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朋友圈被一大一小兩個旅行者刷屏了。
來自浙江杭州的齊先生和12歲的女兒,6月1日從家出發,17天騎行1800公里,已經走過浙江、江西、湖南,目前到達了貴州。
為什麼要帶女兒去騎行?難道不怕耽誤學習嗎?
原來,齊先生覺得現在的孩子們學習太卷,他想讓女兒將來走音樂類高校,對於孩子的文化課成績要求沒那麼高。
而且用齊先生的話來說:孩子本身就不想學,留在學校也沒用,如果女兒想學什麼時候都不晚。
因此他直接給女兒辦了1年的休學,打算通過騎行鍛鍊女兒的毅力,通過這段時間來調整心態。
對於齊先生的選擇,不少網友表示支持,但更多網友忍不住吐槽:
「我覺得騎行才是什麼時候都不晚,知識和積累不夠,就算行萬里路很多東西也感受不到。」
「家長的自我感動,鍛鍊孩子做事堅持不放棄,這不連正常學業都放棄了嗎?」
事實上,如今帶孩子騎行的家長並不少見,因此走紅網絡的也不在少數。
究其原因,大多都是因為孩子出現了厭學情緒,家長想要通過騎行的方式,讓孩子見識一下更廣闊的世界,調節身心,重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至於對孩子而言,休學騎行究竟是好是壞,能不能如家長所願起到關鍵作用,恐怕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時候孩子實在學不下去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來一場親子騎行,不失為一個值得一試的可選項。
來自遼寧丹東的徐先生,也有類似的遭遇。
14歲的兒子來到叛逆期,厭學情緒極其嚴重,不做作業也壓根不想去上學。
無奈之下,徐先生在與兒子耐心溝通後下了一個決定:
暫時休學,父子倆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看完世界之後再決定要不到讀書。
徐先生表示:
「與其逼迫他繼續讀書的話,不如讓他在這段時間思考一下。」
辭去工作,為兒子辦好休學手續後,徐先生與兒子從家鄉丹東出發,一路經山海關、濟南、開封、洛陽等歷史古城,終點定在了麗江。
為了讓這段旅行更有意義,每到一個地方,徐先生都會和兒子一起查閱資料,讓他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西安城樓前,徐先生告訴兒子這裡歷經了600年的風雨,依舊矗立不倒;
泰山上,徐先生和兒子從天黑爬到天亮,一起在山頂上,迎來了黎明破曉。
雖然不在學校的課堂里,但父子倆把一路所見所聞都記錄了下來,體悟到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出乎徐先生意料的是,路途走到一半,孩子已經大變模樣,主動說出「我想讀書」。
至此,父子倆的騎行畫上圓滿的句號,父親用一種無比巧妙的方式,化解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危機,為孩子的人生經歷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誠然,孩子坐在教室里是學習,但與父親來一場艱辛而富有意義的旅行,不也是學習嗎?
能夠吃得旅行的苦,扛得住路上的風霜雨雪,從其中獲得的精神財富,一樣可以讓孩子一生受益。
每次出現類似新聞時,評論里總會出現的一種聲音就是:
「父親不上班,孩子不上學,有錢有閒的家庭才能這麼干。」
不可否認,帶孩子來一場親子騎行確實代價不菲,對於大部分家長而言,這件事可能都很難實現。
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的,其實是形式之外,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態度和思考。
如果只是單純的家裡有礦,徐先生能在這次親子騎行當中,為孩子帶來如此深刻的教育,使孩子有如此大的改觀嗎?
耐心、愛、對孩子教育的重視,這些更偏向於精神層面的東西,才是教育孩子的關鍵。
生活中有些家長,總覺得自己工作忙、沒時間,對孩子的陪伴少之又少,寧可大把大把的掏錢把孩子送去輔導班,也不願意真正留心觀察孩子成長中的那些問題。
美國兒童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德瑞克斯曾說:
「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行動,而不是語言。」
很多時候孩子表現得不好,身上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原因都出在父母身上。
我們可能無法用1年的時間帶孩子來一次遠行,但可以重視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天,用真切的行動來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
老苗結語:
無論是行萬里路,還是讀萬卷書,都是學習的不同形式,對孩子的人生同樣意義非凡。
當孩子看過波瀾壯闊的世界,體會過更多的風土人情時,對於學習、對於生活,看法都會截然不同,人生中也會多出一些不一樣的色彩。
今日話題:你對這種親子騎行怎麼看?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