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不平凡!2024年或更熱,極端天氣:超40度、50度高溫更多?

2023-12-26   環球科學貓

原標題:2023年不平凡!2024年或更熱,極端天氣:超40度、50度高溫更多?

「冷暖大波動」「極端性氣候全球」發展、地球的氣候已經走向了極端化,沒有改變的空間了嗎?的確,看到一個接一個的極端性氣候,不少人對2024年的氣候擔憂也出現了。

不過,縱觀2023年的氣候現象,大家可能對2024年的氣候變化已經不「抱希望」了,極端性的氣候可能會更加強烈,真的嗎?

下面就詳細來看看,只能說氣候變化之下,大家的「心理準備」需要更強大一點才行。

還有人說2023年不熱嗎?可以說全年不平凡

的確,一討論到熱,依然保持有人說2023年不熱,其實這完全是「錯覺」,2023年全球的極端性高溫發展非常兇猛,並不是說某個區域發展溫和,就全部都不熱了,而更明顯地就是「強烈」的波動性發展。

在2023年之中,世界多國出現了極端性的高溫,比如中東,中非等區域,那高溫真的是難以讓人生存,比如:伊拉克巴格達、納傑夫、迪瓦尼耶、濟加爾和穆薩納5省,在2023年8月中旬的最高氣溫達51℃,伊拉克北部省份氣溫峰值也突破44℃,這些都是罕見的高溫數據,因為此前並沒有達到這種模式。

而在高溫之下,引發的「連鎖效應」也就更強了,比如高溫會引發降雨減少,極端性的乾旱出現等,這問題可能就更大了。

當然,我國其實氣候變化也非常嚴峻,2023年我國也是經歷了史上最熱的秋天和第二熱的夏天,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2023年秋季,我國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1.1℃,為1961年以來最暖秋季,夏季,我國共發生13次高溫過程,平均氣溫和高溫日數都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名。比如:江西贛州高溫日數達61天,位列第一,重慶、福州以50天和47天,位列二三。北方城市還出現了罕見的高溫,石家莊高溫達到了42.1℃,這算是創造了我國「北方火城」了。

所以,還有人說不熱嗎?我相信沒有人說2023年不熱了,熱是真的存在,表現不平凡。而且,2023年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已經沒有多大的疑慮了。

在聯合國的《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數據之中指出,到2023年10月,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高出約1.4攝氏度,超越了2016年創下的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平均氣溫高出約1.2攝氏度的紀錄。看到沒?人類要維持1.5度的首個「氣候臨界點」都難了。

這樣下去,2024年突破1.5度氣候臨界點可以說是「穩妥妥」的,基本沒有多大的疑慮,因為2024年還有可能會更熱,人類將可能經歷「特板燒」的局面,這不是開玩笑的,什麼超40度,50度以上的高溫,可能會變得更加地頻繁,或者直接說成為常態化。

2024年會更熱?超40度,50度高溫更多?

的確,2024年還真的有必要注意一下。

我國氣候中心也是再次發布了說明, 那就是——2024年有可能是更熱的一年,也可能是極端天氣更加頻繁、強大的一年,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建立在2個方面:

第二、厄爾尼諾的發展,2024年也將是厄爾尼諾發展的第二個年份,而我國氣候中心已經說明了,要持續到2024年春季,那可以肯定它從2023年跨過2024年是「肯定性」的,而對於厄爾尼諾的發展來說,一般在第二年的表現更加突出。

所以,厄爾尼諾,全球變暖等雙重機制的影響之下,氣候變化就可能會更加瘋狂了。

我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也公開指出了,因為厄爾尼諾已經大大推高了變暖的幅度,2024年是厄爾尼諾次年,極端天氣將會表現得更加明顯——極端天氣可能會更加頻繁、更加強大的一年。

所以,超40度、50度高溫可能在2024年表現更多,更加強烈,這不是穩妥妥不友好一年了嗎?

可能又會引發全球的重大災難出現。看到沒?極端性的氣候不斷瘋狂增加,這對人類來說絕對不是好事情,因為只要極端性氣候增加,就會帶來更強的轉變,人類的各個與「氣候相關的東西」,都會受到影響。

根據《柳葉刀》雜誌2023年氣候相關的數據顯示,相比於1986年至2005年的平均水平,與熱浪相關的65歲以上人口死亡數量已上升85%。

熱浪使乾旱氣候變得更為普遍,進而危及水資源、衛生和糧食生產,影響人類身心健康。

這也是直接性說明了——氣候對人類的「致命性」影響,這也是在增長。

當1.5度氣候臨界點被突破,地球會更加瘋狂

沒錯,人類建立《巴黎協定》之下,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全球變暖的趨勢減下來,但實際性的地球變化是「反走」的,而是更加的強烈。

雖然全球氣候變化之下,還未定義出人類已經突破1.5度氣候臨界點,但實際性的數據已經顯示,就算是沒有突破,也是距離非常近了。

所以,當1.5度氣候臨界點都穩不住了,那極端性氣候會更多。而且,地球的氣候臨界點已經處於崩塌或已經崩塌的局面。

一旦這些氣候臨界點全面突破,那更加地糟糕,只能說這個氣候臨界點有些說已經突破一部分,也有說還沒有突破的,也有說在突破中等等。雖然描述存在差異化,但都是說明了氣候的不穩定性出現。

比如:在2022年《科學》雜誌指出,全球範圍內有16個氣候臨界點,但在這16個氣候臨界點中,9個為影響全球的全球性臨界點,7個為可能產生嚴重區域影響的區域性臨界點。而這些氣候臨界點表現極其不穩定,在2023年,2024年過後,有可能多個被突破。一旦突破,要想逆轉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所以,突破之後的變化影響必然也會加大,極端性氣候會更多,這都是相互的。

這也可以看得出來,人類穩定1.5度氣候臨界點數值內的重要性,不要被突破了,不然地球會更加瘋狂,還在等什麼?人類真的應該齊心協力改變氣候了,不能再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