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雙減」兩周年,下一步路向何方?

2023-09-11     中國網

原標題:獨家|「雙減」兩周年,下一步路向何方?

中國網9月11日訊(記者 劉佳)「『雙減』政策落地有一個過程,要久久為功,要引導家長、學校、社會等各方面提高認識,推動落實好『雙減』工作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今年「六一」兒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訪北京市育英學校看望學校師生,再次提及「雙減」,這是他始終關心的要事,也是牽動天下父母心的頭等大事。

2021年7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自此,一場由「雙減」帶來的教育系統內的自我革新正式開始。「雙減」開展兩年以來,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行動,分別通過收費監管、人員審核、材料把關等「組合拳」規範校外培訓機構辦學,使其成為校內辦學的有益補充。「雙減」後,學科類培訓收費平均下降4成以上;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比例提高到90%以上;校外培訓機構超10萬家列入「白名單」;學生、家長、教師、校長對「雙減」滿意度均超八成……搶眼數據的背後,是相關部門、學校、家長、社會的通力配合與持續堅守。

邁入第三年,「雙減」的前路在何方?還有哪些「硬骨頭」要啃?「雙減」之外,招生評價方式該如何改革?家長的核心焦慮如何得以緩解……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網記者獨家對話了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以下簡稱監管司)負責人。

兩年取得階段性進展 「雙減」滿意度超八成

中國網:「雙減」工作開展兩年來,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效?

監管司負責人:「雙減」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規範校外培訓機構」寫入了黨的百年歷史決議。兩年來,在「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20個成員單位、各地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雙減」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一是家長的獲得感逐步提升。學科類培訓收費平均下降4成以上,非學科類價格總體平穩;課後服務全覆蓋基本解決了「三點半」問題,逐步緩解了家長的後顧之憂。二是學科類培訓機構大大壓減並得到規範。大規模的學科類培訓無序發展趨勢已經基本得以遏制;學科類機構「營轉非」「備改審」完成率達100%;全國監管平台建立並普及使用……校外培訓正在回歸到「良心的行業」,不斷成為學校教育有益補充。三是學校主陣地得到進一步發揮。校內作業負擔總量上得以控制,結構上也進行了優化,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占比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學校課後服務普遍開展,九成以上的學生自願參加了課後服務。2023年6月底,國家統計局覆蓋全國所有省份,選取義務教育階段的23.6萬名學生、27.2萬名家長、4577名校長和7.9萬名教師,開展了「雙減」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學生、家長、教師、校長對「雙減」滿意度均超八成。同時,國務院「網際網路+督查」等群眾舉報線索每月數量已比最高峰下降90%以上。

嚴把校外培訓質量關 校外培訓回歸「良心行業」

中國網:如何確保解決老百姓最為關心的校外培訓質量問題?

監管司負責人:在校外培訓過程中確保學生身心健康,不斷提高校外培訓質量,是群眾的普遍期盼。教育部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嚴把校外培訓質量關。一是落實立德樹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區分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機構,針對各自不同特點,實行分類管理,使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多樣化發展能夠在校外培訓中得到一定滿足;二是確保培訓材料合格;三是確保從業人員合規;四是確保學生安全。

中國網:如何解決校外培訓「退費難」問題?

監管司負責人:校外培訓「退費難」始終是困擾廣大家長的一大難題。自「雙減」伊始,我們就把解決「退費難」問題、守好學生家長的「錢袋子」作為工作的重點。一是管好「收」的環節。要求培訓機構不得收取超過3個月或60個課時的費用,且非學科類培訓一次收費不超過5000元,通過支付限額減少退費糾紛和「卷錢跑路」風險。二是管好「用」的環節。要求所有校外培訓機構採取銀行託管或風險保證金等方式,將預收費全面納入監管,不得擅自挪作他用。採取銀行託管方式的,家長繳納的培訓費全部進入銀行「監管帳戶」,實行「一課一消」;採取風險保證金方式的,由培訓機構向銀行繳納一定金額的保證金,保障群眾維權時有抓手。三是管好「退」的環節。動態跟蹤監測,對國務院「網際網路+督查」平台、教育部官網、「中國教育督導」微信公眾號等舉報平台收到的「退費難」問題線索逐一核查處置。

