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歲的他,靠著一張嘴,成為了8090後的「知心大爺」,
不說教,不賣弄,開口便直指問題,
「就算我在地球上摸爬滾打65年了,今年的無情無義,勝過任何時候。
無情無義能做出什麼?只能出ChatGPT。」
短短2分鐘的視頻,情緒穩定,邏輯清晰,引經據典,有理有據,
他叫周月亮,人送稱號「心學老頑童」。
因為看不慣「頂著名號卻瞎說八道」的現狀,索性自己登場。
從王陽明,到中國古代史,年輕人「懶得聽」的那些東西,他用詼諧的講解方式,娓娓道來。
談魯迅:「魯迅就是那個說皇帝沒穿衣服的那個人。」
談武則天:「她是真正的女曹操,但她比曹操命好。」
談三國,:「三國寫的最好的,就是憋屈。皇帝威風並不難,憋屈才令人感動。」
生動易懂的講解,和優秀的辯證邏輯,讓周教授成了「網絡紅人」,
視頻動輒「10W+」,看得年輕人慾罷不能,
人們聚集在評論區,談論哲學,在典籍與現代間拉起一座橋樑,
這個時代,越來越需要這樣的內容。
名人那些事兒
#為什麼魯迅永不過時?
不知何時,在年輕人中掀起一股「重讀魯迅」的熱潮,
而在周教授口中,魯迅是「找死的人」。
周教授形容魯迅為「魯迅最絕望,也最反抗絕望」,
這個看透民族本質的文體家,打通了希望、絕望、虛妄三者,
最擅長深耕靈魂,掘透荒涼,
人們看《阿Q正傳》、看《孔乙己》,看一個個沉默的國民的魂靈在字間誕生。
孔乙己是悲劇,魯迅亦是悲劇。
「為什麼魯迅永不過時,就是有一個《阿Q正傳》。」
魯迅的文字,不是束之高閣的學術研究,亦不是假意迎合的痞話,是楔到大眾中去的文體。
也正因此,在滿是人才出的年代,他的文體最能夠戰勝時間。
#為什麼武則天是唯一的女皇帝
周教授將這個問題解讀為「感受和知覺的分離」,
駱兵王評她「禍水、狐媚」,她聽了不追究責任,反而責怪丞相不重用此等有文采的人。
可見,她雖然生氣,依然能覺知到駱兵王是個人才。
「感受和覺知的分離,是人開竅的關鍵」,
武則天稱帝後,從中原遷都至洛陽,客觀上是擺脫了搬運糧食巨大的財政負擔,
她允許長途販運,允許人口自由流動,正是在實踐「道法自然」一說,即讓老百姓自己過好自己的日子。
武則天成為一代政治家的另一個關鍵,是她能「容」,
周教授以一件小事舉例,武則天的面首向她告狀,每日早晨經過老丞相門前,總要挨老丞相的一頓氣受,
但武則天沒有責怪丞相欺負她的人,反而跟面首說你繞路走不就得了。
可見,為什麼呂雉當不了皇帝?慈禧當不了皇帝?他們都無武則天的度量。
周教授對武則天死後立無字碑的行為,描述得極為深刻,
這一舉動里有決絕,有悲涼,也有傲氣。
#杜月笙教你玩轉潛規則
潛規則是什麼?潛規則就是沒有明文規定。
周教授用杜月笙的故事,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
黃金榮通過親戚關係,收留了杜月笙,此事關乎接班人,安排他伺候自己的老婆桂姐,就相當於考察,
「考察」先看他愛不愛財,把錢撒地上看他拿不拿,
另一方面,看他辦事能力,黃金榮派他去處置幫派里的一把手。
此人收錢未上繳,按規矩要剁掉一根手指,
年紀尚小的杜月笙,思前想後,覺得直接拿斧子的做法不妥,於是買了酒和小菜,和一把手交起了心。
他跟對方說,
「我是奉命殺你來的,但是呢,咱們兄弟一場,我剁你一根手指,回去幫你美言幾句,這件事就算過去了。」
這麼一來,黃金榮賞識他,兄弟感激他,杜月笙把明面上的一套規矩,玩成了潛規則。
延伸開將,歷史上的太監文化,是潛規則的最高級呈現,
趙高訓練「指鹿為馬」和「莫須有」都是中國政治文化的密碼,
太監遊走在於閣臣和皇帝之間,他們的翻譯功能,才是定蒼生,定生死,定成敗。
#紂王的PUA術
今年暑期大火的《封神》,不少人為質子團的「美色」和「殷式英語」津津樂道,
周教授也分享了他對歷史上紂王的解讀,
殷壽一句「你是我最勇敢的兒子」,是古代早期的PUA之術,簡稱「忽悠」。
接下來的戰爭動員中,敵軍放火,馬沖不過去,殷壽扯下袍子,蒙住馬的眼睛,說了一句:
「馬看見什麼,是人決定的。」
這一句話,貫穿始終,呼應了結尾姬昌對姬發所說的:
「你看見的,你聽見的,都是殷壽想讓你知道的。」
這些都可以概括為「意識形態的工作原理」,
