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林斯頓讀建築碩士是怎樣的體驗?

2023-09-15     UniDesignLab

原標題:在普林斯頓讀建築碩士是怎樣的體驗?

轉自:Studio Alpha

《蹊逕》專輯設立的初衷,源於對設計師這一職業的思考。建築院的孩子們固然以標新立異為職業,但在長期奉行集體主義與中庸之道的社會裡,對於幸福與成功的定義仍然單一乏味。我們的環境矢志於將所有人捶打成一個模樣,而平庸的人們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也甘願忍受著這種捶打。到了最後,我們失去了情趣和快樂,也失去了憤怒和憂傷,成為了成功學標準的登山者。然而在我們短短的生命中,總有一些人註定無法被囚禁,面對人生的這般邏輯即便沒有給他們帶來光鮮的羽毛,也足以活得有滋有味。

在當下這個充斥焦慮的年代,設計從業者如何平衡心態與現實?SA也曾做過調查來呈現設計師目前遇到的問題:大數據視角告訴你,建築師的理想與麵包在哪裡?《蹊逕》專輯也將採訪多位海外留學設計師分享他們在就業的十字路口是如何抉擇的。

蹊逕》第44期專訪 Beidi

她是

/

Beidi

於2022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學院M.ARCH 2 項目。在此之前,於2019年從萊斯大學建築系本科畢業,有大約兩年在美國建築事務所的工作經歷和在校擔任助教的教學經歷。上學期間,平時除了在studio畫圖之外,我選修了許多電影和藝術表達相關課程,並且喜歡在閒暇時間看各種風格的電影,也經常手繪一些工筆畫。相對手工模型,我更習慣於用圖畫(線圖和渲染圖)表達我的設計理念。

因為已經在美國呆了10年,所受的建築教育都是英文系統,所以希望自己也可以在文書方面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普林斯頓1/7的建築師

普林斯頓建築學院的中國學生比例並不低,我們項目七個人中有兩個中國人,下一屆大概八九個人,也有三個中國人,但這五人中,有四人是美本背景。

在美國念建築學本科會接觸到很成熟的教學系統

我高中就讀於一所外國語學校,身邊大多數同學的選擇都是出國。在那個環境之下,高一考托福,高二考SAT,高三申請,是很自然而然的一條道路。

萊斯大學建築學的大一主要是以學習概念(concept)為核心,通過做大量的手工模型來鍛鍊學生的建築空間感,進一步地設計小體量的房子,理論方面會學建築史。大二會讓學生開始用一些3D軟體建模,去做博物館和交通建築(transit center)的設計,同時開始上結構課。

我當時非常累。手工是我本身就特別不擅長的事情,初學軟體,技術也不夠嫻熟,一點點東西就要做很久。出國以前我都沒有在12點之後睡過覺,大一的時候幾乎每天3、4點才能睡覺,還經常連熬兩個通宵。

但在大一大二打基礎完基礎後,運用到大三對複雜建築及建築結構設計中,會發現學習突然變得很輕鬆,大四的城市設計更是整個本科課業中讓人感覺最簡單的部分。在這個階段,學校會開放低年級理論大課的助教名額給我們去申請,幫忙分擔主課教授和學生一對一溝通的工作。

比如說一門課程每周設置三節課,其中一節課會是研討課,要求學生在課上分享和討論自己閱讀文獻時的思考,但大課的學生比較多,主課教授不可能有精力顧及每位學生,所以會把學生分成7-8人的小組,每個組由一位助教負責。

這門課往往是一門新的課程,我們也要從頭學起,而且在每周的研討課中,相比作為學生只需要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助教則需要去向每一位學生提問,並根據各式各樣的回答去與他們深入探討。所以不論是在聽主課教授講課時,還是課後的文獻閱讀過程中,都會迫使作為助教的我們在學習和研究能力上得到極大提升。

