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自己最好的方式,好好工作

2023-10-26     洞見

原標題:治癒自己最好的方式,好好工作

治癒自己最好的方式,好好工作

迷茫困頓唯一的出路,是把每一天活紮實。

作者:洞見Leyla

美國著名心靈導師卡耐基,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1774年,有個人去費城的一家精神病院參觀,發現裡面的病人並不在休養生息。

相反,他們一個個都忙忙碌碌,手上在不停地紡紗織布。

這一幕,令他大為震驚。

他覺得,那些可憐的精神病人,一定是受到了醫院無情的壓榨。

沒想到,院長向他解釋說:

之所以讓病人們忙於工作,是因為人在勞動時,神經會感到安定、內心也會變得平靜。

稻盛和夫也曾說過:「人只要沉浸在工作之中,就不會胡思亂想也不會沉迷過往。」

換而言之,工作其實是治癒人心的一味良藥。

如果此時,你也為了生活惶惶不可終日,沉溺於感情怏怏無法自拔。

那麼好好工作,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治癒。

1

焦慮的時候,工作是一種寄託

你知道,人在什麼時候最容易焦慮嗎?

教授詹姆斯·墨塞爾曾經說過:

焦慮最能傷害你的時候,不是在你有所行動的時候,而是在你沒有什麼事可做的時候。

焦慮最能傷害你的時候,不是在你有所行動的時候,而是在你沒有什麼事可做的時候。

當你越是無聊,你的思緒就越是混亂,生活中許多負面的情緒就會被無限放大。

消除憂慮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芝加哥的主婦,她的兒子應政府要求加入了陸軍部隊。

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這位主婦焦慮到徹夜難眠,精神幾乎陷入了崩潰。

每天早上只要眼睛一睜開,她就開始想:

兒子在什麼地方?他是不是安全呢?他會不會受傷?他會不會死亡?

有人建議她,讓自己做家務忙起來。

可是很快,她就發現這招並不管用。

因為做家務的過程中,她發現自己完全不用動腦子。

也就是說,當她機械地鋪床和洗碟子的時候,腦海中仍舊不停想著兒子的安全。

偶然的機會,她看到一家百貨公司正在招聘員工。

抱著試試的念頭,她去上了幾天班。

沒想到,工作的忙碌,徹底治好了她的焦慮問題。

「每天顧客擠在我的四周,問我關於價錢、尺碼、顏色等問題。沒有一秒鐘能讓我想到工作以外的事情。到了晚上,我倒在床上馬上就睡著了,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再去胡思亂想。」

人閒是非多,百忙解千愁。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容易胡思亂想,不過是因為生活太閒了。

而當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那些纏繞在心頭的問題,就會在忙碌中漸漸淡去。

你會發現,在奔波忙碌中,哪怕身體累到精疲力盡,內心卻能獲得一分平靜。

手上有事做,心裡也就有了寄託。

所有的焦慮,都可以在忙碌的工作中得到治癒。

2

內耗的時候,工作是一種治癒

稻盛和夫說過:工作是對萬病都奏效的靈丹妙藥。

一個人若總是在生活中反覆內耗,工作就是療愈自己最好的方式。

因為它能夠讓人從源頭處找到人生的價值,掃清你眼前迷霧,讓未來從此豁然開朗。

日本電影《入殮師》中,大悟是周圍人眼中最典型的失敗者。

他苦練了十幾年的大提琴,仍舊寂寂無聞。

好不容易組建了一個樂團,可是又因為經營不善被迫解散。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邊人都逐漸過得風生水起,只有大悟過得潦倒不已。

有人嘲笑他的音樂夢想是「痴心妄想」,有人諷刺他的生活是「勉強苟活」。

就連大悟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內耗之中。

他不斷質問自己,究竟是不是一個「百無一用的廢人」?

就在此時,大悟無意中在報紙上看到一份入殮師的工作。

為了解決生活的困境,他強迫自己接受了這份工作。

可第一次面對腐爛的屍體,他就感到了萬分的噁心。

獨自一人的時候,大悟甚至忍不住失望落淚,想要立馬放棄這份工作。

然而,當他第二次鼓起勇氣擦拭死者身體的時候,他內心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他發現,自己的工作看似差勁,但是卻能讓許多死者的家人從心底里感到寬慰。

在這個陰森冷清的殯儀館裡,他的存在其實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於是,走出失落的大悟開始享受工作,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人生真正的價值。

有人說過:工作最大的價值,並不是那點微薄的工資,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成就與滿足。

它讓你覺得自己也不是一無是處;

它讓你覺得自己的存在很有必要。

哪怕你一無所有,只要有份工作,就足以安身立命;

即便生活有再多的難題,只要有份工作,一切便有了意義。

3

孤獨的時候,工作是一種追求

短篇小說《那山那人那狗》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郵差帶著一條狗,長年累月奔波於崇山峻岭之間。

