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語中,有一個詞很難被直譯,那就是意為「毅力與勇氣」的西蘇精神(SISU)。它和聖誕老人(Santa Claus)、桑拿(Sauna)、西貝柳斯(Sibelius)組成「4S」,一道成為中國人了解這個北歐國家的窗口。
而今,在中芬建交74周年之際,芬蘭總統斯圖布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為雙邊關係發展、增進理解互信創造了新的可能性。
上海是斯圖布訪華的第二站,也是終點站。在昨天(31日)下午舉行的芬中高峰論壇演講開頭,斯圖布回顧了此次行程,「從周一參觀故宮到今天這一刻,我必須說,這簡直是大開眼界的四天」。他表示,願同中方擴大人文交流,深化經貿、綠色能源、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務實合作,加強多邊溝通協作,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
「到中國學習,就是好辦法」
復旦大學邯鄲校區藏著一棟低調而重要的小樓——馬錦明樓。這裡是復旦大學北歐中心的所在地。成立於1995年的北歐中心,是復旦與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和冰島20餘所大學合辦的學術交流平台,也是中國和北歐師生交流合作的紐帶。
這份情緣穿越時間,跨越山海。昨天上午,斯圖布來到復旦大學,在光華樓袁天凡報告廳發表演講,並與師生面對面交流,現場氣氛熱烈。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多極化失序的世界,規則不被尊重,世界充滿衝突。」斯圖布指出,人類應轉向以多邊秩序、合作與妥協為特徵的世界。而要實現多極化的世界秩序,需要國際合作而非單邊行為。比如,當前有許多全球性問題亟待解決,包括地區衝突、氣候變化、技術、移民和發展等,各國必須就規則達成一致,解決共同問題。
台下,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學生袁爍瑩正埋頭做筆記。她曾選修過北歐中心開設的芬蘭文學課程,對芬蘭文學抱有濃厚興趣。數學學院學生張丹丹則對總統談到的「加強國際合作」很有感觸。她說,芬蘭崇尚科技創新,在信息通信技術、綠色能源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希望兩國高校能有更多交換機會,促進青年學子相互交流學習,發揮專業特長,為科技成果創新轉化貢獻力量。
芬蘭留學生愛麗莎入學復旦兩個月來,已經適應了上海的天氣和飲食,「我很喜歡吃中餐,這裡的公共運輸也非常方便」。她感慨,兩國在不少方面都有差異,但始終保持健康穩定關係,自己是這一關係的受益者,將來也會努力為芬中友誼添磚加瓦。
現場互動環節,正在復旦交換的赫爾辛基大學學生田艾娜向總統提問:「我們應該如何加深對中國的了解?」「你正在做的事——來到中國學習,就是一個好辦法。」斯圖布的回答引發全場掌聲。
這是斯圖布第二次訪問復旦。2013年,他在擔任芬蘭外貿與歐洲事務部長期間曾來到復旦發表演講。此次演講結束後,復旦大學贈送給他的兩份禮物之一,就是當年他在學校里的留影。另一份禮物則是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蔡從燕所著的《中國崛起與國際法》(The Rise of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Law),被認為是理解中國國際法實踐的必讀書籍。斯圖布笑著說,「我太太就是一名律師,我會和她一起認真閱讀」。
「經濟增長並不發生在國界之內」
芬蘭是首個同中國簽署政府間貿易協定的西方國家,也是中國在北歐地區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而中國更是連續21年穩居芬蘭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斯圖布訪華期間,隨行人員包括芬蘭氣候和環境部長、農林部長、外交部長、議會議員、議會對華友好小組主席與副主席等。來自各個商業領域的代表也組成芬蘭商業代表團隨行。在多領域擴展合作,無疑是斯圖布此行的關鍵詞。
昨天下午,芬中高峰論壇在青山實業大樓舉行。論壇開始前,兩國企業家紛紛化身「社牛」,熱聊了起來。
經過一番交流,芬蘭企業家於爾斯特倫與一位中方代表交換了名片。他告訴記者,自己經營著一家食品公司,已經靠豬肉產品打開了中國市場。就在這次隨團訪華期間,他接到了一個好消息:公司申請的禽肉產品出口許可證獲批,未來可以將禽肉銷往中國。「這真的太棒了。」他說,這次來華的都是芬蘭國內的大企業,這充分釋放了芬蘭企業家們熱切期待促成合作的信號。
近日,中方決定將芬蘭列入單方面免簽政策範圍。這也讓芬蘭商業代表團倍感振奮。芬蘭電梯巨頭通力集團董事會主席赫林說,免簽政策為芬蘭企業家往來中國帶來便利,為雙方經貿合作增添活力,將把握這一重要機遇,爭取開拓更大合作空間。
芬蘭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斯圖布在論壇演講中強調,「我們必須清楚地記住,經濟增長並不發生在國界之內,而是發生在國界之外」。他說,當前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甚囂塵上,沒有人能對此置之不理,勿使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理念淪為狹隘的民族主義話語,「沒有自由貿易,就沒有增長;沒有增長,就沒有福利」。
在演講的尾聲,斯圖布還向中國企業喊話:「芬蘭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國家,我們遵紀守法,我們直截了當,我們的表達方式並不總是很外向,但我們一定是有底線的、可信賴的生意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