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歸漢」一直是不少文藝作品青睞的素材,無論是小說還是戲劇,都有這個故事的身影,如元雜劇有金志南的《蔡琰還漢》,小說《三國演義》中也有相關的情節,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還為此創作了五幕劇《蔡文姬》,不過關於這個故事,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不少人,即:曹操為何重金贖回蔡文姬,又緊接著將她下嫁給種田老漢?
要知道這句話里有兩個重點,一個是「重金」,一個是「下嫁」,「重金」有多重?根據《後漢書·董祀妻傳》所說,是「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金璧」也就是「黃金和璧玉」,黃金在唐之前都是稀罕物中的稀罕物,因為當時只有河金和井金,是一點點淘洗出來的;「璧玉」同樣開採困難,而且其存在的象徵意義,甚至比黃金還要高。而「下嫁」又是有多「下」?先說蔡文姬的身份,她的父親蔡邕是當時東漢極負盛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同時數學天文音樂也多有涉及,也因此薰陶出了遠近聞名的才女蔡文姬,她的第一任丈夫,更是祖上出過衛子夫的河東衛氏衛仲道,但曹操讓她嫁的人僅僅只是一個屯田都尉,屯田都尉就是負責種田開荒的,說是鄉野農夫不為過。
不過後來這位至交好友被董卓強行征為下屬,雖然董卓一直對他尊敬有加,但也是因為這種尊敬有加,導致蔡邕確實對董卓感情深厚,公元192年董卓被誅殺之後的一次聚會,當時蔡邕和王允坐在一起,一不留神說起了董卓,並且為他的死感到惋惜,結果王允大怒,痛斥他忘記了操守,是逆賊,然後告發了他,蔡邕因此身死。
在憐惜自己的好友不幸去世,只留下一個獨女的基礎之上,且這位獨女公元195年不幸被南匈奴抓去,並被強迫生下了兩個孩子,飽受顛沛流離而身不由己的苦楚,長達12年的悽慘事實之上,曹操自然願意花重金將她給贖回來,這是告慰好友在天之靈的一種方式,也是為了給當初的友誼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而且前面也說到過了,蔡文姬的一生是不幸的,父親沒了,丈夫沒了,然後被擄走,她可能更需要一個安穩平靜的生活,蔡文姬對此也是滿意的,不然董祀犯了死罪,她沒有必要大老遠跑一趟,讓大家看一個才女如今披頭散髮的樣子,然後痛哭流涕向曹操請求赦免他,而且就在曹操同意之後,蔡文姬的人生就走向了沒有記載的普通人生涯。
公元202年南匈奴見勢不妙,就選擇歸順曹操,曹操當然是求之不得,將他們分為五部,讓貴族當將帥,又選漢人監督,同時要求其釋放蔡文姬,所以所謂重金贖回蔡文姬,其實意味著曹操在向全天下昭示,如今漢室已重整旗鼓,所謂胡族不再是一個威脅,也算是曹操的一個炫耀手段,好像在說:「看,老子就是這麼牛逼,都聽我的!」
不過你肯定要問:那還有必要用「金璧」贖回嗎?那當然是有必要的,因為這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公元208年,曹操因為嫉妒和猜忌孔融,於是聯合路粹以「欲圖不軌」等多項子虛烏有的罪名將其處死,導致當時的士族極端排斥他,所以他要強調是以「金璧贖回」的蔡文姬,是以「禮」相待的人,來「洗白」自己。還有曹操的下一步人生計劃,是南下征討劉表和孫權,所以曹操需要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就不能以勢相脅迫,畢竟南匈奴都是一時一變,比翻書還快,如果曹操脅迫其低頭,看起來好像是挺威風的,但說不定等曹操一走,就會亂起來,到時候他又抽不出空,所以用重金有交好安撫的意思在。
總而言之,曹操用金璧贖回蔡文姬,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樣看重美色,將她嫁給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夫,也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樣因為色弛愛衰,事實上兩人交集都不算多,年齡差讓曹操看蔡文姬像看小毛孩,在曹操眼裡,這是一個「私事」和「公事」上都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是他「發短而心甚長」的多謀善慮之集中表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44e90d645016727a83742c147b8fe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