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懂得那麼多,績效管理依然做不好?

2023-03-28     青湖已

原標題:為什麼懂得那麼多,績效管理依然做不好?

前幾天,我在頭條上發布了一篇關於績效管理的文章,強調了現在績效管理的一些弊端,引來了不少評論。其中不乏職場老人和自以為「很有兩下子」的管理者,這些人的評論不是客觀分析,而是直接爆粗口罵人。這讓我感覺非常好笑,僅僅一篇文章就讓你大發雷霆,誰能保證你在日常績效管理中能夠客觀理性?或許一個下屬的不同意見就讓你無法忍受,進而打著績效管理之名,實施打擊報復之實也並不奇怪。

今天,我就進一步說一下這個話題,為什麼很多管理者或者HR總覺得自己了不起,覺得自己什麼都懂,比「懂王」還懂,但是企業的績效管理卻做成爛攤子。

相信很多做管理的朋友或者在職場多年的老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公司到底為什麼採用這樣或那樣的績效政策,為什麼採用這樣或那樣的績效指標,自己並不清楚,另外儘管時時處處講管理,對員工動不動就考核,可是既沒見到員工的積極性上漲,也沒看到整體效率因為績效管理而提高。毫不客氣地說,10家單位做績效,有8家是失敗的。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績效管理依然做不好?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有以下幾種錯誤傾向的「功勞」。

其一,將績效管理當作敵對博弈的工具

按理說,在職場上用「敵對」這個詞語並不合適。但作為曾經多年的職場老人,我毫不客氣地說,績效設計之初及績效執行過程中,「敵對」思維與傾向比比皆是,充斥於績效管理的整個過程。

一方面,管理者或者HR在進行這樣或那樣績效模式設計的時候,斷章取義,捨棄真正的戰略目標,以「保障隊伍戰鬥力和純潔度」為目的,站在員工的對立面,進行「治理」式套路擬定。這種傾向和做法註定了領導與員工的對立,註定了員工與公司的相互「算計」,在還沒有開始執行之前就已經將最大的阻力放在了自己的面前。

另一方面,以非合作傾向為初衷的所謂績效管理設計,直接阻斷了分權體系的合理性,直接妨礙了合理資源配置的進行,直接導致了責權利三者的真正有機統一。將權利與資源留給考核者,將責任與義務強加給普通員工。

可能很多管理者看到這裡又要動怒,即便這些都是事實,還是不願意承認或面對。實際上,這種掩耳盜鈴的心態就是錯誤績效管理的低效源頭之一。

其二,將績效管理當作利益博弈的工具

績效管理的「敵對」博弈是最惡劣的,從根本上反映了一些管理者的錯誤價值人性。與之有著同樣不良效果的,就是「利益博弈」傾向。

相當數量的管理者或者績效管理設計者,不顧全局、不著眼長遠,忽略績效管理本來的意義,將其扭曲為利益算計的工具。在進行模式確定、規則制定和執行流程梳理的時候,始終將「公司少花錢,員工不能多賺錢」放在思維的核心位置。

比如,在營銷部門的績效獎勵上。一些管理者表面上口口聲聲「上不封頂」,但到了實際規則制定的時候,卻來個上限不超過X元的規定;表面上強調公司與員工雙贏,但績效管理中大多數條款都是如何衡量員工不達標的結果,如何進行處罰等等。

存量思維下,企業在績效管理的立足點非常明確,那就是「員工多拿一點,公司就少一些利潤。要想多賺錢,就要減少員工的績效支出」。有這樣的心態墊底,做起績效管理來,除了矛盾、衝突與怨氣,還能剩下什麼?我想唯一剩下的,就是一些人看誰都不順眼的爛脾氣了。

其三,脫離實際,生搬硬套眼花繚亂的理論

我曾經見過一些HR管理「高手」,談起理論來如數家珍,牛氣得不得了。一說到績效,什麼MBO(目標管理)、KPI(關鍵績效指標)、360評價、敏捷績效管理、賦能管理等等出口成章。但實際上呢,卻存在「兩層皮」。

他們對於這些理論的優點和限制性在哪裡並不很清楚,或者只看到優點看不到其制約性,盲目搬過來就用。導致張冠李戴,錯誤連篇。對於自己的「作品」洋洋得意,即便在執行中出了問題,也絕不懷疑是模式設計有問題,而是將責任全部歸咎到員工身上。

這種毫無科學性的盲目自信與出現問題不負責任的態度,是企業管理或者績效管理最大的隱患,這樣的管理者是最失敗的管理者。管理是實踐性行為,而不是發表某些人文字作品的舞台,況且這些文字作品還是「剽」來的。

以上三大問題並不是存在於少數企業,而是存在於多數企業,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切切實實發生在實際工作中。真正的問題,在於管理者願不願意承認,敢不敢面對而已。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績效管理依然做不好?

相當多的績效管理出現以下幾個「致命」的問題。

其一,責任劃分

所有的績效管理,到最終都會有一個責任確定的問題。這個責任是目標完成的責任、是指揮落實的責任、是分配合理的責任、是跟進糾錯的責任。

很遺憾,絕大多數績效管理,在責任上根本就是一筆糊塗帳。考核結果一出來,進行硬性分數評估,然後績效兌現。對於績效完成得好或者不好,問題解決得順利或者不順利,其中的原由或者責任,誰能說清楚?

責任不清,要麼有人攬到本不屬於自己的功勞,要麼有人得到本不屬於自己的懲罰。所以,相當數量的公司員工,在每次績效評估結束之後,都會有經典的三字之問:「憑什麼」?

其二,團隊與個人

這兩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在績效管理面前卻始終不明不白。以「目標」為關鍵的績效管理,大多強調公司的目標,很少強調團隊的目標;大多強調員工的目標,很少強調領導的目標。

在談到個人時,是一個個鮮活的員工,在談到團隊時就只能指向領導了。所以員工是員工自己,團隊則是領導的天下。這樣還不算完,所有的指標、壓力或者目標都是員工的目標,團隊則被擱置到一邊。

分不清團隊與個人的區別,搞不團隊領導與員工的責權利界限,權利歸領導,責任歸個人,功勞歸領導,問題歸個人。在相當多的實際績效操作中,這樣的實例數不勝數。一方面大家高舉團隊的旗子,另一方面卻不知道團隊與個人到底有啥關係。

其三,老人與新人

同在一個公司,同屬一個部門。老人與新人在績效上的差異性基本沒有體現。老人對公司和業務熟悉,老人對公司適應性強,老人是績效完成的骨幹,但老人的成長性稍弱。新人是新來的力量,對公司有適應期,有業績提升的渴望,但新人與老人往往存在一些罅隙。

一方面,資源配置上不平衡,老人多一些新人少一些,另一方面,考核平均化,老人與新人「平等對待」。既平等又不平等,因為職位爭奪、資源獲取和利益切分等問題,很容易產生大量的矛盾。這是很多績效的盲區,也是大量績效失敗的一個很小但又很重要的原因。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績效管理依然做不好?

強調懂與不懂,在管理上永遠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強勢否定別人者管理弱,盲目遵從別人者談不上管理。以實踐為基礎的管理,從來不管你懂多少,從來不看誰的臉色、不權衡誰的理論多,管理實踐只關注一件事:那就是實際結果。再硬的脖子在事實面前也要低下頭,再大的理論自信在管理實踐面前也要低調虛心。績效理論也只是某種理論,能不能用好不好用還要看實際情況,看如何用,看用它的人素養如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01364af221cc7b5e0975f2242fce1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