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熱播劇《親愛的小孩》臨近尾聲,整部劇的故事脈絡,已漸漸明朗。
自該劇播出以來,故事中所展現的婆媳矛盾、育兒問題、婚姻關係等等一系列現象,讓不少觀眾都直呼太真實了。
隨著劇情的發展,關於結局的走向,更是引發了觀眾的廣泛討論。
眾所周知,《親愛的小孩》改編自國際電影節獲獎作品《左右》。
而電影的誕生,又源自於真實的故事。
所以,關於這個故事,其實有三個完全不同的結局。
第一個結局:殘酷的現實
電影源自生活,在生活中處處能夠找到原型。
《親愛的小孩》和《左右》的故事原型名叫閆英,90年代跟隨丈夫離開老家小山村,來到貴陽打工掙錢。
後來,兩人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出生,家庭幸福美滿。
然而,大兒子在七歲時,被確診為白血病。
為了給孩子治病,夫妻倆先後賣掉了車子和房子,沒錢的時候睡在大街上,只吃饅頭充飢。
而在此期間,夫妻倆負債纍纍,而且經常為錢的事情吵架,丈夫甚至大打出手,最終導致兩人離婚。
後來,經過社會各方的幫助,閆英終於為大兒子籌集到了治病的錢。
然而,擺在現實面前的另一大難題,就是骨髓移植。
雖然二兒子配對成功,但是這個孩子當時只有10歲,醫學上必須滿18歲才能進行手術。
而閔英和前夫想過再生一個孩子,通過臍帶血進行配型,但是成功的機率很低。
最終,大兒子沒有等到弟弟18歲就去世了。
第二個結局:有選擇的現實
按照真實事件拍,《左右》的故事催淚,但不夠戲劇化。
所以,電影給了這對夫妻一個選擇,同時也讓觀眾看到一絲希望。
在片中,兒子變成了女兒,夫妻倆離婚但重組了家庭。
於是當女兒患病急需進行手術時,擺在夫妻倆面前,只有一種選擇。
如果兩人只是離婚,問題並不會牽扯太多,但是偏偏兩人沒有重組了家庭,這裡面就會涉及到社會道德和婚姻問題。
至於結局,對於孩子來說當然是好的,但是對於兩個重組家庭,卻留下了無限的空間去思考。
第三個結局:有選擇的基礎上,給予了足夠的希望
相比現實和電影,電視劇做了很大的改編,最大的不同是劇集少了一些爭吵,多了一些溫暖和關心。
自從禾禾生病後,儘管兩個家庭之間會有矛盾,但是對她都非常關心。
繼父謝天華始終陪伴在禾禾左右,劇中有兩處場景,足以證明他對禾禾的愛,令人淚目:
第一處是,禾禾不舒服想吐,謝天華下意識用手去接住;
第二處是,禾禾要剃頭,害怕她會自卑,謝天華一邊玩著遊戲,一邊陪他一起剃。
雖然謝天華不是禾禾的親生父親,但是兩人之間的親密互動,讓我覺得有沒有血緣關係已經不重要了。
而謝天華為了給她治病,不惜賣掉自己的房子,這一舉動在他家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其中,反對的聲音最大的是謝天華的姐姐。
姐姐心疼這個弟弟那是真心的,在她的眼中,一直覺得自私的方一諾根本不愛他,所以覺得這麼做不值得。
不過,最終不忍心看著孩子受折磨,還是接受了。
至於親生父親肖路,在整部劇的前半段,他是個十足的渣男。
然而,面對親生女兒生病,肖路終於變成了一個慈父形象,同時也是一個男人的救贖。
在這個關鍵時刻,方一諾和肖路也放下對彼此的恩怨,準備走上艱難的選擇。
作為禾禾的親生父母,肖路和方一諾的選擇並沒有問題,但是董帆和謝天華卻陷入了兩難。
尤其是董帆,她接受了肖路的過去,並且全心全意愛著這個男人。
但是,她卻無法接受肖路這次行為,對著肖路說:你不覺得荒唐嗎?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接受的了....
的確,這事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無法理解的事情。
然而,當董帆看到禾禾被病魔折磨的樣子,她又不忍心,有些心軟了。
雖然董帆沒有當過母親,但是出於女性的本能,她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幼小的生命從此消失。
最後,她同意了,但是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事後她要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孩子。
如果事情按照這樣的形勢發展下去,那麼勢必會引發巨大的道德和婚姻問題。
在我看來,《親愛的小孩》的大結局,肯定不會這麼拍。
根據劇情的發展,據我猜測,結局應該有兩種:
第一種,是肖路和方一諾並沒有走上那一步,在關鍵時刻,禾禾終於等到了合適的配型。
至於這個「好心人」,便是大結局之前的最大懸念。
當然,或許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劇集並沒有說明禾禾是否獲救,留給了觀眾足夠的遐想空間。
儘管如此,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卻看到了一個堅強的女孩,以及圍繞在她身邊的人間溫暖。
在我看來,根據劇情發展,第一種的可能性最大,這是我沒想到的。
總而言之,《親愛的小孩》這部劇,絕對不會以悲劇的方式收尾。
畢竟,即使生活充滿了磨難,也無法阻止希望的到來。
對比一下,我多麼希望現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