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富士膠片株式會社宣布投資2億美元,擴大細胞治療合同研發生產組織(CDMO)能力。
富士膠片的目標是,做醫藥界的台積電。
造膠捲的富士,怎麼開始做生物醫藥產業了?
富士膠片,國人並不陌生。
這家成立於1934年的日本企業,是全球知名的傳統膠片製造企業。
巔峰時期,富士膠片是僅次於美國柯達的全世界第二大彩色膠捲生產企業。
2001年,彩色膠捲占富士膠片總銷售額的60%,利潤占2/3。
伴隨著數位相機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彩色膠捲的市場逐步萎縮。
富士膠片主營的膠捲業務也於2000年達到頂峰,之後開始以每年20%到30%的幅度銳減。
富士膠捲
核心業務日漸萎縮,富士膠片開始思考應該轉向哪裡。
最終的選擇,是CDMO。
一般來說,一個行業發展得越成熟,分工往往越細緻、越專業。
典型如半導體產業,從設計、生產,到封裝、測試,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廠——台積電,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崛起的。
生物醫藥產業,分工也越來越細緻。
CDMO(Contract Developmen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合同研發生產組織),指的是受製藥企業委託,生產醫藥品、製造在研發階段使用的臨床試驗用藥、開發生產程序等。
簡單來說,CDMO就是生物醫藥行業的代工廠。
富士膠片轉向CDMO,看中的是巨大的市場潛力。
CDMO需求擴大,與生物藥的興起有關。
當前全球製藥工業已進入生物藥時代,生物藥整體增速高於化學藥,占比逐漸擴大。
與低分子藥品相比,採用蛋白質和生物原料的生物醫藥品,開發難度更高,周期更長,投入的資金更多。
同時,生物藥在生產環節,需要複雜的生產技術與昂貴的設備。
這對於藥企來說又是一筆巨額的投入。
為了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很多藥企傾向於專注新藥的開發與營銷,而將生產交給CDMO企業。
CDMO的生意,越做越大。
CDMO行業的發展趨勢 來源:《沙利文2022年CDMO行業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研究報告》,張自然整理
諮詢機構沙利文統計數據顯示,全球CDMO市場規模由2017年的394億美元增長到了2021年的632億美元,到2025年預計將達到1243億美元。
要知道,2023年全球半導體代工市場規模也就1360億美元。
CDMO市場,是一個可以與半導體代工相媲美的行業。
如此一塊大蛋糕,富士膠片很難不心動。
俗話說,術業有專攻。
CMDO是個好生意,但膠片行業與之卻是「隔行如隔山」。
富士膠片憑什麼認為自己行呢?
這是因為,富士膠片在醫藥行業頗有積澱。
1936年,富士膠片就推出了第一款醫學X光膠片產品,切入醫療行業。
1983年,富士膠片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X射線成像診斷系統。
後來,富士膠片的研究人員發現,膠捲由於活性氧造成的氧化褪色,需要頂尖的抗氧化技術。
這種技術與抗衰、抗氧化功能的化妝品,原理是完全相通的。
於是,富士膠片利用抗氧化技術,推出護膚產品,並於2008年收購富山化學工業公司,進入了製藥行業。
雖然富士膠片在醫藥領域有所建樹,但在CDMO行業的儲備並不充分。
富士膠片的策略,是砸錢收購。
2011年4月,富士膠片從默沙東手中收購了Diosynth,並組建為FUJIFILM Diosynth Biotechnologies(FDB)公司,開始逐步涉足到生物醫藥CDMO領域。
此後,開啟買買買模式:
2014年,富士膠片收購美國Kalon Biotherapeutics49%的股份;
2015年,富士膠片以3.07億美元收購美國製藥企業Cellular Dynamics International;
2018年,富士膠片以8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歐文生物(Irvine Scientific);
2019年,富士膠片8.5億美金收購Biogen丹麥生物製劑生產基地。
富士膠片生命科學產業布局示意圖
至此,富士膠片基本完成了在CDMO領域的布局。
作為後來者,富士膠片要做「醫藥界的台積電」,還有兩個「殺手鐧」:
一是技術。
富士膠片建成了世界首創的連續生產體系。
這種生產方式,能夠實現從培養再到提純工序的連續生產,將生產成本降低3成,生產效率提高3倍。
富士的生物反應器
二是規模。
10年時間,富士膠片步步為營,累計投入近400億元人民幣,在美國、歐洲建了五個生產基地。
2026年,富士膠片還將在日本建設CDMO工廠。
屆時,富士膠片的CDMO生產能力將躍居世界前列。
按照計劃,富士膠片力爭到2024財年(截至2025年3月)使CDMO業務的營業收入增至2020財年(截至2021年3月)約2倍的2000億日元,之後力爭實現年率20%的增長。
富士膠片確實有自信的底氣。
從歷年營業收入看,2008年,富士膠片營業收入達到頂峰,隨後下降。
2022年的營業收入,已經超過了2008年,創下歷史新高。
富士膠片的營業收入
富士膠片營業收入能夠企穩回升,關鍵是醫療健康板塊。
目前,影像業務只占到富士膠片總收入的約13%,醫療健康已躍居最主要的板塊。
富士膠片各業務領域份額變動情況
轉型醫療健康嘗到了甜頭,這也是富士膠片繼續押注CDMO業務的原因之一。
不過,富士膠片要想成為醫藥界的台積電,沒那麼容易。
目前,全球CDMO市場的格局是,美國的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賽默飛世爾科技),瑞士的Lonza(龍沙)、中國的藥明系位居前三,美國的Catalent、韓國的三星生物排名第四和第五。
全球CDMO企業營收排行榜
富士膠片位列第九,雖然未公布營收,但據推測與前三名差距比較大。
前有勁敵。
前段時間,排名第一的賽默飛世爾科技在中國杭州投資建設的新工廠正式開業,新工廠占地80000平方米,具備臨床和商業化的原液和製劑生產能力。
三星生物背靠三星這顆大樹,已投資1600億日元,建設新工廠,預計到2022年,產量將增加70%。
後有追兵。
傳統醫藥大廠也在進軍CDMO領域,一批新生的CDMO企業正快馬加鞭的落地。
比如,今年7月,中科新生命完成了客戶mRNA-LNP首批次生產的交付,標誌著公司成功建立起mRNA藥物CDMO能力,也宣告正式進軍CDMO。
又如,今年8月,疫苗龍頭康希諾公告,與阿斯利康簽署框架協議,公司將向阿斯利康提供CDMO以支持其mRNA疫苗項目,生產和供應特定產品,並提供相關特定服務。
CDMO行業,正在「內卷化」。
富士膠片工廠
這意味著,不僅是富士膠片,中國CDMO企業也要思考如何應對競爭。
特別是在小分子領域,印度的Piramal Pharma Solutions、Sai Life Sciences等憑藉成本優勢,給中國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
韓國、日本企業則打起了「價格戰」,三星生物甚至以30%的低價拿下訂單,搶奪市場。
今年12月初,中國CDMO龍頭企業藥明生物將2023年全年收入增速從預期增長30%下調到增長10%,凈利潤將同比下降到個位數。
要知道,藥明生物以往的業績增速長期保持在40%的水平。
中國CDMO另一龍頭凱萊英,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63.83億元,同比下降18.29%;實現歸母凈利潤22.1億元,同比下降18.77%。
雖然CDMO的市場增速很快,但是企業蜂擁入局,藍海終將變成紅海。
中國企業只有練好內功,才能破除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