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分國漫,還禁得起幾次舉報?

2023-01-13     電影派

原標題:9.6分國漫,還禁得起幾次舉報?

被舉報,似乎是逃不開的宿命。

新年才開始,一些家長就已經迫不及待「磨刀霍霍」。

但,怎麼也想不到這次居然是它——

《中國奇譚》。

這還沒完。

轉過身,另一場「獵殺」接著上演。

這下不只抓動畫,還帶上了網文小說

魔幻,太魔幻了!

舉報年年有,但同一時間兩個熱搜,直接把派爺干懵圈了。

一個是受全網好評的動畫。

一個是十年前的網文。

為何都難逃一劫?

今天,派爺想借著這兩起事件談談——

怎麼2023年了,荒唐的舉報事件依然層出不窮?

而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又會給中國創作環境帶來什麼?

時間回到兩天前。

一位家長在社交平台發文炮轟《中國奇譚》。

先稱動畫片應該是給兒童看的,可自家孩子在看第一集的時候就被嚇哭了

之後,把動畫中暗喻打工人卑微的部分,解讀為在教育孩子從小厭世

最後直接蓋棺定論:

孩子看了絕對童年陰影,給孩子們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此話一出,瞬間激起千層浪。

網友蓋起3萬多條評論高樓。

有解釋動畫片不是兒童專供,《中國奇譚》更沒有標明子供向的。

有拿自己舉例反駁的。

更有以魔法打敗魔法的。

另一邊,則是網文作者水千丞的作品遭到舉報。

罪名更嚴重,稱小說中涉及騙婚、代孕等

簡直三觀不正、五毒俱全。

網友笑了,如果按照這個邏輯。

校園文誘導青少年戀愛,毒。

玄幻文封建迷信,也毒。

偵探文影響青少年犯罪,更毒。

是不是要全禁了?

再進一步。

《西遊記》中徒弟三人都吃過人。

《水滸傳》中殺人出軌乃是常事。

難道說四大名著也危害青少年?

不要怪網友們火藥味太重。

而是近些年舉報操作屢見不鮮、愈加瘋魔,把大家整無語了。

之前9.6分優秀國漫《虹貓藍兔七俠傳》就被家長舉報「有血腥暴力鏡頭,性暗示畫面」,惡意刷分到3.6。

最終導致停播。

同樣遭遇的還有《刺客伍六七》。

在派爺看來是頗得周星馳真傳的國漫。

卻成了某些家長眼中暴力的象徵

最終只能下架整改。

國外的作品當然也不能倖免。

「《迪迦奧特曼》會讓孩子學奧特曼打架。」

「《伊索寓言》裡面充滿暗黑童話,會給孩子留下極大的心理陰影。」

到最後,你根本不知道什麼地方又戳中家長脆弱的小心臟了。

可可愛愛的《菲夢少女2》看起來沒問題吧。

不行!

頭髮五顏六色,還穿得花里胡哨。

這不是引導孩子染髮嗎?必須舉報!

在家長看來,這些操作是保護了自家孩子不受傷害。

他們每次舉報,最終的說辭都會落到:

給孩子們造成不良影響。

但真的如此嗎?

派爺倒是覺得一味地舉報實則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方式上的犯懶。

其實,回想一下。

每個孩子都有過家長禁止看某片的經歷。

在派爺小時候,爸媽就不讓看黑幫片。

特別是《古惑仔》,他們覺得裡面的角色全是流氓,怕我跟著學壞了。

家長以經驗幫孩子過濾掉生活中的一些自認為風險,無可厚非。

但問題是。

原本不讓你看就「藏起磁帶」的家長,成了如今不讓你看就試圖「毀掉片源也不讓其他人看」的家長。

為什麼會這樣?

歸其原因,是現如今孩子接觸信息的渠道太多了,家長想要管控和引導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於是,有部分家長索性將矛頭對準了更容易控制的源頭。

畢竟直接讓「污染源」消失,自己用不著費勁引導孩子,多省事啊。

而更可怕的是。

在這場舉報狂歡中,家長一旦嘗到了這種便利,就會上癮。

起先,看到性、暴力的元素,舉起制裁之刃。

之後,看到血腥、死亡的畫面,也舉起制裁之刃。

最後,殺紅了眼,寧可殺錯也不要放過,只要有一點沾邊,就忍不住動動自己的小手指舉報了事。

2020年,兒童文學作家沈石溪的新作《最後的中國戰象》漫畫出版。

裡面有段描寫大象之間「異性相吸」的場景。

有趣又有科教意味。

可就這樣的片段,也慘遭家長老師抵制。

既然家長自認為衝鋒陷陣是給青少年們創造健康美好的環境。

那麼,不禁想問一句:

這種一刀切的做法真的有用嗎?

