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華中科技大學建築學大二課設作品展丨東湖綠道書吧

2023-09-05     UniDesignLab

原標題:2023華中科技大學建築學大二課設作品展丨東湖綠道書吧

轉自:華中大建規學院

設計專題:場地響應

設計任務:東湖綠道書吧——基於自然環境場地的空間設計

課題主持教師:周鈺

課題組教師:沈伊瓦、郝少波、黃濤、湯詩曠、雷晶晶、李新欣、韓夢濤

特邀評委:武漢理工大學二年級組陳劍宇、劉紅紅、李浩、趙茜、張奕、王發堂

授課班級:建築學2001、2002班,建築學創新實驗班2001班

教學時間:2021年11月-12月(7周)

01

課題設置

訓練目標:

1. 了解自然環境場地條件的特點及其對建築設計的制約與影響;

2. 初步建立建築、場地與人三者之間辯證關係的概念;

3. 初步掌握基於自然環境場地條件的空間設計方法。

設計內容:

在東湖綠道旁以自然環境要素為主的基地內設計一處書吧,為過往行人及遊客提供一個閱讀及休憩的場所。

功能指標要求:閱讀:100-150m2;圖書陳列:40-50 m2(可與閱讀合併布置);餐飲:30-50m2;小賣:20-30m2;廁所:20-30m2;辦公:15-20m2;另可在場地調研的基礎上,加入某一特色功能模塊(如賞月、聽雨、賞雪、垂釣、聚會等),面積自定。管理用房、室內交通及其他室內外休息場所面積自定。總建築面積須控制在450m2±10%。綠地率須控制在75%以上。建築層數限定為局部兩層。

設計場地:

02

終期答辯

本次設計為華中科技大學與武漢理工大學建築學二年級的聯合教學。因疫情影響,終期評圖在兩校分別進行,老師們互為評委。華科的公開評圖答辯分為6組進行,答辯結束後,經評委們評優合議,選出18份作業獲評優秀。

分組答辯1

分組答辯2

分組答辯3

分組答辯4

分組答辯5

分組答辯6

評優合議

03

教學研討

評優合議結束之後,兩校老師就本次設計答辯以及聯合教學的情況展開教學研討。陳劍宇老師認為本次設計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華科學生的圖紙完成度還不錯。但設計有趨同的一面,許多同學都做了上人屋頂。同學們似乎有相互模仿的傾向,武漢理工大學的學生也類似。劉紅紅老師回顧武漢理工大學的設計教學,認為以前的教學較為注重設計的落地性。這次聯合教學,像華科一樣讓學生放開想法去做,看最後的效果會如何。教學環節中的形式訓練看能否與後續的設計更好的結合在一起,能否給出一段專門用於完成繪圖的時間,以達到提升繪圖水平的目的。趙茜老師認為本次答辯,學生的彙報、模型都不錯,但是圖紙還可以更深入。理工可在彙報能力的訓練上多向華科學習。張奕老師說,理工二年級在建築設計的技術要求、場地規範等方面要求更嚴格,而華科更注重設計的創新性。李浩老師認為形式構成訓練環節很有趣味,但希望能夠更好的與後續的設計方案聯繫起來。王發堂老師提出本次設計中,形態與場地的結合度、建築與人的行為關係方面需要加強。本校老師們對以上問題進行了回應,雙方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

教學研討

04

優秀作品

翟羽劍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或是穿梭於飄浮的木盒庭院之間,亦或是沉浸於雕塑般的石窟之中,本次東湖書吧設計提取了場地中的主要元素樹木作為形式抽象對象,採用了直線正交的操作手法,提煉了樹木各組分與土壤之間的空間關係作為建築融入場地的方式,形成了「樹」與「窟」兩種對比強烈的空間,豐富體驗的同時使得建築仿佛紮根於場地一般,或者說,生長於此。

設計感想:

第一次從形式入手,開始進展的並不是很順利,幸運的是,稍微擺脫了體塊堆疊的限制思維後,再進行的平面生成就舒服很多,清晰、整體,又意料之外地產生了兩個方向空間開放性的呼應,並且也是完成了我一直的願望,做一個有著兩種對比強烈空間的建築,也學到了很多,立面效果的體現,自然融入建築的方式,高差場地的利用,參差空間的交互,主要空間形式之間的呼應。總的來說是一次雖有波折但很滿足的經歷。

車雨潔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本設計名為傾瀉,既建築體沿地形順勢鄉下。整個設計主要選取了折線的形式,三個主要的開口面即對應沿湖三個主要的景觀分區,通過調節體塊的大小和層高,控制統一的脊線,生成連貫起伏的坡屋面。最終形成流動、向下傾瀉的視覺體驗,暗和東湖水波的形式語言。在內部布局上,則通過分析訪客行為,對其遊覽書吧的沉浸度進行細緻分層,在平面上層層遞進,逐漸深入場地深處。

設計感想:

東湖書吧前期的方案推進對我來說其實非常艱難,最大的難點就是在於我無法把形式語言同心理感受精準的對應起來,營造目標氛圍。最後還是通過大量參考建成方案,一步步模仿、結合不同方案里的形式語言,結合自己的場地步步演化,生成現有的方案。最大的收穫就是還是需要大量的案例分析與輸入,在輸入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很難達成有效的輸出。

周多儀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本設計以場地融於自然、生於自然為最初理念,以營造一個生物或非生物皆「放生」的空間為設計目的,以「始之所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為核心概念進行了展開。結合場地流線,進行由包裹至舒展的形體意念生成。其中包括聚攏性強的圓和自由性強的不規則曲線。進行個空間分割的,是高低錯落的牆體,進行自然空間與建築空間分割的,是高低錯落的植被。動區的圓象徵包裹熱鬧,靜區的曲線(書吧)象徵寧靜自我。在遠方湖的、樹的、天空的注視下,將心理放鬆於書本,身體放生於場地。

設計感想:

第一次調研的經歷,使設計的實際感增強了不少,不再只是空想搭建,體驗感非常強。對於「建築與大地」、「建築與植物」等詞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看到其他同學對場地於自己不同的應用也學到很多,一個場地的開發潛力果然是無限的,搭建在其中的建築更是變化多彩的。

謝耘傑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東湖作為武漢的生態旅遊風景區,來到此地的多數遊客皆是來領略東湖「野木迢迢遮去雁,漁舟點點映飛鷗」之美景。由此點,我便想將取景器與書吧相結合,基於場地條件尋找場地內的取景處,為擴大取景面和順應場地地形將原本的取景器進行推拉變形。而之所以將書吧取作「系」,是想將場地西側的聽濤景區與場地東側的小湖、湯菱湖聯繫在一起,而書吧即是兩側之間的系帶。

設計感想:

這次設計主要是要了解自然環境場地條件的特點以及其對整個書吧設計的制約與影響,要尋找建築、場地與人三者之間的聯繫,比如書吧如何吸引遊客到其中去實現你所設想的行為。還有基於自然環境場地條件,如何進行空間組成的設計,在整個書吧形式生成的推敲上要時刻考慮場地環境條件,使得最後的書吧與場地有一個強聯繫。

顏瑞捷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該設計的靈感來源於我從場地拍攝的一張從樹間窺探磨山的照片。遠景通過行道樹之間唯一的一個缺口映入眼帘,山與湖交相輝映,天氣好時還能看到景山上面的廟宇。於是我首先確定了這條直線,並找出了它與道路的夾角37°。在找尋其他直線的時候,我驚奇地發現它們之間或剛好平行,或剛好垂直。最終確定6條相互交錯的直線。每條直線本身都有明確的依據,直線之間又相互交錯發生聯繫。再根據直線推敲體塊,便生成了該方案。