歷史上不乏利用意識形態取得勝利的故事,好比「歷史都是勝利者的歷史」,
到了現代,這其中的奧秘,更是被廣泛應用到商業營銷中。
聽君一席話,少走點彎路
#人要敢於絕望
在談論「絕境」這一概念時,周教授在課堂上的講述令大家印象深刻,
「人在什麼時候是共通的?在絕境的時候。」
讀過無數古今中外名人回憶錄,他們風光無限、所向披靡的時候,各有各的個性,各有各的幸福,
但他們最大公約出來的時候,就是面臨絕境的時候。
曹雪芹之所以是曹雪芹,正因為他是絕望的曹雪芹,他是在絕望中反主流意識形態。
現代人為什麼越來越懷念陳寅恪?因為他敢於絕望。
80年代,中國出了一些精神作品,正是基於70年代絕望的歷史背景下。
現代人大概無法理解書中「蜘蛛網」「灶台」背後深刻的含義,因為人們沒有經歷過這種絕望。
人是精神性的動物,人要有創造性,第一步就是敢於絕望。
《存在的勇氣》一書中所描述的「你抱著一絲絲幻想,就會被誘惑。」
而關於絕望,繞不開「良知」一詞,良知是底線,良知是美學,
美的歷程,就是相信未來的歷程,在絕境中相信未來,才是真的「相信」,
這個世上,誰是存有良知最多的人?嬰兒。
正如老子提倡「如嬰兒」,當你柔若嬰兒的時候,就具有了這種能量。
#極端的行為來源於虛榮
在周教授的視頻里,不少關於尼采語錄的解讀:
「極端的行為來源於虛榮,平庸的行為來源於習慣,狹隘的行為來源於恐懼,這樣來尋找原因,一般不會出錯。」
當一個人做出極端行為,追究根源,其實是他的虛榮心在作怪,
因此尼采告訴我們,從根里找,就能少犯錯誤。
恩格斯說「惡是推動歷史的動力」,虛榮也是推動歷史的動力。
為什麼說格局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周教授以劉邦項羽做比喻,
劉邦的才能相比項羽,差得多,但他有得天下之量,所以能稱帝。
再說到狹隘,王朔的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誰」,此話周教授覺得極為有趣。
為什麼「不倫不類」的人最不狹隘?因為此人在🧍各個層次里跳來跳去,也就擺脫了自身的狹隘。
把自己定義為哪一倫,哪一類,是把自己過狹隘了,
正如我們常說的,真正的無知不是智商低,是拒絕知識,而拒絕的根源正出自於恐懼。
叔本華所說的「人都是自己思想的囚徒」,
解放思想,就是把自己從這種狹隘裡面解放出來。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一點
依然是尼采說: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一點,因為總歸是要失去的。」
此話的達觀,無論是那個年紀閱讀,都會覺得赫然。
尼采26歲那年,便當上了歐洲著名的語言學教授,
但他毅然放棄這些名利上的東西,逐日而居,哪裡太陽最好,就去哪裡小住,一生都在旅館中度過,
他敢於拿著自己大膽地賭,隨身攜帶一本名叫《快樂科學》的小冊。
魯迅欣賞尼采打破世俗價值觀的勇氣,卻做不到如尼采一般豁達,他自認為骨子裡有著世故的因子。
他給自己的座右銘,除了大夥熟知的「路本來是沒有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還有一句「生命是屬於我的」,並終其一生,如此踐行。
在中國,類似的觀點是「達」,
蘇東坡是「達」的代表人物,醫生說身體不好,少吃紅燒肉,而他說,活不了幾年了。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吧,
這是一種意志,自己決定自己命運的意志。
#自由是你不想做可以不做
康德說「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這裡的自由,屬於「消極自由」,卻比積極自由的價值更高,
周教授將其劃分為「人性」。
馬克思對自由的解釋是「對必然的戰勝」,比如情感對本能的戰勝,
例如賈寶玉和賈璉,賈璉還在冷酷的肉慾階段,賈寶玉已經到了憐香惜玉的情感階段,
所以說,寶玉的自由度更高。
但不做什麼的自由,對人的要求更高,
薩特把它簡化成一句話,「自由是種責任」,
守住良知,也就是守住「不做什麼」自由的底線,
致良知,是讓更多人走向光明的奉獻。
#世界是不確定的嗎?
