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煤崛起,中國能源版圖重心悄然西移

2024-08-10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 邢祺欣/文 2024年的7月份,每天至少有2000輛運煤車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吾縣的淖毛湖鎮白石湖露天煤礦駛出,如果計算上周邊企業自提的運煤車數量,來到該煤礦的運煤車能夠達到3000輛左右。到了冬季,從煤礦駛出的車輛還會更多。

今年的6月23日,這座煤礦剛剛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應急管理廳核准,每年生產能力由1800萬噸/年增至3500萬噸/年。

白石湖露天煤礦是近五年新疆煤炭產能大幅「躍進」的縮影。

從2019年開始,新疆煤炭潛力開始快速釋放。產能在五年時間中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從2018年的1.9億噸增長至2023年的4.13億噸。

這一增速還在持續,2024年上半年新疆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產量2.4億噸,同比增長13.4%。按照自治區政府的規劃,到2025年新疆地區預計達成年產能4.6億噸以上、產量4億噸以上的總量任務。

山西、內蒙古、陝西、新疆是中國煤炭的四大產區。其中,新疆煤炭資源量位居全國第一,新疆的煤炭資源預測儲量為2.19萬億噸,占全國煤炭資源預測儲量的40.6%。但此前受限於開採能力、運輸能力等,新疆煤產量增長緩慢,煤炭產能遠低於其他三大煤產區。

在中東部省份、西南省份的煤炭產量陸續達峰甚至減少的背景下,加速中的新疆煤產能不僅承擔了中國能源安全保障的重任,也在牽引著煤化工等相關產業的重心轉移,改變著中國能源版圖的布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關部門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在『十五五』期間,煤炭產量超過陝西省(2023年陝西省煤炭產量為7.6億噸),但能不能實現還要看下游市場需求與煤炭新增核准產能的情況。」

產量增長的五年

2019年以前,新疆煤炭產能的釋放較為緩慢。2015年至2018年,新疆煤炭產能僅從1.46億噸增長至1.9億噸,但從2019年起,新疆煤炭產能幾乎保持了每年兩位數的增長。

新疆煤炭產能的持續釋放不僅來自政策的推動,也來自市場的現實需求。

201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發布了《自治區2019年度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施方案》。這份方案提出,「今後,新疆煤炭去產能要由總量性去產能為主轉向系統性去產能、結構性優產能為主,重點處置『殭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破除無效低效供給,為優質產能更好發揮作用騰出市場空間」;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總計批覆了23個煤炭項目,其中20個位於新疆。

2021年,拉閘限電時高企的煤價進一步刺激了新疆煤炭產能的釋放。2021年、2022年,新疆煤炭產能分別增長18.3%和28.6%。

廣匯礦業白石湖露天煤礦礦長劉憲濱回憶,2021年煤價高企的時候,等著買煤的車隊排成了長龍,仿佛看不到頭,所有的礦都把產能拉到最大。「現在也不愁銷路,煤炭產多少都能賣掉。」

新疆煤炭產量大幅增長的一個重要背景是西南省份煤炭缺口的出現。

根據國家能源集團技術經濟研究院的孫寶東等人在《新疆煤炭產業發展現狀及疆煤外運經濟性分析研究》一文中指出,隨著2020年強力推進煤礦分類處置,四川省共關閉退出煤礦106處,「十四五」期間均未布局煤炭資源開發項目;重慶市2021年關閉退出所有煤礦,煤炭全部從外省區調運;貴州省隨著省內資源日益枯竭及川渝缺口不斷擴大,外調量較2017年前下滑較多,且對不同煤種的需求導致其也有少量煤炭調入;雲南省雖煤炭供需缺口不大,但隨著周邊省份煤炭資源枯竭,包括雲南省在內的西南地區未來煤炭供需缺口將持續擴大。

在這一背景下,新疆煤炭產量有望持續增長。

2022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加快新疆大型煤炭供應保障基地建設服務國家能源安全的實施方案》,強調加快新疆大型煤炭供應保障基地建設,並指出為進一步釋放煤炭先進產能需加快新疆大型煤炭供應保障基地建設。該《方案》提出,「十四五」時期,新疆地區將以增產增供為基本原則,2025年新疆地區預計達成年產能4.6億噸以上、產量4億噸以上的總量任務;預計新增產能1.64億噸,產能增幅60%以上。

與內地煤炭相比,新疆煤炭資源具有煤層厚度大、煤層多、埋藏淺等特點,開採條件好,成本優勢自然突出。以熱值5000卡的動力煤為例,根據新疆煤炭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7月31日,位於烏魯木齊北部准東煤礦的5000卡動力煤價格為160元/噸,而同樣熱值的動力煤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價格為550元/噸上下,價格差距在3倍以上。

上述自治區相關部門人士預計,未來10年新疆煤炭產能都會保持增長。「因為我們的消費市場在不斷擴大,新疆每年都有新增核准產能。拿近期批覆的露天煤礦來說,服務年限都在30—50年左右,短期內不可能出現枯竭的情況。」該人士預計新疆煤產能將達到10億噸。