設計感想:

東湖綠道本身是人們擁抱自然的場地。當剛開題的時候,我臆想中我的建築要怎樣怎樣與自然聯繫,讓人們能夠親近自然接觸自然等等。可真正當我去場地調研,真正地踏上東湖綠道,擁入自然的時候,我便發現:人們最好的擁抱自然,就是完全暴露在自然中,而這個時候,我突然不知建築該以怎樣的理由介入其中。我想,圍合不管以怎樣的形式,都會打破這樣的聯繫。因此,建築不應該嘗試取代自然給人們帶來的感受,而是給予人們自然以外的庇護。在自然面前保持謙卑,這是建築對自然應有的態度。

韓梓洋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此次東湖書吧的設計我將關照重點放在場地與建築的結合關係上。通過場地調研發現停留人數較少、場地資源浪費的問題,從而確定「我們邀請人們進入看風景」的主題,提取場地的景觀面與流線面形成L型作為基本形態,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按照統一的邏輯組織流線、視線、功能。最終,一次與場地緊密結合的建築設計就誕生了。

設計感想:

在本次東湖書吧設計中,我難得的對場地和建築的關係有了全新的認知,即建築設計不是獨立的,建築與場地的緊密程度是十分重要的,我從場地的流線與景觀資源分布出發,在提取了兩個面之後,設計才自然而然的推進。設計過程並非獨立,而是在各種因素作用下不斷變化最終趨於平衡的。

蔡吉翔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翛然書吧所在的場地,自由替代了秩序,恣意驅散了克制。自由和恣意是它的天性,卻不張揚,而是遺世獨立般靜靜存在。樹木恣意生長,候鳥自由紛飛,小徑掩映多變,野花嬌嫩競開。這裡,儘是沒有人工干預的痕跡,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自然的天性釋放。若營造書吧,不應打擾其自由之天性,不打擾群鳥的棲息樹木,不打擾石子下遊走的鼠婦,人行其間,亦順勢流動,視線通透內外,讓自然與人工交融和諧。簡言之,使人流動,內外交融。最終達到如老莊所言「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之恣意自由。

設計感想:

本次設計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將一種理念貫徹到底的難度,也就是保持純粹的難度。在設計過程中經常會因為想法過多而遺忘最初的設計理念,重要的還是學會取捨,敢於取捨,學會從統一的切入點以點打面。在響應場地的形式操作中加入人的考量後,會有很多有意思的化學反應,仍有待進一步挖掘。

段兆黨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與誰同坐,夕陽遠山鳥鳴。東湖書吧設計,將場地內可見的景觀整合化,以不同的姿態觀景,保留原始的意料之外之感,置身於自然,滿足觀景的同時也作為景觀,可望,可觀,可行,可游,融於自然景觀,不同水平展開面對應不同的景觀延展面,通過視線以及流線的引導,復行數十步,而後豁然開朗,不知不覺進入其中,忘乎所以。

設計感想:

如何協調場地與周邊環境的關係,是本次設計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更深層次的是對建築人自然三者之間的思考。最開始對場地的感知是比較重要的,從中尋出自己的理解與認知,橫看成嶺,側看則為峰,小山夕陽,湖面天空,鳥鳴樹曳,都顯現出別具一格的風味。

張浩哲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東湖綠地,靜落江城。三面樹林環抱,東側面湖,雖於都會之中,而隱於自然。余因憶古人言「大隱隱於市」,遂以此為意象,造一方山水畫卷,消隱與東湖之中。以層疊曲面為體,以山水國畫為靈;融於地景,隱於樹林。自遠處觀之,仿佛湖中山巒,於層林掩映之中怡然自樂,此即謂「隱於市」者。

設計感想:

這次東湖書吧的設計整體比較順利,過程中也收穫了很多老師同學的寶貴建議。在設計中我以三維曲面的形式介入場地,來詮釋「歸隱山水」的概念。過程中經歷了一些曲面建模、繪圖技術上的困難和形式的多次調整,在付出了努力後最終得到了自己較為滿意的成果。而「調研-概念-草圖-建模-圖紙和模型-方案呈現」的訓練過程也使我得到了各方面的提升,希望日後更上一層樓。

胡月閔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本次場地限定為東湖欣悅亭所在地,考慮到建築與場地自然環境的融合,本次設計從場地自然環境出發。場地有3.5m~4m的高差,在局部小場地中可視為小山包,結合書吧,產生了"山"的概念。在場地調研中發現,東湖風景優美,環境清幽安靜,因此,為了不破壞這種幽美的環境,選擇將書吧融入場地而不突兀。結合地形高差,讓人們折入書吧內部,吸引人們能夠在快節奏的生活里慢下來,感受東湖美景,暢遊無邊書海。

設計感想:

在這次基於形式和場地出發的設計中,我感受到前期調研並從中發現問題、尋找突破口的重要性。在場地調研時,首先感性地體驗場地氛圍,然後理性地分析客觀要素,能夠快速地幫助我確定形式和方向。其次就是設計過程中,要突出重點解決主要矛盾,不要拘泥於現有條件而不敢大膽嘗試,最終,無論如何嘗試,都要始終圍繞主題。

秦琪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場地位於東湖湖中道,東西兩邊臨湖,視野十分開闊;而且場地本身就自帶高差的優勢,站在高處望遠處,近景、中景、遠景都可以攬入眼底。如果東湖書吧想要吸引人,那他一定是一個人們可以交流互通的場所,結合前面場地本身的特點,為什麼不可以把高差作看台、天然優美景色作背景,把東湖書吧打造成一個人人可以交流活動的舞台呢?基於此思想,同時尊重場地原有地形與樹木,做了「印象東湖」書吧設計。

設計感想:

這次設計的主題是場地響應,在平面上,做的看台利用了高差的特性,在立面上,拱形柱的造型呼應了周圍的樹木,大致上也算符合了主題。但僅僅只是這樣的話,設計上還是缺少深度,另外這個線性建築的收尾部分還可以做的更好,目前來說有些生硬。總的來說,進步的空間還是有很多的。

羅梓瑞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東湖綠道西側沿湖的城市天際線以外秀熱烈的姿態展現於過客眼前,相較之下,東側的場地本身縱有秀美的湖景,卻是掩藏在行道樹和密林的遮擋之下,難以被來去匆匆的過客察覺、涉足。但是,倘若能發現那個小而隱秘的入口,耐心地穿過層層疊疊的樹林灌木,迎接你的將是一片意象不到的秀麗天地。在我看來,此番「藏景」是大自然給善於發現、具有好奇心的遊客最好的饋贈,而兒童在那個年齡特有的敏銳的觀察力、好奇心、探索心正與這不謀而合。本次設計主要服務於來東湖遊玩的兒童及家長,隨著場地中流線的下沉,藏匿的空間、隱匿的湖景跟隨使用者的逐步深入由模糊變得明晰,而使用者只需盡情享受這與自然親密聯結的秘密天地。

設計感想:

在這次東湖書吧的設計中,由於對建築形式操作的不敏感以及沒有經驗等原因,在提出設計概念之後我在後期方案深入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困難。所幸在老師的指導下,也算是一步一步解決了問題。在這次的設計過程中,我也學到了很多與建築形式操作相關的手法以及技巧。不過我相信我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肯定還有更優的解法,所以在相關的專題設計方面還有很多東西等待我去學習。

王郭婧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人們逃離混凝土森林來到東湖,喜歡在裡面散步、躺著曬太陽,清風與飛鳥,日出與日落無不讓人流連。而「散游」便由此孕育而生。我期望營造出豐富的遊覽空間體驗,能滿足人們「躺」的需求的同時,通過空間將人吸引,使人們在其中不僅能領略到東湖的美好自然風光,還能從獨特的遊覽中得到心靈上的舒緩。

