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開山大典」如何牽動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之魂?

2023-09-24     影視前哨

原標題:這場「開山大典」如何牽動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之魂?

導讀:讓「傳書」不拘泥於大典,讓「傳承」不囿於當前,讓文化的「火種」開啟鄉村振興的時代新篇。

文|三木

「我是若隱若現的二酉山。」

「我是血脈僨張的二酉山。」

「我是柔腸百轉的二酉山。」

……

當陳鐸、許文廣、鞠萍、任魯豫、朱迅的深情朗誦飄蕩於整個沅江酉水,二酉深處的鏗鏘之音伴隨聲聲擂鼓漸漸清晰,沅陵二酉山這一「中華書山」也向世界發出了第一聲對話,「我是知識的庇護,我是智慧的凝聚,我是英雄的孤膽,我是天下的精魂」。

書山誦《我是二酉山》是由詩人楊曉華專門為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原創的抒情長詩,以直白真摯的語句向世人介紹了二酉山的壯與美、險與奇,時光的流轉、歷史的滄桑。那句「我是二酉山,壯哉二酉山」的齊聲合誦更讓不少網友發出「真是聽得熱血沸騰」的感慨。

9月22日,由中共懷化市委、懷化市人民政府主辦,懷化市宣傳部、懷化市文旅廣體局,中共沅陵縣委,沅陵縣人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頻、央視網、湖南總站聯合承辦,央視(北京)娛樂傳媒有限公司承製的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在央視頻客戶端、央視網共同播出。

高山仰止,繼往開來。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通過「開蒙啟智」「勤學篤行」「朝聖祈福」三大篇章,帶領觀眾開啟沉寂兩千年的文化聖山,觸摸歷史的紋路,感受中華文脈的賡續延綿、華夏精神的薪火相傳。

在「為什麼」的追問中,

回到文明起點,抵達歷史深處

為什麼是沅陵?相傳兩千多年前,秦朝博士伏生從咸陽啟程,越過千山萬水,划著漁舟,將乃凌大壑的典籍私藏於二酉山中。自此,伏生藏書的故事流傳於世,成就中華書山;劉禹錫逆水而上,睹競渡盛況;林則徐途經沅陵,借清水自喻;沈從文客居芸廬;金庸流連忘返……中華書山,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天下名山而敬仰崇拜,留存了文化的火種,傳承著文脈的生生不息,種出了文明的熠熠榮光。

如何與中華書山共赴一場千年之約?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回到文明的起點,順著「開蒙以求教化、勤學以扶天下,朝聖以知乾坤」這一脈絡,踏尋中華文脈的脊骨,追溯華夏文明。

在泉水的叮咚聲中,來自音樂人趙照和孩子們的歌曲《聲律啟蒙》用懵懂的清脆童聲講述他們心中的中華書山,「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走過發矇泉,二酉山路345級台階每一階都印刻著書卷典籍中的文字,蘊涵著「勤學」「篤行」的啟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梁曉聲站在二酉山下,以一段飽含深情地主題演講歌頌冠絕天下的二酉山,並真摯地向觀眾贈言,「書籍是人類消除寂寞最好的良師益友」。

無論是「我是二酉山」的反覆誦讀,還是孩童們的咿呀吟唱,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一開始就讓觀眾以第一人稱視角沉浸其中,在逐級而上的台階與層層遞進的情緒之中抵達歷史深處,探尋究竟是怎樣的歷史與傳奇成就了「學富五車、書通二酉」的文化符號,穿過時光的對望,沿承先賢之路,續寫文化榮光。

有追問,也有「復現」,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在挖掘書香文氣的同時,將「伏生藏書」在二酉山下求開山門的故事用頗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再現」。首次被山神拒之門外的伏生未曾心灰,作揖道「這山一日不開我敲一日,十日不開我叩十天,百日不開我等百日」;被沃野國仙女遊說的伏生未曾動搖,只想護住書簡,「日照大地,從不謂艱,聖賢傳道,從不怨難」……

短篇戲劇《中華書山》將原本寥寥數語的傳說進行戲劇化、藝術化的創編和演繹,不僅演員倪大紅在演繹結束後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出戲,也由此激發大眾對這段歷史的興趣,在「什麼是書」的追問與回答中,感知秦朝博士伏生從凡人成為聖賢的心路歷程,感受伏生的生命厚度與中華文脈的歷史底蘊。

正如倪大紅所說,「從北京到沅陵,1600多公里,很難想像伏生當年是怎麼走完這麼一段可能比這還要長的路。見賢思齊,致敬伏生,致敬中華書山。」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與歷史對話,與時代共振,激發人們對於中華文化的深厚認同感和自豪感,也讓觀眾在追溯歷史的過程中,傳承古代先賢上下求索、篤行致遠的精神。