「疆煤外運」

2024年上半年,哈密這座中國正在崛起中的新「煤都」總共生產了超過7000萬噸煤炭,同比增長13%,外運煤炭量超過2700萬噸。從外運方向來看,發往甘肅的外運煤炭量接近七成,其次是寧夏,再次是其他區域。

哈密是新疆的東大門,也是「疆煤外運主力軍」。從這座東大門的花園鄉站出發,到蘭州駱駝巷站——是疆煤外運最近的目的地之一,距離約為1337公里,含稅運費達到了215.44元/噸,與哈密煤價近乎持平。從哈密山口站到陝西咸陽蕭家村站的運費達到270.62元/噸,送往四川、山東、遼寧等地的運價達到400元/噸,運送至上海、江蘇、河南等地的部分運價更是突破500元/噸,黑龍江、廣西、雲南部分地區的運價最高突破600元/噸。

新疆位於中國版圖的西陲,這決定了運輸成本是疆煤利用面臨的首要問題。

目前疆煤外運以鐵路運輸為主、公路運輸為輔。在鐵路運輸方面,疆煤主要通過「一主兩翼」鐵路線實現外運。其中「一主」指蘭新鐵路,該線路為主要的貨運線路,承擔疆煤外運的主要運量。兩翼主要是指「北翼」和「南翼」,「北翼」指環天山北坡的臨哈線及向西延伸線,即臨河線—哈密—將軍廟線。「南翼」通向西南區域,即格庫線。

隨著疆煤產量大增,外運量也逐漸增長。新疆煤炭交易中心發布的一篇文章顯示,2017年之前,新疆煤炭年調出量基本保持在1000萬噸—1500萬噸,直至近三年,外調量有了大幅增長。根據烏魯木齊鐵路局資料顯示新疆鐵路原煤調出量從2017年的994.7萬噸增加到2022年的5521.4萬噸,增長了5.5倍。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新疆原煤鐵路和公路調出量超8000萬噸。

根據烏魯木齊鐵路局發布的數據,截至7月8日,今年新疆鐵路疆煤外運量已經達4384萬噸,同比增長58.7%。

外運量的大增給新疆鐵路線路運力帶來壓力。

廣匯礦業白石湖煤礦產出的大部分煤炭是通過公路運輸彙集至火車站後,再由鐵路運輸至西部省份。劉憲濱介紹,每天早上,該煤礦根據訂單量向當地鐵路局申請車輛,每天要裝7至8列車,每列能裝煤炭3500噸,但車輛總數是有限的。在准東和其他新疆煤礦產地,鐵路運力也較為緊張,沒有空餘運力時,煤礦需要把煤炭通過公路運輸至甘肅柳溝的物流基地,再轉鐵路運輸。

上述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當前疆煤外運共有北、中、南三條鐵路線,中線的運輸能力現在基本飽和,河西走廊山地較多,擴容難度也大。未來主要拓展北線和南線的運輸能力,下一步將會重點突破運力上限。

新疆工程學院的劉學良正高級工程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鐵路局核算成本時,需要綜合計算疆煤外運的運費來回成本。「煤炭是單向輸送,進來的東西比較少,通常是滿載出去,空車回來。」

從經濟性考慮,運輸成本決定了新疆煤炭覆蓋的主要是西部省份。

上述文章提出,綜合運距及開採成本,新疆煤炭在川渝、青海、蘭州地區較有競爭力。對於環渤海港口、兩湖地區、東部沿海地區,運輸距離超過3500公里,是晉陝蒙的三倍,經濟性差,不具備競爭力。對於川渝地區,運輸距離為2000公里—2600公里,雖然總成本並不具備優勢,但由於川渝地區煤炭缺口較大,綜合來看,較有競爭力。對於河西走廊、青海等地區,雖然新疆煤炭不具備明顯運距優勢,但由於坑口成本較低,足以抵消運距的劣勢。

新疆能源巨頭廣匯能源董秘陽賢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目前中國煤炭總體消費量依然保持著穩定且小幅增長,在我國東部地區煤炭產能逐步退出、中部地區整體持穩的大背景下,中國煤炭的供應增量將主要由新疆地區來保障。未來隨著疆煤外運戰略的持續推進,疆煤的主要市場範圍將進一步擴大,在甘肅、寧夏、青海等傳統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輻射供應川渝雲貴及兩湖一江等缺煤地區。

陽賢說:「這是整體煤炭市場大的趨勢,東部地區的煤炭產能仍在逐步地減產和退出,晉陝蒙等中部地區煤炭產能以穩為主,西部增量主要依靠新疆來保障,所以新疆煤炭占的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大。『十四五』中期規劃調整也可以看到,新疆新增1.4億噸,國家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

上述相關部門人士表示,2023年「疆煤外運」的外運量為1.1億噸,2024年的外運量大機率會超過1.3億噸,未來預計還會快速增加。「西電東送」工程也是新疆煤炭「走出去」的重要轉化手段。

目前,「疆電外送」已經完成了四條通道的建設,第五條通道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在建設中。