設計感想:

這次設計,不管是前期場地調研還是後來和同學們一起去玩,或者是獨自騎行前往想要尋找一些不同的體驗,四五次前往,只要來的東湖之內都會感覺身心舒暢。而在「玩」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加深對場地的理解與感悟,在初陽與落霞中慨嘆,在微風與飛鳥間釋懷。也感謝老師對設計的指導和引導,讓我在沒有設計靈感的窘境時能抓住被觸動的點開始設計。

彭雅清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本次設計以水的滴落形成的漣漪為出發點,意在打破場地的岑寂而不顯突兀,使書吧建築成為一個如漣漪一般的輕微的介入,從而和場地發生關係。首先抽象漣漪形態進行組合,在平面立面進行推敲,並用grasshopper參數化建築形體,多次調整曲面起伏,最終篩選出最適合場地及目標的形式。最終成果為三個單體的組構,兩層虛實有別,空間上有連續的流線。

設計感想:

此次設計過程比較順利,形體在初期就達到滿意的效果。第一次做曲線,還是有很多考慮不周,和場地的響應有待提升。和理想家宅相比這次學到的新的設計手法也讓我收穫良多,期待下次的設計作業。

張湝若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串林」即串連林院。通過場地調研可以發現,該場地景觀資源尤其是樹木資源雖多卻散,並未向遊客提供觀景視點及方式,本設計便以「觀景」為出發點,通過建築串連景致,在用林院使遊客從城市的喧囂轉入愜意自然的同時,對樹木這一種景觀資源進行多元利用,給予遊客豐富的景觀體驗和空間感受。

設計感想:

本次設計讓我懂得如何根據切實的場地分析去生成契合這塊場地的建築,而非隨隨便便將腦海中閃出的意象套入其中,讓我獲益良多。但仍有很多的不足,比如總結提煉能力的欠缺,剛開始只定了「使遊客更好地觀景」這一很寬泛的想法,並不能從場地分析中提煉出明確的主線和策略,在設計的中後期才對場地的特點和問題一點點明確;這也導致推進過程較慢,使得並沒有將主題去深入挖掘、一以貫之;同時對場地全局的考慮不夠全面,設計時手法稚嫩,不夠大膽。當然還是很開心能學到這麼多,以後繼續努力。

陳芊卓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東面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西面闃無人聲、山明水秀,介於兩者之間的場地就像一本書,從地平面上掀起書頁一角,高挑入雲。肩負行囊的疲憊遊人們可以躲在此處,在這片頁角的庇護之下,遠離喧囂、親近自然,細細品味書本的樂趣。

設計感想:

本次設計注重建築的形式操作。在調研的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場地熱鬧的東面和寂靜的西面的強烈對比,於是我打算設計一個讓人們遠離喧囂,親近自然的閱讀場所,接著從建築的定位功能出發,我希望建築的形式能與書本能有所聯繫,最終生成了這個整體感、雕塑感較強的形式。而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我對形式與場地的關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意識到完美的形式是不存在的,只能通過不斷地調整去接近自己心目中最好的答案。

曹紫焓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場地內視線所及之處是樹和湖,足所踏之地有緩緩高差。方案順應場地內樹木,高差等分割出的空間,根據周邊環境要素限定建築邊界,得出不同的體塊,並設計流線將體塊相連,使得空間體驗更為豐富,親樹近水,取名「林汀」,諧音「聆聽」,包含聆聽自然、親近自然的理念。

設計感想:

第一次做這樣的設計,設計初期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切入場地,對自己的想法一直不太滿意。確定想法後,就順著自己的思路設計,一步一步深入,解決存在的問題,這個過程比較漫長。一開始的想法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之後設計中會遇到的問題,會遇到兩難的狀況,需要做出取捨。在這個設計中,也思考了一些形式和功能、空間體驗等方面的問題,有一些感悟,仍然需要探索。