此外,擔任助教也會有相應的報酬。所以我覺得這種機制的設立,其實也是學校在獎學金之外,給願意在學習上下功夫的學生提供的助學金項目。

Project Beidi

被普林斯頓「撈」出來的申請者們

普林斯頓的建築學院應該是美國東部幾所名校中最小的,我那一屆的MArch 2項目總共只有七個人,MArch 1會多一些,一屆有二三十個學生。

它每年的錄取率很低,而我的同學們卻沒有想像中那麼「厲害」——他們似乎並不是傳統評價體系下,成績或能力最最拔尖的那一撥。

在我普林斯頓第一學期的Studio中,那位教授非常嚴格,會讓我們每節課彙報這兩天做的調研,不只是走形式,他真的會很認真地去聽,也會從細節處強調研究的嚴謹度,要求每個數據都一定要有研究支撐,每項研究都一定要標明出處,如果沒有做好這一步,他不會點頭讓學生進入設計階段。前期研究的過程就會花費至少半個學期,再算上設計,那麼最終出圖的時間所剩無幾。當然,教授們在評分時也都不那麼看重圖面的效果。所以也能想像,普林斯頓的學生在圖面表達方面,整體來講是遜色於哈佛、耶魯、MIT的。

這樣的課程設計,其根本來自於普林斯頓更偏重研究的教學氛圍。

而我在摸清這一教學特色的同時,也認清了每個同學獨一無二的優秀。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會在建築以外的,比如說電影、古典文學或是一些很稀奇古怪的領域,有相當的研究,甚至比他們對建築的了解更透徹。

那麼或許有一點可以用來描述普林斯頓想要的碩士學生:有做研究,或是交叉研究的能力。

在普林斯頓,允許每個人成長為他自己

相比於大部分建築院校一視同仁的教學計劃,普林斯頓也更傾向於順應學生不同的天性與才能去培養每個人,其課程安排稱得上是鬆散——在MArch 2這個項目的兩年中,除了Studio之外沒有必修課,可以在系裡系外隨便選課。這些選修課也都以研討課為主,除了學期末和學期中的小論文外沒有作業,學業壓力不會特別大,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憑愛好。

我喜歡電影,所以選了很多電影和藝術表達方面的課。其中會有以研究王家衛的作品為主,去關注他非常有意思的拍攝和表現手法的課程,很自然地會談論到空間與電影,建築與電影的關係,也有談論純人文電影的、與空間絲毫不掛鉤的課程,它們都有間接地在培養我自己從非建築的角度去看待建築的能力,思考建築在空間之外的意義。

而允許業餘愛好被當作「正事」,絕不是普林斯頓給到每個人自我成長的唯一好處。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這也是我學建築的初衷。在看電影時,特別是像《大都會》這種常常被建築學界提起的電影,如果看到一些覺得挺有意思的場景,我都會用工筆畫的形式照著畫下來,有的時候也會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審美稍微加工一下。當我有更多的時間看電影,也就有了更多的契機去畫畫。這些積累一定是我在空間設計與表達上的一部分基礎,只是我現在暫時還不能將這種影響清晰地概括出來。

Beidi

或許比起建築學傳統的、所謂的博大精深,這些大家藉由興趣,自發去仔細思考研究過的內容,才是構建個人建築觀、設計觀的重要成分。

我現在是在曼哈頓工作的建築師

我畢業後入職接近一年了,是一家偏大型的建築設計公司。相比於小型的事務所,對於大多數留在美國的建築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比較優質又穩定的選擇。首先大公司的薪資會稍微高一點,其次公司各方面的程序也更規範,包括會更容易實現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也包括在員工身份方面,比如H1B簽證,會比在小型事務所有更成體系的支持。

但我們公司今年有十個人抽H1B,只抽中了兩個,不知道明年會不會多一點。可能也是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之前大家所說的「三年必中」可能會成為過去時。我從出國到現在十年,都是靠的學生簽證,據我所知,如果要長久地留下來,除了抽H1B、結婚之外,現在我身邊很多人在辦O-1簽證(O-1 Extraordinary Ability Visa),也就是傑出人才簽證。