魯迅名言「什麼是流氓?流氓就是沒有標準。」
所有的大哲學家,最後都是在定標準,如康德,如尼采,
西方哲學,是要不屈不撓地建立確定性。
包括柏拉圖、馬克思,他們都屬於決定論體系,人們只要沿著這個目的去奮鬥,就符合了歷史規律,
而再看東方的智慧形態,就像水,隨時在流逝,
魯迅是虛無,虛無到最後只有一種真理,即「沒有真理的真理」的時候,其實說的是藝術。
所以當「決定論」破產後,便是藝術在領導著真理前進。
正如畢卡索曾說:
「所有的真理都是晦暗不明的,只有藝術是旗幟鮮明的。」
世人誤解「陽明」如此深
要說周教授此生最大的文學貢獻,便是對陽明心學的研究,
1998寫作出版的《王陽明大傳》,二十多年來不斷再版,影響了大批陽明心學研究學者和作家,被譽為「陽明心學研究第一人」。
對於外界將王陽明包裝成「聖人」做法,周教授一句「扯淡」回評,
在他看來,王陽明是個十足的「問題少年」。
天生開口晚,直到5歲多才開口說話,
但這形成了他的一個特點,遇到事不急著開口,先往心裡走一走。
周教授形容此為「他把自己變成一個丹爐」,
簡單來說,陽明心學的本質便是往回找。
有人曾經問王陽明,「什麼是心學?」,
他就以自己練字舉例,起初他模仿王羲之的字,但怎麼都練不出來,
後來,他不下筆,先在心裡想這個字形,從心裡過一遍,下筆就有感覺了。
這和練功一樣,很多招式只取形,卻不練,就不是你的。
為什麼說「教科書是打不了仗的?」
因為中國的學問,是入心入肺的,他是從感性上改變一個人的。
見到王陽明,你跟他談談天氣,談談股票,對世界的感覺都會變得不一樣,
要成為王陽明,就要從他的精神來學習。
王陽明此人,腦子轉速極快,但他從不立刻張嘴,
哪怕對方罵他,他也是先笑一下,再款款表達自己的意見。
周教授在提到王陽明是,數次表達「道德是智力問題「的觀點,
一個人沒有道德,是智商不夠,沒道德的結果就是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但若他的理解力對了,感情對了,情商就高了。
再多的文化大道理,落實到具體人頭上,就是擁有高質量的心態、意態、神態。
當代人越來越熱衷陽明心學,為什麼?
周教授的看法是「因為越來越多人對現代失望,對傳統隔膜,進而活得無所歸依」。
王陽明所謂的悟道,是人生道路的重新選擇,就是「覺民行道」,喚醒民眾,擺脫愚昧。
這也是心學帶給大眾的體會:尋找人生意義,找日子值得一過的支撐點。
象君寫到這深感,再多的文字,也述不清周教授豐富思維的一角,
一個人讀史,可以明智,
一個人知古,可以鑒今,
越來越多讀史知古之人,從課堂走上熒幕,
讓封存於典籍之中艱難晦澀的知識,成為每個普通人都可以收益的淺顯文字。
還是那句話,
這個時代,越來越需要這樣的內容。
圖源@周月亮教授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