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個綜藝,最喜歡節目裡的鄧婕和張國立,這倆人簡直是老年幸福婚姻的範本。
鄧婕心直口快,是典型的四川妹子。張國立特別有童心,超級可愛。性格迥異,卻能把日子過得甜甜蜜蜜、有聲有色。
甜蜜歸甜蜜,倆人也經常互懟。
張國立吐槽鄧婕吃得多:
但趁媳婦不滿之前,立馬甜蜜轟炸:
鄧婕更是心直口快,回擊張國立活兒乾得糙:
批評他每天看手機時間太多:
倆人經常拌嘴,但馬上又哄好對方,不記在心裡。
張國立出門,還總會帶點東西給鄧婕,心裡常常惦記著她:
在村頭跟人嘮得再歡,仍然惦念著要讓家裡人嘗到:
他倆過得就是普通恩愛夫妻的日子,經常拌嘴、立馬和解。心裡頭都記得對方的好,走到哪裡都想把好東西帶回家給她。
這種「總想帶點啥給她」的挂念,就是婚姻里最難得的儀式感。
日子總是會變得平淡的,人人都有倦怠期,但這種細微到生活里的小動作,就是婚姻里最好的保鮮劑。
那些點滴小事,才是你我情感流動、你來我往的愛啊。
我們總以為儀式感很麻煩,很難做到,但實際上,這些熔鑄在平凡生活里的小用心和小甜蜜,就是儀式感。
婚姻生活大多數時候是平淡的,所以需要一些形式來滋潤、來促活。
而這些無數形式背後,站著的就是一個人的愛和心意了。
婚姻中的儀式感重要嗎?
當然重要,它甚至能直接決定婚姻的質量。
《小王子》中的狐狸這樣說儀式感: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婚姻生活是夫妻雙方一起升級打怪,人們真的需要藉助一些儀式感來確認愛、銘記關係,甚至增強親密感和見證一些重要時刻。
黃磊在節目裡曾說:
「如果有一天那個男的跟我女兒說,我們沒有婚禮。我就會跟我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一個最基本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覺得是不對的。」
婚姻中的儀式感,真的很重要。
黃磊和孫莉一直是模範夫妻,結婚多年依然非常恩愛。
在一個節目裡,孫莉一出現,黃磊就開心得不行:
倆人甚至在相識20周年的時候,帶著孩子們,又補辦了一個婚禮。為的就是提醒夫妻雙方,要彼此感恩、永遠相愛。
他不僅非常愛妻子,也非常愛孩子。
經常回家陪孩子,給家人做飯:
倆人在節目裡,經常找對方的目光:
我常想,這些結婚二十幾年的夫妻,婚姻依然幸福,是真的完美契合到沒有齟齬、不堪和瑣碎嗎?
其實不是啊。
只是這些人,他們有自己專屬的儀式感,這些儀式感是「我總想給你帶點啥」,也是溫柔、理解、尊重和愛。
這些不一樣的形式,但一樣的出發點,都是在提醒婚姻中的人:要珍惜、要感恩,要愛我。
著名的表演藝術家瑛太自述一下班就會回家,時間常常花在家庭中。
幾乎每天他都會和妻子兩個人,聊自己的想法、做了什麼等等。
有人問他,你們聊啥呢?很多人都沒啥可聊啊。
瑛太說,一起說壞話和抱怨。給對方看生活的縫隙,彼此團結相向,任何一方被吞噬都是不被允許的、不可能的。
他倆之間奇妙的儀式感,就是互相傾訴、拆解困難,可以說是一種理想中的齊眉關係了。
儀式感就像夫妻雙方給婚姻織的一張大網,它的目的就是保護婚姻中的兩個人不受傷、更感恩、更理解彼此。
說到底,是互相確認愛,是將雙方從夫妻角色和日常瑣碎里剝出來,互相看見,彼此連接,不斷地在平庸日常里愛上對方。
經常有人問我,怎麼才能讓倆人的尋常日子變得有儀式感?
很多人都跟我說:
生活很累了,不想費心思了。結婚太久,沒啥心情。
其實,就正是這些止步不前和不想動手,才讓我們錯過了那麼多獲得幸福的機會。
你出門在外,我惦記掛心,希望你注意安全就是儀式感;
我出門在外,也經常想到你在家,帶一個小小的禮物就是儀式感。
儀式感,不一定是鑽戒寶石和昂貴晚餐,是一點一滴的用心和愛堆砌的:
陳建斌和蔣勤勤結婚二十多年了,依然在鏡頭面前旁若無人的喂對方吃櫻桃;
黃磊和孫莉結婚二十多年,夫妻見面擁抱、親吻,一見面就蹦蹦跳跳像小孩;
鄧婕張國立平時一見面就互掐、互懟,但一離開對方立馬就想著回家。
這些,都是儀式感。
很多人說婚姻瑣碎乏味,其實你們也該問問自己:
多久沒有互相送個小禮物?
多久沒有親吻對方的面頰?
多久沒有看個電影、約個會了?
這些都是增強感情的不二法門啊。
村上春樹說: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些長長久久、結婚幾十年,感情仍然恩愛和睦的夫妻,大多就是贏在了這三個字上。
其實,儀式感真的很簡單,無非就是:
偶爾的惦記和掛心,時時刻刻把對方放在心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TcsyG4BMH2_cNUgzcD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