人愛好者作為「主理人」組織的付費城市漫步產品。然而,「個體戶」專業資質欠缺,客源不穩定,更像是一份兼職外快而非正式工作。從運營上其可持續性有限,從體量上對行業市場的影響也相對低微。
目光回到旅行社。春秋旅遊秉持「用一杯咖啡的錢去聽兩個小時的故事」的理念,城市漫步產品的基本客單價僅不到50元。據春秋旅遊副總經理周衛紅分享,其商業竅門在於在漫步線路的結尾嵌入消費場景,如特色店鋪、咖啡廳、老字號一條街等,從而促進這些周邊業態的發展,進而和所在區政府形成友好互惠的合作關係。與此同時,以城市漫步為代表的微旅遊產品既豐富了社內的產品組合,也鍛鍊了導遊的多元能力。對旅行社而言,微旅遊業務已經能夠覆蓋運營成本,並實現利潤留存。
上海武康大樓是漫步線路中「網紅」途經地
這種模式也和時下熱度相呼應。據相關統計,小紅書「城市漫步」主題筆記中,多數涉及探店、打卡等內容,其最終目的也是導流至線下商家消費。而和跟隨線上攻略「互助式」「自助式」旅行不同,旅行社能更深入發掘並利用城市資源,提供專業講解,成熟線路和優質服務,讓城市漫步區別於換皮的「拍照打卡」,讓遊客的付費「值得」。這也是微旅遊得以發展的原因之一。
王曉雪認為,想要讓付費City Walk作為一項旅行產品,首先需要的是提供「差異化服務」,即消費者能在這項產品中,收穫獨特而有價值的體驗。在此理念指引下,馬蜂窩 「周末請上車」曾組織過一場以中法大學舊址為中心的「Game Walk」,將城市漫步與流行的劇本殺模式結合,參與者們將扮演「新青年」,漫步胡同了解歷史變遷,聆聽百年前新青年們熱血故事的同時收集線索碎片,完成使命任務。
然而漫步產品也面臨挑戰。吳麗雲指出,微旅遊是一種更關注自我內在發展的旅遊形式,有「深度游」和「休閒遊」兩個特點。遊客更願意沉浸式體驗城市風貌,以休閒、體驗的方式感知旅行的快樂。在城市漫步中,相當一部分受眾仍然遵循「漫步」一詞的「原教旨」內涵,走走停停,不設過多限制地自由探索,漫步的過程也並不直接和消費掛鉤。
於是,一條時間、距離被框定的旅行線路在多大程度上能招徠消費者,需要的不僅是好導遊和好服務,也需要城市資源本身的吸引力。
城市怎麼「走」下去
對城市文旅而言,城市漫步的「出圈」無疑意味著又一輪變革。華鑫證券新近的一份行研報告指出,City Walk的盛行有望帶來城市體驗新範式與新消費,包括觀影、觀展、觀城市文化新名片等。用戶新需求將倒逼企業與地方政府的新供給。王曉雪也認為,在旅遊以外,城市漫步還有打造城市「社交場景」和「綜合空間」的可能,它既有機會滿足年輕人追求個性與興趣社交的雙重需求,也可以營造一個將潮流玩法和生活方式結合的空間,最終都能夠助推提升目的地城市的吸引力。
自然,各地政府和文旅部門正不遺餘力推廣城市漫步。北京、山東等地已將「城市漫步」列入促進文化旅遊休閒的行動方案;深圳市寶安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推出「寶安城市漫步計劃」;杭州園林文物局發布古樹名木City Walk線路圖。
然而,倘若單純套用既有經驗,一時風潮不見得長久。
小紅書發布的2023 City Walk趨勢報告顯示,城市漫步前三名目的地分別為上海、北京和廣州——毫無例外的一線城市。大城市在發展城市漫步這類休閒旅遊產品時優勢顯著:其基礎設施便利,步行通達順暢;商業經濟發達,為遊客在行程中營造多元的消費空間;同時,其城市歷史悠久,包容性強,涵養出多層次多維度文化:如上海海派文化、北京胡同文化等,有豐盛的人文資源可供拓展。
在城市轉角漫步受到遊客喜愛
而對於條件相對薄弱的新城市、小城市,則必須要面對這樣的問題:對遊客而言,比起去景區參觀,城市漫步的競爭力在哪裡?
找准「City Walk+」之後的那個主題尤為關鍵。它可以是文藝、歷史,也可以是美景、美食。「倫敦徒步」可以產出多達上百條的線路,而每一條都能做到差異化和區分度。王曉雪認為,打造出遊客願意為買單的City Walk產品,首先要從需求出發,避免「千篇一律」,用精準的產品和服務來觸達不同興趣圈層。
此外,遊客不只局限於熱門景點和休閒街區,拆遷建築、菜市場等「隱秘的角落」也受到關注,在因地制宜外,城市文旅還得能夠「見微知著」。
吳麗雲也為城市提出了幾點具體建議,她認為,微旅遊的發展首先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從道路、交通、衛生、市容市貌,到公共文化場所的建設,都是提升遊客體驗的前置基礎;其次,城市應該更加凸顯本地獨有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如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藝術館、書店、城市廣場和建築外觀等,以便利遊客的深度遊覽;最後,還可以為遊客設置City Walk 「自助餐式」產品服務,如當天不限次,「隨上隨下」的遊覽車、深度講解服務、城市City Walk指南等配套服務。
城市漫步步履不停。遊客們探索前路,在街頭巷尾里享受未知的樂趣;而企業和管理部門競逐「錢路」,產業的未來是大道通衢還是明日黃花?只有先「走」起來,才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