這種簽證會要求申請人在部分領域有一定的社會曝光度,包括科學、教育、商業、競技、藝術、電影電視行業。建築師其實是很有申請優勢的,大家在上學期間可以有意識地去積累比如學術發表、辦展、獲獎之類的經歷。但相比H1B,申請O-1簽證會需要準備更多的材料,大多數情況下都要找律師來輔助辦理。

我個人是打算在美國把AIA建築證考下來之後回國的,因為爸媽在國內。

Project Beidi

關於建築行業未來的一些小看法

有一些臨近畢業想要轉行的人,他們可能是在本科填報志願的時候追了建築這個短暫的風口,學習的過程中也沒有生出對建築學的喜歡,考慮就業時又發現整個市場已經天翻地覆。

但不論是怎樣的專業,變成職業之後,其實都不會有多喜歡的,再加上目前不景氣的並不只是建築行業,更不止是國內的建築行業。

美國整體經濟情形也不是很好,很多項目都被迫暫停或終止,導致大多數公司這段時間都在裁員,也包括看起來相當光鮮的科技公司。所以這段時間每個行業都不太好找工作。但我覺得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這只是個短期的,或者說周期性的變化。

所以如果只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盲目地放棄自己多年在建築專業的積累,我會覺得很可惜。

舉一個例子,現在美國在政治正確、性別平等方面都非常敏感,如果你在公司和誰合作不愉快,感覺到了不平等待遇,都可以直接跟HR反應,公司會非常重視,然後及時妥善地幫你解決,但我們不能忘記,這肯定是因為之前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才出現的應對策略。

人類社會,本就是不停出現問題,再解決問題,才得以不斷前進發展的呀。

圖文|Beidi

採訪|Esther Liu, Renie

編輯|Renie

THE END

SA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數百位老師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耶魯大學、AA、TUD、UCL、康奈爾大學等知名學府和建築院校。詳情請參考SA官網:studioalpha.com.cn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SA在官方網站上,根據老師的技能所長整理分類,方便大家檢索定位,匹配最合適自己設計風格的教師組合。

另外,在SA官網的師資頁面中,近百位老師開放了視頻試聽,學員能提前獲悉老師的教學風格。

參考教師推薦與對比每位老師的公開信息,學生可自主匹配適合自己設計項目或目標院校的專業老師;確定教師組合後,學員一對一地與老師規劃項目設計與推進作品集製作;根據項目設計需求與留學申請計劃,學員可隨時增配不同研究方向或不同院校的專業老師。

在康奈爾大學讀建築本科是怎樣的體驗?

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UT Austin綠色核心工作室學習是怎樣的體驗?

在阿爾伯塔藝術大學讀珠寶專業研究生是怎樣的體驗?

在加拿大圭爾夫大學就讀景觀建築專業是怎樣的體驗?

在加拿大安大略藝術設計學院讀環境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安大略藝術設計學院OCAD學習動畫是怎樣的體驗?

在UBC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讀建築研究生是怎樣的體驗?

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讀(建築、景觀)環境設計專業本科是怎樣的體驗?

在南加州建築學院做「Le Musée Imaginaire」Studio是怎樣的體驗?

在東京大學讀城市規劃博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哥倫比亞大學做「Copula Hall 」Studio是怎樣的體驗?

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城市規劃專業博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卡爾加里大學讀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在卡爾加里大學讀景觀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在加拿大艾米莉卡爾大學讀互動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艾米麗卡爾藝術與設計大學讀傳媒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艾米莉卡爾藝術設計學院讀視覺藝術是怎樣的體驗?

在加拿大艾米麗卡爾讀插畫專業是怎樣的體驗?