李清樺

模型照片

成果圖紙

設計說明:

欣悅亭地處東湖綠道之中,卻消失於兩側的喧鬧之中,無人問津,雜草叢生。我也曾感慨其環境之差,但當我看過了欣悅亭的日出,這片場地仿佛有了色彩,我才明白,處處皆可成風景。願我的設計能夠讓提供一個契機,讓願探尋者進入這裡,發現不一樣的天地。尋一片凈土,游一方天地,願遊人能在指引與選擇中,在錯落與虛實間尋得自己心中的風景。

設計感想:

這是一次比較快樂的作業,從前期的調研開始,幾次到東湖的經歷都非常的有趣而難忘,而後的設計環節中雖然幾經周折才確定最終的樣子,一點點放棄過多的想法最後才留下了最重要的元素,但這於我自己也是一次「尋•游」,最後形成的樣子也還是比較符合最初想要的氛圍的。

華中科技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文案 / 周鈺 雷晶晶

統稿 / 李雨萌

編輯 / 高岩、於千滋

審核 / 王玥

- END -

來源:華中大建規學院

- END -

2023

2023同濟大學科勒教席優秀作品展

2023年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季環境設計畢業展(下)

2023年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設計畢業展

2023湖北美術學院環境藝術學院本科畢業展

2023年華中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生畢業展

2023西安美院建築環境藝術系研究生畢業展

2023東北大學城市設計畢業展

2023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風景園林碩士畢業展

2023浙江工商大學環境設計本科畢業展

2023賓大設計學院建築學畢業展

2022

2022重慶師範大學建築景觀設計畢業展

2022東南大學建築學八校聯合畢業展

2022清華、華科、天大、哈工大等6所高校建築學畢業聯展

2022東北大學建築學本科畢業展

2022成都文理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畢業展

2022年第十八屆全國高校景觀設計畢業作品展

2022重慶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畢業展

2022哈工大+大連理工+吉建大+內蒙古工業+東北大學+河北工業建築學聯合畢業展

2022香港大學景觀優秀畢業展

2022西安建築大學城鄉規劃本科畢業展

2022天津大學、大連理工、河北工業、內蒙古工業大學四校聯合畢業展

2022魯迅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本科生畢業展

2022長安大學建築學畢業展

2022北京交通大學環境設計畢業展

上海交大2022屆環藝專業本科畢業展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2022屆研究生畢業展

2022合肥工業大學城鄉規劃和風景園林專業本科畢業展

2022上海交大園林專業本科畢業展

2022西華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環境設計畢業展

2022青島城市學院建築學畢業展

2022中國美術學院景觀專業畢業展

2022浙江工商大學環境設計系本科畢業展

2022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畢業展

合肥工大建藝2022屆 MFA藝術設計專碩畢業展

2022蘇州大學建築學本科畢業展

2022北京交大建築學畢業展

中央美術學院人居環境系統·藝術研究本科畢業展2022

吉林建築大學城鄉規劃本科畢業展2022

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系畢業展2022

上海交大設計建築學本科畢業展2022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建築學本科畢業展2022

東北大學建築學院畢業展2022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學院優秀畢業設計展示2022

浙江工商大學環境設計系本科優秀畢業展2022

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設計畢業展2022

寒地六校聯合畢設城市設計階段作品展 2022

川旅藝術學院環境設計系景觀設計畢業作品展 2022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生態建築設計專業畢業展 2022

