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鞋帶課」到「雞蛋課」,老師和家長的角色轉換預示著什麼

2019-09-18     鹿媽育兒

前一段時間新生開學,有兩條新聞上了熱搜。

一個是浙江的初一新生,在操場軍訓的時候,發現近三成的孩子不會繫鞋帶,竟然有孩子提著鞋求助老師。

另一個是貴州的一個班主任發現,全班45個學生,每人發一個雞蛋,竟然有39個孩子不吃扔掉。

老師覺得孩子不知道珍惜糧食,於是把語文課改成了雞蛋課,講了雞蛋的營養,又講了,咱們國家有貧困地區孩子都吃不上雞蛋,目的是讓孩子珍惜雞蛋,道理是講了,孩子們也意識到,可發現還是有一些孩子不吃雞蛋,進一步了解更令人吃驚,原來孩子們不吃雞蛋深層問題:竟然是不會剝雞蛋。

真是令人大跌眼鏡,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竟然到了不會剝雞蛋殼,這簡直就是個笑話,可他卻活生生的發生在身邊,讓這個班主任不得不感慨,現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令人吃驚。

但是對比一下我們生活中的現狀,就更覺得吃驚了。

大家都覺得孩子壓力大,一直要減負,可是孩子的書包去越來越重。鹿媽小兒子已經10歲了,每天都是坐著公交車自己上下學,早上送孩子去站牌時,有時候我會主動要求幫他背,不是寵溺,而是覺得真的太沉了,我背著走一會都吃力,怕他壓駝背。

總以為他書包里裝了不應該裝的,有次寫完作業,就讓孩子把書包重新整一遍,卻發現實在沒辦法減。

從「鞋帶課」到「雞蛋課」,該家裡教的學校教,該學校教的家裡教,老師和家長的角色轉換預示著什麼?

再來看看每天晚上輔導作業的場景,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這是當下每個家庭每天面臨的教育場景,因為現在很多媽媽,實際上在家裡扮演老師的角色,教書批改作業,有的還給孩子報了輔導班,周六日都不得休息。

為了讓孩子成績好,有的孩子根本就沒進過廚房,連自己的襪子都不會洗,因為你家長要給孩子擠出足夠的時間,「你只管學習,別的什麼事都不用干」,這是很多家長的做法,本來在家可以有機會學習鍛鍊生活技能的,現在這些時間全部用到學習上了。

所以表面上一個生活小技能的問題,卻反映著我們教育背後的大問題。

這些孩子,大學畢業以後必然要進入社會,當然一個只知道學習拿高分的孩子,沒有生活技能,或生活技能很差,人都無法生存生活了,讀書和高分又有什麼用?

很多學霸畢業以後處理不好生活和與人打交道的問題,辛辛苦苦培養的孩子最後折戟沉沙在生活上,這才最值得憂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c_LR20BJleJMoPMAlu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