「雙減」進入第三個年頭 更需要多方「同下一盤棋」

中國網:目前還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監管司負責人:「雙減」工作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雖然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但距離黨中央要求、人民群眾期待還有一定差距。一是校外治理成果需要進一步鞏固。學科類培訓轉入地下隱形變異愈發突出,線上違規變種培訓技術手段花樣翻新,非學科類培訓監管還不到位,不穩定因素依然較多。二是校內提質增效需要進一步升級。作業設計水平需進一步提高,有的學校還存在違規布置作業情況;課後服務水平還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需進一步提高;教師負擔需進一步減輕,教師工作時間長、壓力大,積極性得不到有效激發。三是家長焦慮根源需要進一步消除。隨著教育改革發展,家長期盼孩子接受更加優質的教育,互相攀比、暗自較勁的心理依然存在,「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依然存在。四是全社會協同育人格局需要進一步完善。不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加劇了教育的內卷和功利化傾向,社會競爭壓力層層傳導,加重了家長和社會對教育的焦慮。

中國網:為如期完成「雙減」三年目標,下一步將採取哪些舉措?

監管司負責人: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雙減」工作要久久為功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持清醒頭腦,保持戰略定力,堅決防止歇歇腳、鬆鬆勁、喘口氣的想法,以時時放心不下的態度,更加密切會同各部門、督促指導各地,細而又細抓好各項任務落實,錨定黨中央確定的三年目標,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一是要堅持從政治上抓「雙減」。「雙減」是踐行「兩個維護」的重大政治任務,不是「一陣風」「走過場」,也不可能一勞永逸、一蹴而就,要用長遠眼光來看,久久為功持續推進。二是要堅持從民生上抓「雙減」。堅持人民至上,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決不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同步改進學校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幸福感。三是要堅持從規律上抓「雙減」。持續不斷完善制度、增強配套,推進校外治理與校內提質雙向聯動,增進改革的系統性、協同性,將「五育並舉」落實到工作全過程各環節。

緩解家長深層焦慮 「治本」切口要抓牢

中國網:應如何從深層次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

監管司負責人:我們一再強調,從教育規律上講,「雙減」改革是治標之策,是從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入手,由「小切口」做出的「大文章」。要真正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還應在治本上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生基本的學習,學校里的老師應該承擔起來。不能在學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訓了,這樣就本末倒置了。」一是要推動學校滿足學生學習的主要需求。作業要更加科學合理,既能起到複習鞏固的作用,又不加重孩子負擔;課後服務要能夠在時長、內容、場地、師資等方面滿足學生和家長的多樣化需求;著力提高課堂質量,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二是要深化考試評價改革。從中考來講,要推行優質普通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學校,促進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積極發展綜合高中,合理控制普職比例;在高考和高等教育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推進高校轉型發展、多元化辦學,貫徹因材施教理念,為每一類人才脫穎而出、每一位青年人生出彩提供機會;在職業教育方面,要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自身質量,拓寬中等職業教育學生成長成才的通道,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三是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環境。對於家長要深入了解為什麼焦慮、為什麼去培訓、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希望我們做什麼工作,爭取家長的理解;對於校外培訓機構要凝聚廣泛合力,引導機構嚴格執行「雙減」政策要求,堅守教育本質和育人初心,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對於社會要加大聲勢力度宣傳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推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教育環境和教育生態。

中國網:目前,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台已正式上線,將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哪些服務和便利?

監管司負責人:經過一年多的試運營,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台已於近期正式上線。這一平台包括「一網三端」,分別支持服務學生家長、培訓機構和各級主管部門。監管和服務平台既可方便家長甄別是否為合規培訓機構,又有效避免「退費難」問題。

目前,平台已納入首批10多萬家白名單的校外培訓機構(含線上、線下和學科、非學科),已與銀行支付系統對接,培訓費可經家長上課後確認並分次劃撥培訓機構。廣大學生家長可在手機應用市場搜索安裝「校外培訓家長端」,或在支付寶搜索「校外培訓家長端」小程序。下一步,教育部將針對平台使用和推廣情況,加大工作力度,推進全流程監管,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平台功能,為家長和學生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服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e3c8759f294358a0aedb6ec4573bc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