吉林師大環境設計系本科優秀畢業展 2022

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畢業展 2022

曼徹斯特建築學院MSA畢業展2022

愛丁堡大學景觀專業畢業展2022

哥倫比亞大學GSAPP畢業展2022

2022倫敦大學學院Bartlett建築學院Part2畢業展

2022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建築系畢業展

賓大設計學院畢業展 2022

2022倫敦建築聯盟AA | RIBA PART 2-Diploma unit畢業展

2022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D景觀和城設優秀畢設展

2022皇家藝術學院RCA交互畢業展

2022皇家藝術學院建築MA優秀畢設展

2022雪梨大學畢業展

諾丁漢大學建築學院2022畢業展

2022墨爾本大學MSD景觀建築畢業展

2022建築聯盟學院AA RIBA PART 2-Diploma unit建築畢業展

2022小眾北歐院校建築/景觀畢業展

利物浦大學建築學院2022畢業展

2022羅德島室內建築畢業展

2022慕尼黑工業大學AJA畢業展

2022倫敦大學建築學院夏季優秀作品展

2022墨爾本大學建築學院畢業展

2022曼徹斯特大學建築學院畢業展

2022UCL倫敦大學學院Bartlett建築學院B-Pro畢業展

巴斯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2022畢業展

2022UCL倫敦大學學院Bartlett建築學院規劃與景觀秋季畢業展

2022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建築學畢業展

2022雪梨大學建築碩士畢業展

2022UCL倫敦大學學院Bartlett建築學院Fifteen畢業展

2022年哈佛大學建築研究生畢業展

2022劍橋大學建築系畢業展

2022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畢業展

2022丹麥皇家藝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展

2021

上海交通大學風景園林系本科畢業設計展 2021

天津美院環境與建築藝術學院優秀畢設展 2021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建築空間景觀工作室優秀畢業展 2021

北京交通大學環境設計碩士2021

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專業2021

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2021

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碩士2021

長安大學建築學聯合2021

長安大學環境設計本科2021

東北大學建築學2021

東南大學環境與景觀方向碩士2021

哈爾濱工業大學優秀畢業設計2021

哈工大-大連理工-吉建大-內蒙古工業-東北大學-河工大2021

合肥工業大學城鄉規劃系本科2021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學本科2021

湖北美術學院本科2021

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環境設計2021

清華美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本科2021

上海交通大學建築學2021

上海同濟大學2021

四川旅遊學院藝術學院環境設計系2021

四川美術學院城市空間設計2021

太原理工大學建築學與城鄉規劃2021

同濟大學建築學和歷史建築保護2021

同濟大學建築學和歷史建築保護本科2021

西安美院建築環境藝術系本科2021

西交利物浦大學建築系與工業設計系2021

浙江理工大學景觀2021

浙江大學建築系2021

中國美術學院本科城市空間設計系2021

中國人民大學景觀設計本碩2021

中央美院建築學院碩士2021

中央美院本科2021

中央美院空間展示設計2021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系畢業展2021

愛丁堡大學景觀系2021

愛丁堡大學建築系2021

安大略藝術設計學院2021

奧胡斯建築學院2021

北歐頂流院校2021聯合

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2021

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2021

多倫多大學建築專業碩士2021

多倫多大學建築學202

哈佛大學GSD2021

劍橋大學建築系2021

康奈爾大學建築本科2021

利物浦大學建築學院2021

倫敦建築聯盟AA本科2021

倫敦建築聯盟AA碩士 2021

倫敦建築學院建築設計碩士2 021

羅德島設計學院數媒專業2021

曼徹斯特建築學院2021

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築系碩士2021

墨爾本大學建築學2021

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優秀畢業設計2021

普瑞特藝術學院2021

RCA皇家藝術學院交互優秀畢業設計2021

UCL倫敦大學學院Bartlett建築學院2021

UCL倫敦大學學院Bartlett建築學院碩士2021

UCLBartlett 畢設獲獎作品2021

UCL巴特萊特建築學院碩士2021

雪梨設計學院室內設計2021

謝菲爾德大學景觀系2021

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碩士2021

耶魯大學建築學2021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建築學2021

謝菲爾德大學2021景觀畢業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4c677a070c69cf604e15e2bb870f8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