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老家河南」,為什麼河南被視為中國人的老家

2022-09-28   遙望春風

原標題:都說「老家河南」,為什麼河南被視為中國人的老家

近年來,常聽人說到「老家河南」。

2012年,河南省以「老家河南」為宣傳語拍攝的河南旅遊形象宣傳片,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朝聞天下》《晚間新聞》《新聞30分》《經濟信息聯播》《海峽兩岸》《探索發現》等十餘個收視王牌欄目輪番播出,讓「老家河南」這個概念逐漸深入人心。以至於我們現在提到河南時,總會下意識地想到「老家」。

為什麼河南會被視為中國人的老家?

這是一個文化上的概念。因為,河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華夏、中國、中華、中原、神州等名詞的來源。正是上古時代聚居在河南及其周邊地區的中國人,點燃了中國文明的火焰,開創了中國文化的先河,從文化文明這個角度,他們的確是中華民族的先祖。

今天我們就來回溯那段歷史吧。

在1萬多年前的遠古時代,有一個叫伏羲氏的人,在河南周口淮陽「以龍師而龍名」,創造了龍圖騰。後來,伏羲氏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實現了遠古時期中原地區多個部落的第一次大融合。

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這裡的「炎黃」,指的是炎帝和黃帝兩人。炎帝和黃帝都是5000年——6000多年前的部落首領。

炎帝又叫神農氏。他是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因為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因此被尊稱為「炎帝」。

炎帝親嘗百草,用草藥為部落人民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教導部落人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在炎帝的帶領下,姜姓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得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

黃帝又叫軒轅氏,是上古時期華夏部落的首領。在炎帝統治後期,中原各部落互相攻擊,戰亂頻發。黃帝趁勢而起,打敗了其餘部落首領,形成與炎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

當時,黃帝統治的領域就在中原地帶。後來,黃帝先後打敗了炎帝和蚩尤人,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華夏國家。都城位於有熊——即今天的河南省新鄭市境內。

黃帝建立的華夏國家,是華夏部落和姜姓部落的融合,因此,中華民族不但被稱為「華夏子孫」,又被稱為「炎黃子孫」。

現在,許多年輕人都知道「炎黃子孫」這個說法,但不知道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現在知道了吧?其實,關於「炎黃子孫」這個說法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用今日頭條APP來搜索「炎黃子孫」,就會了解到這些有趣的故事:

根據《史記》的記載,黃帝統一中原後,按照國家的職能,制定了職官制度,任命了官員。當年,炎帝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兩種農作物,而黃帝卻能種植「黍、稷、菽、麥、稻」5種農作物,這意味著農業生產的進步。「黍、稷、菽、麥、稻」是中國最早的農作物,被稱為「五穀」。孔子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出處就在這裡。

黃帝的子孫,在中原黃河流域繁衍生息,點燃了中國文明的火焰,開創了中國文化的先河。他們的後代,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等世襲制朝代。夏朝、商朝、周朝的歷代帝王,都被認為是皇帝的直系子孫。甚至連接受了華夏文化的一些少數民族,比如匈奴、鮮卑、契丹等,都聲稱自己是黃帝子孫、炎黃子孫。

在夏朝、商朝、周朝之後,以河南為代表的中原地區,依然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那時候,中國被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豫州因位於九州之中,被稱為「中州」。豫州,就包含了今天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區。後來,這一片土地,被稱為「國中之地」,由此而產生了「中國」「中華」等概念。

由此看來,把河南視為中國人的老家,沒毛病。

【參考資料:《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