在加拿大艾米莉卡爾藝術與設計大學讀工業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SFU讀互動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CMU讀城市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卡耐基梅隆大學CMU學城市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愛丁堡大學就讀建築PART2是怎樣的體驗?

在愛丁堡讀室內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愛丁堡大學讀MSC是怎樣的體驗?

在UCL讀城市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UCLA讀建築學碩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LSU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讀景觀是怎樣的體驗?

在多倫多大學讀景觀是怎樣的體驗?

在多倫多大學讀建築系&藝術史是怎樣的體驗?

在多倫多大學讀城市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多倫多大學讀建築系是怎樣的體驗?

在多倫多大學建築系讀大一是怎樣的體驗?

在多倫多大學建築專業上網課是怎樣的體驗?

在維吉尼亞大學UVA讀建築是什麼樣的體驗?

在維吉尼亞大學UVA讀景觀是什麼樣的體驗?

在康奈爾大學Cornell讀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在米蘭理工大學讀建築與城市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米蘭理工大學讀景觀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在米蘭理工大學讀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在米蘭理工大學申請到建築學全額獎學金是怎樣的體驗?

在米蘭理工讀建築學碩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哈佛大學GSD讀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在哈佛GSD讀城市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哈佛GSD學習數字化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哈佛讀M.Arch2是怎樣的體驗?

在密西根建築學院做畢業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密西根大學讀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香港大學HKU讀城市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曼尼托巴大學讀景觀是怎樣的體驗?

在曼尼托巴大學讀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在耶魯大學Yale讀建築碩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美國萊斯大學Rice讀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NUS讀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我是如何申請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城市規劃博士的?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讀景觀是怎樣的體驗?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讀建築是什麼樣的體驗?

在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讀建築研究生是怎樣的體驗?

在加拿大麥吉爾讀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在麥吉爾大學讀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在加拿大UBC和戴爾豪斯的建築系上學分別是怎樣的體驗?

在UBC讀城市設計專業是怎樣的體驗?

在UBC讀設計本科BDes(建築、景觀、城規方向)是怎樣的體驗?

在加拿大瑞爾森大學建築系學習是怎樣的體驗?

在哥大的Steven Holl Studio學習是怎樣的體驗?

在賓大Simon Kim Studio學習是怎樣的體驗?

在賓大UPenn讀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在賓大讀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在劍橋大學土地經濟系讀城市規劃碩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阿德萊德大學讀建築設計碩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UCL建築學院讀「建築設計」碩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UCL的讀建築學Part2 Pre-MArch是怎樣的體驗?

在UCL建築學申請到全額獎學金是怎樣的體驗?

在AA讀建築DRL是怎樣的體驗?

在AA建築聯盟學院讀DRL是怎樣的體驗?

在AA建築聯盟學院學習DRL是怎樣的體驗?

在卡迪夫大學讀城市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魯汶大學讀城市規劃是怎樣的體驗?

轉專業在利物浦大學讀建築學是怎樣的體驗?

在利物浦大學讀建築碩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紐卡斯爾讀建築學預科是怎樣的體驗?

在烏克蘭讀建築學博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謝菲爾德大學建築學讀博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謝菲爾德讀建築設計碩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TUD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讀博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TUD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讀景觀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TUD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讀Urbanism是怎樣的體驗?

在TUD學房地產管理是怎樣的體驗?

在TUD學BUILDING TECHNOLOGY是怎樣的體驗?

在墨爾本大學讀建築碩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墨爾本大學建築學院 'The Robotics Lab' Studio是怎樣的體驗?

在墨爾本大學設計是怎樣的體驗?

在RMIT皇家墨爾本理工讀景觀是怎樣的體驗?

在早稻田和愛丁堡做景觀研究是怎樣的體驗?

在都柏林大學UCD讀建築碩士是怎樣的體驗?

在亞琛工業大學讀建築學碩士是怎樣的體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cd17fbe96b107b534e74c70e14d97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