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私募全行業大事記!

2024-01-02     私募排排網

原標題:2023年私募全行業大事記!

23年在跌宕起伏中收官。這一年是疫情防控放開、經濟恢復發展的第一個自然年,資本市場面對複雜的形勢,走出了史無前例的表現。對多數國內投資者來說,這一年可能都是記憶深刻,甚至有些「刻骨銘心」的。

聚焦私募行業,2023年也是令多數從業者倍感震盪的一年。滄海橫流之際,不少明星私募管理人挺身而出、中流擊水,引發業內熱議。本文就為大家復盤,2023年私募行業發生的那些大事件。

私募總規模連續2年超20萬億,百億私募陣營煥新!

根據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1699家,管理基金數量153698隻,管理基金規模20.61萬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8477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2952家,私募資產配置類基金管理人9家;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261家。

對比歷史數據來看,中國私募管理基金總規模在2022年1月末首次突破20萬億元(20.28萬億元),在近兩年資本市場持續震盪的背景下,私募總規模穩中有升,在2023年7月末甚至一度逼近21萬億元(20.82萬億元)。

聚焦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來看,根據私募排排網監測數據,截至12月25日,國內百億私募數量為103家,全名單及其2023年以來的收益表現如下。

雖然數量上較2022年末的112家有所下降,但2023年內仍有多家私募逆勢上行重回或新晉百億私募陣營,其中包括勤辰資產、信弘天禾、銳天投資、乾象投資、博潤銀泰投資等。

從投資模式來看,除9家百億私募未披露相關信息以外,百億量化私募有32家,主觀投資類百億私募有49家,「主觀+量化」雙驅動的百億私募有13家。

股票私募寒冬砥礪前行,出海、量化二選一?

2023年私募五大策略業績呈現出較大的分化。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22日,私募五大策略指數在2023年表現最好的是債券策略私募,策略指數錄得4.42%的漲幅。而股票策略、期貨及衍生品策略、多資產策略和組合基金四大策略指數年內均收於負值。

值得注意的是,產品數量最多的股票策略私募,2023年受到A股市場大幅震盪影響,從年初業績領跑,到年末表現墊底,策略指數2023年錄得6.36%的跌幅。

但是,在2023年小微盤股起舞的背景下,持倉較為分散的量化多頭私募,年內整體超額收益表現仍然較好。

而主觀多頭私募這邊,出海似乎成為了2023年業績的「救贖之路」,其中景林資產、東方港灣等老牌百億主觀多頭私募,2023年都曾多次公開表示,收益表現得益於海外投資布局。

國內私募「出海」的直接或間接方式不算少,除了跨境ETF、跨境收益互換等方式,較為主流的還是通過設置香港關聯公司持有香港9號牌,直接投資海外資產或向海外募資。

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2月,擁有香港9號牌照,或者通過間接方式布局海外資產的「出海私募」共有74家,其中不乏多家百億私募,如景林資產、淡水泉、金戈量銳、仁橋資產等,均擁有香港9號牌以拓展海外業務。名單整理如下,供讀者參考:

量化私募惹爭議,「神化」VS「妖魔化」?

2023年是量化私募「揚名立萬」的一年,逆勢前行、熱度出圈,也使得這一年圍繞著量化私募的爭議,前所未有的多。

A股投資者在一番尋找原因後,將「炮火」對準了量化基金,尤其是擅長高頻交易的量化私募。

對此,包括九坤投資、靈均投資、明汯投資、思勰投資、聚寬投資等多家頭部量化私募均發聲反駁「量化砸盤」的說法,此外還有一些券商出面否認了量化私募壟斷券源以用於融券做空的外界傳言。

經過這輪大爭論,量化私募熱度進一步提升,越來越多人了解到量化私募近些年整體較好的收益表現。

在部分A股投資者「妖魔化」的同時,一些私募投資者「神化」量化私募的趨勢也在近兩年大大加強。

從市場背景上講,在股票投資領域,量化私募近幾年持續領先於主觀私募,部分原因還是近幾年的市場環境處於量化私募的「好球區」。

然而,無論是「妖魔化」還是「神化」,或許都並不適合加之於量化私募——量化無法一手操縱市場大勢,而其業績同樣難以擺脫大勢影響。

「危機阿爾法」再度雄起,CTA策略量化也超越主觀?

由於期貨市場高門檻、高風險的特徵,長期以來普通投資者難以直接介入,投資於期貨市場的CTA策略也相對小眾。

但其憑藉與股債的低相關性及其獨特的收益特徵,天然適合資產配置,豐富投資組合的收益來源,提升投資組合抗風險能力,是名副其實的「危機阿爾法」。而CTA策略的這一特性在2023年也多有表現。

不同於股票策略量化「吊打」主觀的局面,在CTA策略這一領域,主觀CTA與量化CTA可謂各有勝場,在長線表現上也是你追我趕。根據私募排排網組合大師數據,近三年間主觀CTA「占據上風」的時間還要占多數。

但在2023年,量化CTA策略在開局「逆風」的情況下震盪上行,於7月份的反彈中錄得了較主觀CTA更多的漲幅,且於8月、9月續創新高,最終憑藉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較好的抗跌表現,反超了主觀CTA策略。

小眾策略賺錢效應凸顯,微盤股指增、DMA爆火!

