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帆:AIGC讓我焦慮,做《流浪地球3》前要先考察AI技術 | 上影節

2023-06-14     娛樂獨角獸

原標題:郭帆:AIGC讓我焦慮,做《流浪地球3》前要先考察AI技術 | 上影節

作者| Mia

「我其實焦慮了好長時間,我覺得那是一個技術革新……工業化的3.0人工智慧時代已經到來,它在很多方面都在革新我們對未來影視的創作、製作的深入理解。我們特別呼籲能有一個新的部門,從法律法規、政策引導上幫我們去指導,包括人工智慧的一些邊界、規範、方向。」

6月11日,在首次舉辦的上影節「科幻電影周」,國內科幻產業領軍者郭帆導演如是說。這次科幻電影周除了集結國內外著名科幻電影人,舉辦多場論壇之外,還打造了超感試驗場,VR虛擬現實戲劇《浮生一刻》,更召開了上海科技影都發布會。

科幻無疑是近年來國內影視行業的熱門關鍵詞。《流浪地球2》在春節檔斬獲40.29億票房,《三體》劇集口碑高開高走,成都舉辦世界科幻大會,郭帆監製的《宇宙探索編輯部》獲得一片好評。科幻關乎科學和重工業技術,更關乎人文美學,想像力與人性深度。面對這一國際通用的語言,延續科學夢想與熱愛的火種,從業者應當如何更好地助推科幻爆發?

3.0時代彎道超車好萊塢的機會:「科幻電影的核心是情感」

21位科學顧問構成了流浪地球的科學團隊,在觀眾標準越來越高的當下,他們保障著影片的科學嚴謹程度。自誕生以來,科幻便無法繞開技術與藝術之爭,科幻的核心和本質究竟是什麼?

此次攜新片《749局》而來的導演陸川認為,科幻電影的本質是嚴肅的,因為它要直面人類對自身發展、對未來世界的焦慮和恐懼。「從科幻電影史上來看,絕大部分科幻電影都是災難片,其實很重要的原因是,人類對當下和未來的焦慮、對科技發展的焦慮。比如人工智慧是否會統治這個世界或者統治人類甚至摧毀人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嚴肅而又真誠地探討人類的發展,是科幻電影的使命和思考。」

「我覺得科幻電影的核心要先看到的是電影,而不是科幻。」郭帆反覆強調「不要脫離人,不要脫離情感」。他提到一些新導演「關注的是科技屬性中的高概念和技術。但我們不要忘掉科幻電影本是電影,而電影的核心是情感,如果我們的高概念、高技術和情感沒有關係的話,它就變成了科普,所以如何把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非常重要。」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視效總監彼得·貝布同意了「關注故事」的觀點。「其實不管是科幻片,還是所有類型的電影都應該先要有好的故事、好的角色、好的情感,這應該是電影的基礎。視效只是一種講述故事的工具,它不會拯救電影,我們首先應該有好的電影,我覺得諾蘭導演是遵循這樣一套原則。」

而談到技術與藝術之爭,今年最為明顯的具體案例呈現,莫過於AIGC所帶來的衝擊。此前已經有多位從業者表示AI在電影海報、遊戲、廣告等領域均有應用。在開幕論壇上,王長田提到,AI技術的應用可能將動畫電影主要製作環節的效率提高50%,在故事板、分鏡頭,場景設計等方面可以極大提升製作效率。

在此次科幻論壇上,AIGC同樣成為了諸多嘉賓關注討論的重點。郭帆表示,電影工業化2.0時代才發展了30年,人工智慧3.0時代已經到來。「做《流浪地球2》時,面部的增齡、減齡雖然也是通過人工智慧完成的,但當時應用並不便利,而現在技術突飛猛進,你甚至很難分辨出一個生成視頻中的演員壓根不存在,完全顛覆式的技術已經出現了。」

除了觀眾急著等待《流浪地球3》,主持人也加入了「催更」的行列。郭帆介紹,隨著AI技術發展,《流浪地球3》預計現場拍攝團隊可能會從2000多人減少到只剩幾百人,同時在線上實現萬人級別的工業化細分共同協作。

郭帆表示團隊希望拿出更多時間去認知這些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新技術,其團隊將開啟一輪包括人工智慧公司、影視視效公司、高校研究基地等全球範圍的技術考察,然後才會開始著手後續創作,「對於人工智慧,到底是把它當工具看,還是把它當更深入的物種看?在趨勢完全不清晰的時候就著手創作,可能會有很大的風險。」

