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廣州都市動態調查(Guangzhou Metropolitan Panel Survey,簡稱GPS)」項目首期成果報告會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舉行。GPS項目由港科大(廣州)社會樞紐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負責實施,它是廣州市第一個學術性的大規模家戶追蹤調查。自2023年7月啟動至今,項目通過近600人的團隊合作,涵蓋項目籌備、入戶調查、數據清理到成果分析等階段,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港科大(廣州)社會樞紐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副教授張卓妮作為GPS項目主持人,介紹了項目實施過程,並重點介紹GPS項目的數據收集成果和初步分析報告。張卓妮介紹,GPS項目採用多層次等機率抽樣,抽取了廣州11區54街道的108個社區(居/村),成功訪問了其中3000多戶家庭的5000多名市民。GPS聚焦教育、就業、人才流動、收入、數字生活、養老、居住環境等社會大眾關心的民生問題,探討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大背景下,中特大城市人口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隨後,GPS項目聯合主持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助理教授周穆之介紹了GPS+數字社會相關問卷調查成果與未來展望。周穆之圍繞當下熱點,關注數字社會與數字生活,設計並收集了當下電子設備普及率、手機螢幕時間、手機應用、數字素養的相關數據並介紹了GPS+社交媒體和GPS+手機信令的設計思想。
在發布會上介紹了不少重要成果。調查顯示,成人平均每周工作時間為45.7小時,在此基礎上,使用微信處理工作會額外增加9.1小時。有68%的兒童使用電子設備,平均每天使用時間近2小時,其中,學習占用了約37%的時間。在使用手機時,越年輕的人群使用手機時間越長,「60後」每天使用約3.5小時,而「80後」則使用6.9小時,老年人更易低估使用時間。目前,老年人主要通過微信、抖音、快手等發布內容,較高比例的老年人有線上家庭群且發言活躍等。
「港科大(廣州)作為一所科技大學,在創立伊始就決心『不要做象牙塔里的學校,而是要讓研究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因此設置了社會樞紐。」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評價,社會樞紐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的GPS項目聚焦社會民生,是港科大(廣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項目。GPS項目融合了多學科的視角和研究方法,在以往的社會調查基礎上又進行了跨學科的新探索。該項目充分體現了港科大(廣州)立足廣州、協同灣區、面向世界的戰略願景。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黨委書記屈哨兵教授表示,GPS項目的開展,正是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重要戰略部署的舉措,其寶貴的研究成果也將為廣州建設宜居、韌性、智慧的現代化城市添磚加瓦。「我們應該緊緊抓住『經典魅力,時代活力,世界性中心城市』這個關鍵,充分用好調查成果,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屈哨兵說。
文 | 記者 孫唯 實習生 覃鈺璐 通訊員 港科廣
圖 | 主辦方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41829b62947e76f738ec94e3ee28b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