這讓派爺想到英劇《黑鏡》中的一集《方舟天使》。

母親怕女兒受到傷害,在女兒年幼時就往她腦子裡植入一款晶片。

這款晶片不僅能實時監控到女兒的健康和行程。

此外,還有一個強大的功能——

一旦看到負面的東西,女兒眼中就會自動加上馬賽克。

無論是血腥暴力場面,還是性愛場景。

甚至連路邊狂吠的狗,在女兒眼中都是一團模糊。

母親很開心,覺得女兒從此處在一個「無污染」的環境中,絕對安全。

剛開始,依靠晶片女兒確實規避了很多風險。

可隨著年歲增長。

周圍同學在看各式各樣的視頻,自己還在看「寶寶巴士」。

同學講解視頻里的精彩畫面,她只能看到馬賽克。

女兒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分辨不出什麼是危險,什麼是痛苦。

越是壓抑,越是克制,她就好奇就越被放大。

她開始自殘,偷偷刺破自己的手指,只為感受血液帶來的痛。

甚至,在一次和母親的爭吵中。

她一怒之下舉起平板就往母親頭上砸。

諷刺的是。

馬賽克擋住了眼前母親鮮血淋漓的臉,女兒壓根不知道自己已經犯了罪。

看見沒?

從小在過濾掉暴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根本分辨不出暴力是什麼。

他們甚至連自己在發泄暴力都無法感知。

對應到現實也是如此。

對孩子來說。

進入到一個刻意營造的溫室中。

他們什麼都不懂,家長什麼也不引導。

無知,只會引發好奇。

最終在壓抑中爆發。

而對國內的創作環境來說。

每一次舉報,都將迎來一次致命打擊。

國漫方面。

當年《虹貓藍兔七俠傳》首次探索全齡動畫就被半途打了槍,往後同行哪裡還敢再觸犯。

十多年下來,國漫逐漸低齡,直至2010年左右才有所回升。

如果這次《中國奇譚》再坐實了「把孩子嚇哭,造成心理陰影」的罪名。

那好不容易崛起的成人向這次步子又該往回縮幾步?

影視方面就更誇張了。

從偶像劇的吻戲頻頻被刪。

到見紋身必打碼,逢抽煙必P掉,菜刀都要高糊一層。

最後,甚至連「月經」和「衛生巾」這兩個詞都不能出現。

後期將「衛生巾」改成「卸妝棉」

在家長們打著為青少年著想的旗號,自以為的高節下。

一槍打出去。

中槍的內容創作者,倒下的是創作環境。

而最終受傷害的,只有普通觀眾而已。

所以,說了這麼多,到底應該怎麼做?

一句話:堵不如疏

家長不要懶,不要圖一勞永逸,花時間認真做好引導。

告訴他們什麼是性教育,什麼是暴力,什麼值得讚揚,什麼不可取。

退一步說。

其實孩子的心理也遠沒有家長想的那麼複雜或者脆弱。

就拿當年家長眼中暴力色情的《虹貓藍兔七俠傳》來說。

小時候的我們看動畫哪裡會有這種想法?

只會感嘆招式的帥氣。

被七劍傳人的情義感動。

可這些家長因為自身的局限,不肯低下高傲的頭顱去看這些優點。

只以舉報成功為樂。

在孩子們被裡面的親情、友情以及克制的愛情所打動。

在懵懵懂懂思考到底什麼是正邪時。

他們卻用一句「這部動畫片的人物都是吃屎長大的」進行全盤否定。

別忘了,父母是為孩子打開世界的人。

如果不能做到真心陪伴孩子,也起碼,不要辜負他們的真心。

如果你想捂住自己孩子的眼睛,也起碼,不要粗暴地讓其他孩子也失去看的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0a59946610c6c81413aa830cd5bb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