用創新性的藝術表達,

體悟書山風骨,喚起文化共鳴

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的特別之處,不僅在於追根溯源,對文化傳承、文脈賡續的生動展現,還在於其通過發揮多種藝術形式的視、聽、傳播長處,用創新融合的方式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古樂演奏《頌·黃鐘大呂》讓古老的音樂穿過歷史伴著歲月流淌,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種中華民族傳統樂器合鳴,以整套秦制編鐘為核心凸顯整場大典的莊嚴肅穆、氣勢恢宏,在與古琴、大鼓、塤、蕭等樂聲的碰撞融合中,傳承千年文化,奏響時代新聲。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蘭蕙國風舞團的舞蹈《炎黃血脈》中,舞蹈演員身著極具中華民族色彩符號的服裝,用柔美的舞姿闡釋那段恢弘的歷史,更舞出中國人對美好生活最真誠的期待。

多種藝術形式交匯交融,加上文化名人、藝術大家、文藝工作者的創新演繹,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不僅為觀眾鋪開了可知可感的文明畫卷,更全方位、多層次展示出「中華書山」的風骨與魅力,幫助觀眾汲取更多的文化養分和生活智慧,堅定文化自信。

而在整體視覺呈現上,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的舞台設計也別出心裁。主舞台依山就勢,以山門為中心打造一個可自由開合的舞台熒幕,契合「開山大典」的主題同時,進一步凸顯其文化內涵和美學精神,並讓觀眾在山水美韻間移步換景,與千年前的文人大家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談,傳遞古今融通之意。

此外,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為了讓延續中華文脈、傳承中華文明以更為具體的方式變得可感可知,也為了讓觀眾能夠更加清晰地感受書籍所承載的文明印記,特別設置了「中華漢學典籍藏書中華書山」捐贈儀式,將充滿儀式感氛圍烘托到極致,喚起大眾的文化共鳴。在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長篇小說《家山》的作者王躍文看來,此次捐書行動為二酉山這座文化家山添土栽樹,但其更大的意義在於「向全社會發出倡議,讓大家愛讀書,愛藏書,好讀書,讀好書,善讀書」。

在匠心打造之下,這場跨越千年的古今對話也成功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贏得多方好評。9月22日,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在央視頻、央視網多終端同步直播,直播期間觀看人次超300萬。截至9月23日14:00,微博端活動相關話題閱讀量達1.2億,央視網多終端活動累計曝光破千萬,活動相關短視頻熱度持續攀升助力#第二屆懷化旅遊發展大會#登上抖音實時上升熱點。不少觀眾不僅在節目開播前提前鎖定預約,觀看節目期間,仿佛也置身二酉山腳下,在煙雨朦朧中駐足徜徉、漸入佳境,深度沉浸於這場文韻悠長的視聽盛宴。

探索持續有力的央地聯動,

點燃文化火種,書寫鄉村振興的時代新篇

「我們皆因文明,有緣遇見沅陵。接下來,就到了最令人激動的時刻。讓我們一起開山門,傳書香!」

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最後,在主持人任魯豫、朱迅的倒計時中,現場嘉賓共同推桿,開啟二酉山書山之路。與此同時,伴隨著中華書山的正式啟幕,畫家黃永玉題寫的「中華書山」也隨書簡緩緩展開,此刻的二酉山也因此更顯風骨傲然,仿若迎接著古今讀書人「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始終將目光投向更具文化性、歷史性、社會性以及引領性的內容的深度挖掘,在發力「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以及「助力各地文旅出圈、出績、出彩」的當下,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的舉辦恰逢其時。

一方面,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充分發揮央地聯動、台網聯動的優勢,有效地將創意資源、渠道資源和技術資源等綜合利用,完成了一次高水準、高質量、極具特色的內容呈現。沅陵厚重的歷史積澱、獨特的人文景觀、深厚的文化內涵、多姿多彩的文旅業態與「中華書山」有機結合,讓這個書香濃厚、景色宜人的湘南之濱更加可感可知、可觸可及。正如歌曲《書山有路》中唱道,「書山有路,莫問來處,山巒的起伏見證了華夏的紋路;清風作伴,皓月如初,穿越五千年觸摸著歲月腳註。」

另一方面也以此為契機,沅陵多年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得以被提煉出來、傳播出去、推廣開來。據悉,作為曾經的國家級脫貧攻堅重點縣,沅陵順利脫貧後緊緊把住鄉村振興戰略開局之機,依託「網際網路+旅遊+農業」鄉村旅遊模式,正傾力打造中國最美鄉村旅遊目的地。在這個意義上,總台推出的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以跨領域的力量持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為有力推動鄉村振興做出了一次極具成效且可持續的嘗試。

當然,對於永無止境的文脈傳承而言,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但毋庸諱言的是,依託於總台的融媒體傳播優勢,2023中華書山開山大典更好地釋放了作為一次極具引領性的文化活動的社會意義,讓「傳書」不拘泥於大典,讓「傳承」不囿於當前,更讓文化的「火種」開啟鄉村振興的時代新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47588c05e1092b8d943380cd19fe8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