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病態」正在蔓延,學霸和聽話的孩子最易中招,父母要多留心

2022-08-17     母嬰參考

原標題:一種「病態」正在蔓延,學霸和聽話的孩子最易中招,父母要多留心

一種「病態」正在蔓延,學霸和聽話的孩子最易中招,父母要多留心

過去,我們總用「金色」來形容童年,每每回憶起那段時光,猶如黃金般絢爛華麗,令人難以忘懷;但對於如今的多數小孩來說,童年是憂鬱的藍、是壓抑的黑、是霧蒙蒙的灰。

8歲的小侄子,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小孩」——

他是個十足的學霸,次次霸榜年級第一,但個性沉悶,不愛社交,每天在家只會念書,對周圍的事情漠不關心,周邊人都羨慕侄子的自律,可在我看來,他早已失去了屬於孩子的快樂。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當小孩子有什麼好呢?活著真沒意思呀……」

這是小侄子說過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如果放在以前,我很難想像這是從小孩子嘴裡說出來的話,可過去幾年在教育行業的工作經驗告訴我,有很多小孩和侄子一樣,小小年紀就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他們可能是令人羨慕的學霸,可能是人人稱道的聽話寶寶,明面上接受著外人崇光,可沒人看到他們內心早已出現了缺口。

一種「病態」正在蔓延

2018年《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有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2018年《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有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其中問題尤為明顯的就是「空心病」,這種病態近幾年正在蔓延,而且越是學習成績好和聽話懂事的小孩,越容易「中招」。

  • 何為「空心病」?

從心理學上來看,空心病的本質為價值觀缺陷。它常有以下表現形式:

為何學霸和聽話的孩子容易中招?

這兩類人群,都有一個共性:活在別人的眼中。

  • 學霸更容易陷入「唯成績(分數)論的怪圈」

「空心病」這個名詞,最早是由北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提出來的,而且他認為,北大的學霸中就有不少人存在這個問題,「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

他們雖然頂著「學霸光環」,卻幾乎很少為自己活過,大人總說「你現在吃苦遭罪,考上名校以後要啥有啥」,從小他們就把「考名校」當成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情,摒棄一切娛樂活動去完成這件事。

他們的周圍每天都是分數、分數,沒有更多的娛樂活動,沒有太多社交活動,導致他們的內心更容易空虛。

他們的周圍每天都是分數、分數,沒有更多的娛樂活動,沒有太多社交活動,導致他們的內心更容易空虛。

考上理想大學以後反而容易陷入迷茫,因為他們不知道完成這個目標以後該怎麼辦,不知道自己該追求什麼。

再加上他們頭頂光環,對著別人訴苦也只會換來「無病呻吟」和「凡爾賽」等回應,普通人沒辦法感同身受他們內心的煎熬,這種忽視更容易擴大孩子的情緒問題。

  • 聽話的孩子背負太多的他人期許

「聽話」從某種程度來說,並不算一個好詞。

因為它背後還有很多引申含義:你要滿足我的期待,順從我的要求。

這句話中,他人的期待是排在前面的,而孩子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是排在末位的。正是如此,以至於這類小孩往往容易身上背負太多,他們的孤獨感也就更為強烈。

這句話中,他人的期待是排在前面的,而孩子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是排在末位的。正是如此,以至於這類小孩往往容易身上背負太多,他們的孤獨感也就更為強烈。

還有一點是:被評價為聽話的孩子,他們長期受到別人的讚美和誇讚,往往會形成過高的自我評價,為了維持完美的人設,需要每天緊繃著過日子。

一旦發現現實與理想有出入,自己的能力達不到別人的期許,就會陷入另一種極端負面情緒中,經常自我否定、自我懷疑。

這些均容易導致孩子的情緒問題愈發嚴重,有些小孩就會出現「空心病」,價值感開始缺失,難以尋找到真正的自我。

如何避免孩子出現「空心病」?

1、正確看待每位孩子

我們當家長的,很多時候都被世俗價值所捆綁,認為成功就是考一個好學校、有份高薪工作、能早日娶妻生子。

然而人總是多樣的,每個人先天的資質、家庭的條件以及後天的機遇不同,所以未來的走向也各不相同,父母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有夢想,有追求,但不可急功近利,要正視自己的優缺點,學會腳踏實地實現理想。

如果總拿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標準來捆綁每個孩子,要求他們都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給其設定太高的目標,往往就容易讓他們陷入痛苦的深淵之中。

2、多發掘孩子的興趣愛好

北大的某位教授曾經說:

「中國的教育只教人怎麼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怎麼去產生希望,去追求更美好的未來;卻忽視了怎麼教人做一個男人,做一個女人,怎麼去做丈夫和妻子,更沒有教怎樣成為一個好的家長,引導孩子去追求真正的幸福。」

「中國的教育只教人怎麼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怎麼去產生希望,去追求更美好的未來;卻忽視了怎麼教人做一個男人,做一個女人,怎麼去做丈夫和妻子,更沒有教怎樣成為一個好的家長,引導孩子去追求真正的幸福。」

人生並不是只有讀書和賺錢兩件事,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值得我們浪費時間去做,例如讀一本好書、品一杯好茶、做一次手工。

這些興趣愛好,往往能夠讓孩子們發現生活的美好,發現自我意義和存在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4e1bb223679a0a41cc4e3bdae126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