2023年,哈密市共外送電量66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7%,其中,通過±800千伏天山換流站送出472億千瓦時、通過750千伏外送通道共計送出193億千瓦時,哈密本地外送電量57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9%,占外送電量的86.2%。

根據新疆電力交易中心數據,2024年上半年,新疆外送電量592.74億千瓦時,日均外送電量3.27億千瓦時。

今年,哈密市委副書記、市長吾拉木江·熱依木在參加全國兩會時表示,國家電網公司加快實施電網升級工程、新能源接入工程、疆電外送工程規劃建設,特別是在2023年開工建設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此舉有利於促進哈密乃至新疆清潔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有利於優化西北及中東部地區能源供應格局,實現能源供應平穩接續,有利於帶動哈密市能源產業發展,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

煤化工基地崛起

哈密市伊吾縣的淖毛湖鎮坐落於北疆,占地面積達7701.23平方千米,地處縣境北部,東北與蒙古國交界。淖毛湖礦區的煤炭含油率達12%以上,是世界罕見的富油煤資源,也是煤制油氣、發展煤化工的理想原料。近年,多家大型集團在此投資了煤化工項目。

到「十四五」末,哈密將力爭煤炭分質分級利用規模2800萬噸/年,煤基化學品460萬噸/年,煤基新材料20萬噸/年,煤制氣8億方/年,轉化煤量達到6000萬噸以上。

煤炭在經過煤制油、煤制氣加工與煤制烯烴等工藝的加工後,得到的成品油、天然氣等煤化工產品,這些產品可以通過管道運輸等方式輸往中東部,這也能大大減少新疆能源出疆的運輸成本。因此,發展煤化工產業不僅是政策的要求,也是新疆煤炭增加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根據信達證券《煤炭2024中期策略報告》,新疆煤炭消費以就地轉化為主。2023年疆內煤炭消費占全區煤炭產量比重為76%,其中煤電和煤化工消費占比分別為50%和20%,外送規模占全區煤炭產量比重為24%。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新疆要建設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即「三基地一通道」。

上述自治區有關部門人士表示,目前新疆煤炭增速主要是源於煤化工需求的增長。未來,全國煤化工產品的規劃增量大部分都會來自新疆。煤礦核准的量是根據下游市場來確定的,國家會要求煤礦明確自己的下游轉化市場。煤炭下游的轉化項目建設周期相對較長,露天煤礦可能在開工的一兩年內就能建成,但煤制氣、煤電項目相較露天煤礦可能得多花兩三年才能完成。

202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疆將加快發展煤炭煤電煤化工產業集群,進一步釋放煤炭優質產能,加大准東、哈密、吐魯番、准南等地煤炭勘探開發,推動一批支撐性煤電項目建設,開工建設一批煤制烯烴、煤制氣項目,推動煤炭分級分質清潔高效利用,力爭原煤產量達到5億噸,著力打造國家大型煤炭供應保障基地和煤制油氣戰略基地。

劉學良說,目前新疆煤化工的項目已經布局建設了一部分技術路線相對可靠的加工轉化項目,因為上下游的協調互動程度偏低,短期難以形成產能規模,煤化工尚需向系統的產業鏈延伸。「煤炭深加工方向很符合新疆區情的一個產業方向。但是,目前新疆煤化工仍屬於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以潔凈煤炭為例,現在最大的難點就是尚未形成穩定的下游市場。所有產品是循序漸進,從簡單到複雜一步一步來的,先把初加工的產品做出規模,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才會尋找到這些產品的出路。目前政策、資金和技術已不是最大障礙,大型煤化工企業均在積極拓展部署煤加工板塊業務,他們的意願都很強烈,都想在新疆拿到資源,建設自己的煤化工轉化產業園區。」

惠譽博華工商企業部副總監唐大千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現代煤化工盈利水平與穩定性極大受制於國際油價,之前有研究顯示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油、煤制芳烴與天然氣盈虧平衡油價分別為40美元/桶、50美元/桶、60美元/桶、65美元/桶。所謂盈虧平衡油價,就是指如果原油價格低於該價格,以煤化工方式生產就難以盈利了。未來新疆煤炭產業想要將高增長持續下去,加強疆煤外送能力,並發展諸如煤電與現代煤化工產業等配套產業是重要方向。

陽賢表示,新疆煤化工產業的優勢在於原料煤成本低,綜合市場競爭力強;劣勢在於離市場相對較遠,但將多噸煤轉化為一噸化工產品後,能夠大幅減少了外運成本。同時,疆內煤化工產品的消費市場也在逐步增加,如煤焦油、甲醇大部分能夠在新疆就地消化,剩餘部分再到內地。在哈密打造國家煤制油氣戰略基地的背景下,新疆煤化工產業將再次迎來快速發展機遇。

發展煤化工產業,新疆也面臨一些挑戰。今年7月,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的陳陽在《「十四五」新疆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現狀及政策研究》一文中指出,新疆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面臨著包括「水資源較為匱乏」「運輸成本高」「低碳轉型技術路線和經濟性仍需探索」在內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ab838729478d2b528ca174d09422a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