在重巒疊嶂的叢林之中,明明寥無人煙,但郵差卻從未覺得孤獨。

因為人一旦真正熱愛上自己的工作,心中就有了追求,寂寞便不足為懼。

2018年,翻譯家許淵沖的妻子離世,獨留他一人生活在北京暢春園的小房子裡。

愛人的離世,讓許淵沖在悲痛之餘,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

諾達的房子裡,許淵沖時常呆呆地坐著,面對這四方牆壁,不知道幹些什麼。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逐漸明白孤獨是無法逃避的,所有的悲傷終究要靠自己去面對。

於是,他重新回到書桌,開啟了自己的工作。

在年輕的時候,他就曾立志要翻譯完《莎士比亞全集》。

無奈後來戰火紛飛,生活也一波三折,讓這個夢想暫時擱置。

如今為了做好這項工作,也為了完成曾經的心愿,許淵沖一頭埋進了工作之中,查閱典籍,逐字逐句,一一注釋。

最終,在許淵沖不懈的努力下,《莎士比亞全集》大獲成功,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

而他的譯本,也被業內人士稱之為「已臻化境,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

許淵沖本人,也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平復了心情,內心變得充盈。

有人說:忙碌的人從不迷茫,有夢的人從不孤獨。

因為人在工作的時候,內心的溝壑會逐漸被填滿。

你不再會去想著那些令你失落的人和事,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工作上面。

當你把每日的工作當成了一種追求,那麼生活自然不再孤獨,而是充滿了意趣。

4

絕望的時候,工作是一種救贖

樊登說過:「在你最絕望、最無助的時候,你就應該認真地去投入工作。

極度認真地工作,能夠扭轉你的人生。」

1966年,作家路遙還是一個意氣風發的陝北小伙子,他愛上了來自北京的女知青——林紅。

兩人相戀後不久,路遙在當地爭取到了一個機會,可以離開陝北去更好的地方發展。

但是他想都沒想,就把這個名額轉讓給了林紅。

因為他覺得林紅是北京人,前程一片大好,更需要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沒想到,得到名額的林紅,一離開陝北,就給路遙寄去了一封分手信。

這封信讓路遙傷心不已,精神幾乎陷入崩潰。

絕望之下,他想到了自殺。

在某個漆黑的夜晚,路遙走到一個水潭邊,準備縱身一躍,離開這個痛苦的世界。

可當他低頭看到水中皎潔的月亮,他突然意識到:

生命中,應當有比愛情更值得追求的東西。

於是他擦擦淚水,收住了腳步,從此選擇用工作來充實自己。

從那以後,他全身心沉浸在工作之中,全然不理外界發生的一切。

一開始,他將這種忘我的工作,視作對自己的折磨。

可是漸漸地,他在這種忘我的工作中,找到了一種別樣的快樂。

在他的散文集《早晨從中午開始》一書中,路遙曾經寫過:

每當自己在工作的時候,四周圍靜悄悄沒有一個人。

想到自己現在仍然能投入心愛的工作,並且已越來越接近最後的目標,眼裡忍不住旋轉起淚水。這是誰也不可能理解的幸福。

每當自己在工作的時候,四周圍靜悄悄沒有一個人。

想到自己現在仍然能投入心愛的工作,並且已越來越接近最後的目標,眼裡忍不住旋轉起淚水。這是誰也不可能理解的幸福。

數年之後,路遙的寫作生涯達到了巔峰。

而那些曾讓他淚流滿面的回憶,都隨著事業的成功,變得雲淡風輕。

詩人但尼生說過:「我必須讓自己沉浸在工作當中,否則我就會掙扎在絕望中。」

當一個人能夠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那麼他的內心就會湧現新的希望。

因為你會發現,哪怕生活中許多事情我們都無法掌控。

但是工作,卻是在我們可控的範圍內。

稻盛和夫不止一次說過,是工作拯救了消極的自己;

俞敏洪也曾經公開坦言,是工作讓他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

所以無論何時,當你心灰意冷的時候,只要埋頭工作,內心就有了救贖;

當你熬不下去的時候,只要還有工作,未來就仍有一絲光亮。

作家史蒂芬·倫丁曾經在《魚》一書中說過:

「當我們能真正熱愛自己的工作時,我們才能享受每天有限的幸福,過得滿足而又有意義。」

對於普通人來說,工作雖然疲累,但也是一種治癒。

它讓我們在這個殘酷的世界,有一片微小的立足之地;

它讓我們在孤獨無措時,心中有一方安穩的寄託。

當你能夠沉浸式投入工作里,那些縈繞在心頭的愁緒,就會慢慢散去。

點個贊吧,願我們都能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真正的快樂;

也願我們都能在疲憊的生活里,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bb43e6d9b4dbfcb911875eb433e62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