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寶貝」|黃盆和面,家的味道

2023-02-27     打遊戲的老梁

原標題:家有「寶貝」|黃盆和面,家的味道

寶 貝:黃盆

寶貝擁有人:潘加國

地 點:泗洪縣雙溝鎮中潼村

我家的廚房裡,放著一個老式和面盆。它是用泥土製作,然後放在土窯里燒制而成。面盆的形狀大小和臉盆差不多,比臉盆厚實,外表比較粗糙,但裡面非常光滑,上了一層棕色的釉子,主要起到和面不沾盆的作用。

由於盆身原料是黃泥,而且外表呈黃色,故我們稱作黃盆。在很久以前,這種黃盆家家都有,它是製作麵食的必備工具。上個世紀末,在安徽境內,有一個村莊叫黃盆窯,村上建有一座大土窯,專門製作黃盆銷往各地,村莊也因此得名。

在我很小的時候,經常看到母親用黃盆和面,給我們做玉米面餅、高粱麵餅。也難得有那麼一兩次用玉米面摻點小麥面揉在一起做成餅子,在當時屬於美食了,噴香可口。過年時,還會用黃盆和麵包餃子,但也僅限於過年。

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媽媽用黃盆給我們和面擀麵條。由於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太好,一日三餐基本上以玉米面餅和山芋稀飯為主。除此之外,吃得比較多的就是麵條了。農村有句俗話:「麵條省,麵疙瘩費,餃子用面翻三倍。」吃麵條,在麵食當中屬於最節省糧食的。但是,由於當時種植技術落後,糧食產量很低。條件所迫,人們就想到用豆面代替小麥面做麵條。我們全家都喜歡吃豆麵條,特別是我的父親,每逢家中吃豆麵條時,他都會吃得滿頭大汗。

在我結婚後不久,按照當地的習俗,就要自己另立門戶和父母分開居住了。重新購置一套生活用具,和面盆是必不可少的。正好那段時期,我也大病初癒,醫生交代讓我在家休養一段時間,調理一下身體,防止因為過度勞累而使病情反覆。因此,我沒有外出打工,愛人那時也正在孕期,我就主動學著承擔起家中做飯的事務。炒菜、煮飯,相對來說容易學,但是麵食確實需要積累經驗才能做好,讓我為難好長一段時間。雖然有愛人在旁邊指點,但我還是會搞得一團糟。不是面多了,就是水多了;不是面沒發酵好就是鹼用大了。總之,初學和面的那段時間,基本上沒有一次是順利的。

曾經有一次,我不小心把黃盆弄掉地上摔碎了,只能到街上重新買一個。愛人並沒有因此事而責怪我,反而在邊上更加耐心地教我,她告訴我:「和面時,首先要知道大概用多少麵粉,然後再適量加水,從少量開始,根據需要逐步添加,這樣才能保證麵糰的柔軟度。蒸饅頭、烙餅,和的面柔軟度也不同。蒸饅頭,和的面要稍微硬一點;烙餅,和的面則相對要軟一點。還有就是在和面時,要把麵糰揉到不粘手不粘盆才算最佳狀態。再就是等麵糰發酵好以後,添加食用鹼也要根據食用鹼水的濃度適量添加,也是從少量開始。」直到現在,我都能清楚地記起愛人說的這些話,也正是這些話,讓我練就了做麵食的功底,掌握了一門生活技能。

轉眼間,二十多年過去,我的孩子已經參加工作兩三年了,我也從青年邁進了中老年行列。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但是,我家還是一直用黃盆來和面做麵食。

黃盆,是我們這一代人永遠的記憶,早已把它深深種進自己的生活里。黃盆和面做麵食,永遠是家的味道。(潘加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5fd6fc765c69447fcabbf55abcb9b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