在次日的AI論壇上,郭帆也表示,這也許是中國電影行業彎道超車好萊塢的機會。「前段時間在《巨齒鯊2》宣傳的時候,跟出品方華納兄弟的老闆也在聊,大家對人工智慧也覺得確實有挑戰,但同時也有一個機遇。可以看到,好萊塢也不清楚應該怎麼面對,所以我們與好萊塢反倒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所以是有可能彎道超車的。尤其是我們還有像商湯科技、崑崙萬維等一些非常好的AI公司,如果我們能夠結合起來,或許就能夠實現彎道超車。」

「我最近也在拚命用ChatGPT,但我不是為了利用它,我是為了和它搞好關係,我特別害怕它替代我,害怕它未來奴役我。」《獨行月球》導演張吃魚說,他和對待ChatGPT過於嚴格的郭帆,被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王紅衛總結為「面對外星人的兩種人」。

科影融合進行時,上海科技影都發布

如果說藝術賦予技術以靈魂,技術則為藝術拓寬了方向,上文談到了藝術的重要性,而科技論壇和科影融合論壇則致力於探討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常務副主任林育智看來,科學是科幻電影的基礎,科學和電影相輔相成,科學的真實性影響著電影美學。不管科幻電影製作方的想像力再怎麼豐富,對科學本身的認知也遠不如科學家,所以他們需要科學家的強力支撐。他認為,「藝術本身是天馬行空的,而科學是腳踏實地的,顧問團隊就是要將導演『天馬行空』的想法落地並且提供合理的解釋。缺乏了嚴謹態度的科幻電影,是談不上什麼科幻美學的。」

《獨行月球》製片人張莉表示:「《獨行月球》里為了劇情設置的需要,地月之間是單向通訊的,月球是接收不到地球的信號,但是地球可以看到月球的直播,這時科學顧問會給我們想各種各樣的解釋,月球上有什麼故障了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整個科學顧問溝通的過程中,他們還是在設法彌合科學和藝術之間的差別。」

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副總經理馬平表示,「技術本土化」將會是科幻作為舶來品的未來趨勢。他舉例兩部《流浪地球》的成長變化,「這個方向一定是未來進一步從文化出發,然後用自己的工具建立自己的科幻體系和中國式的科幻美學。」

技術有多重要?「你沒有新技術的時候,電影一樣有觀眾,一樣達到一樣的技術高度,一樣可以有很多票房,但是新技術一定是拓展了電影的表達,一定是拓展了導演的創作空間,同時它也會激發導演的創作思維。」

而上海科技影都無疑將為影視技術發展,科幻產業鏈條上下游融合,產業生態優化,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上海打造科技影都有著獨特優勢:作為國際金融之都,擁有大量金融資本資源和服務,綜合科技配套能力強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大,優越地理位置輻射長三角及海外地區。

松江區出台升級一系列配套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引導產業向上海科技影都集聚發展。經歷影視寒冬後,行業加速復甦,為打造影都帶來利好,而浙江省多個城市,青島,無錫,海口等多地「影視+」發展戰略,也為上海帶來了啟示。更多重點項目的落地,或將帶來更大的文旅想像,激活文化與商業的良性循環。

在科技影都發布會上,官方宣布《松江區關於促進上海科技影都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規定》在2020年松江區影視產業扶持政策2.0版本基礎上再次升級,由原本的16條扶持措施拓展至18條,新增「支持影視企業上市」「支持影視新興業態」「鼓勵影視人才引進和培養」等影視產業重點環節的具體扶持措施,並提高了部分政策扶持力度。

此次科幻周活動是本屆上影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活動布局,匯聚了國內外大量內容資源、技術資源,為影人提供交流平台,體現出上影節積極擁抱國際視野,推動產業復甦前行,藝術和科學技術並重的擔當和價值。

一方面,科學支撐科幻發展,另一方面,科幻作品也反哺著科學想像,正如《雪崩》對元宇宙的預言和啟示。董潤年強調「科幻是面向未來的現實主義」,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吳季認為科幻反映人類命運共同體:「我更希望把政治家送上太空,他們將會改變觀念。在那個距離看地球,無比重要的國家邊界不復存在,各種爭吵和爭論也都平息了,地球只是一顆小小的行星,持續不斷地自轉、公轉,平靜地忽略所有的分歧。」

在眾人皆埋頭趕路的時候,觀看科幻便是「仰望星空」的那一刻,正如劉慈欣在《三體》中所寫的「給歲月以文明,給時光以生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ed08903332c6cb0a090c8e655b0c8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