行業發展離不開創新,資管行業也是如此。近年來,為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投資需求,私募基金產品也在投資策略乃至於產品結構上持續創新,其中小眾策略產品在2023年逆勢火爆,成為行業焦點。

整體來看,2023年A股市場指數持續探底,貝塔收益表現不佳,因此私募管理人和投資者都不約而同地尋找起貝塔表現仍然可觀的細分領域,或者與貝塔相關性低的產品。

微盤股指增和DMA產品就這樣成為了2023年私募產品中最亮的幾顆星之二。

其中DMA產品是基於較為成熟的中性策略產品進一步創新,放大了管理人的超額能力。基於其特殊的產品結構帶來的特殊的風險回報比,對部分投資者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微盤股指增的火熱,則部分得益於小微盤近年來持續強勢的風格——過去備受外資青睞的大盤藍籌,在近年來外資的流出中受到明顯拖累;而小微盤股缺少外資持倉和機構持倉,與大盤乃至於經濟的相關度較低,因而在存量博弈的行情下受到遊資、散戶的青睞。

微盤股貝塔收益可觀,但其流動性和基本面上的不足仍讓不少機構躊躇不前,而量化私募使用量化模型選股投資,可以高效而廣泛的選股,因此在投資中更多涉及小盤股乃至於微盤股。

尤其是量化私募的「拳頭產品」量化指增,近年來中證500指增賽道日趨擁擠,超額獲取難度顯著提升,而成分股市值更小的中證1000指增表現則相對較好,因此越來越多私募未雨綢繆,布局向小市值、微盤股傾斜。

根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私募量化多頭策略產品中,從產品名稱來看針對小市值、微盤股指數設立的有25隻,筆者整理名單如下。

公募量化成熱門,但量化私募業績持續領先!

2023年小微盤風格的高歌猛進和市場熱點的快速輪動,也讓公募量化基金「火」出了圈。

截至12月25日,2023年的熱門量化基金「國金量化多因子」「長城量化小盤」「安泰對沖策略」「渤海匯金量化成長」分別在2023年獲得了10.37%、10.91%、10.87%、10.43%的收益率。

但相較於投資受限較多的公募量化基金,超額收益來源更為多樣化、交易靈活性更高的量化私募自然表現要更為可觀。根據海通證券統計分析,在中證500增強、中證1000增強、滬深300增強和量化對沖等細分策略上,量化私募2023年(截至2023.12.22)的表現仍舊全面保持了收益領先。

ETF工具受市場青睞,私募大佬也在買?

如果說公募基金中量化基金在2023年屬於少數亮點之一,ETF則可以說是在2023年迎來了「爆點」,在「國家隊」引領之下,年內多隻寬基ETF獲得大量資金凈買入,全市場ETF總規模突破2萬億份。

總體來看,ETF作為投資工具優勢頗多,各類寬基、行業ETF品種豐富,整體來說分散投資、費率低而且流動性好。

與此同時,私募基金也悄然成為ETF的重要「買手」之一,2023年也有不少私募通過ETF逆勢布局。

比如景林資產、東方港灣、上海運舟私募和思勰投資等百億私募旗下產品,2023年就曾多次現身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單,涉及黃金、科創50、晶片、網際網路、納斯達克100等多隻ETF。

對於主觀和量化私募都在積極投資ETF的原因,市場人士分析,私募配置ETF,可能是出於現金管理、套利策略、把握行業機會、實現資產配置的風險均衡和組合分散化等考慮,也有些私募通過投資ETF感知市場資金變化、跟蹤市場行情等。

而對於私募而言,在選擇ETF時,也需要綜合考慮管理規模、流動性、交易成本、套利空間等因素,再進行投資。

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通過買入指數基金去替代一部分的個股投資,可能會成為部分機構重要的投資策略選項。尤其是規模不大的私募,在投研力量有限的情況下,如果看好某個行業的趨勢性機會,通過ETF投資就是一種「惠而不費」的選擇。

私募大咖底部高頻發聲!年內多家私募自購加倉!

2023年A股市場震盪持續,為堅定投資者信心、把握長期投資機會,不少明星基金經理、頭部私募公司各自通過持續發聲、跟投或自購的方式,表達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看好態度。

其中李蓓和林園兩位百億私募的掌門人近期發聲尤為積極。林園投資在2023年10月-11月連發多份公告,表示基於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長期看好,以及對旗下基金產品的充分信心,即日起公司或實控人林園本人將跟投公司旗下所有產品新增凈申購額的20%,且該部分跟投份額永遠不主動贖回。

而在11月份林園投資在深圳舉辦的投資者交流會中,林園透露,截至當時,公司層面已跟投旗下產品累計超過5億元,其本人和家庭成員也有跟投。

此外,2023年百億私募迎水投資和中歐瑞博,也都曾公告表示使用自有資金投資旗下產品。

其中迎水投資於4月份和9月份兩次宣布自購,4月份是公司自購旗下可轉債多策略產品1000萬元,9月份則是基金經理盧高文、陳遠芳自購旗下轉債策略產品1500萬元。

中歐瑞博則是在10月份宣布自購旗下新產品1000萬元,並表示將在產品運作期間長期持有。

除了私募行業內的看好舉措,風險偏好較低的險資也「破天荒」地選擇在這個時期涉足私募領域。

11月29日晚間,中國人壽與新華保險公告稱,雙方分別出資250億元共同發起設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有限公司——鴻鵠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有限公司(暫定名,最終以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為準),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外資巨頭逆勢抄底?外資私募擴容至34家!

在經歷2023年的震盪下跌後,不少海外機構發聲表示看好當前的A股市場,其中一些機構更是已經參與進來。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參與到中國市場,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不少外資在中國設立了私募基金,直接投資中國。2023年也有一些外資機構選擇逆勢布局。

繼渣打銀行、黑石集團、橋水基金等國際金融巨頭在中國布局私募後,2023年9月份,日本資管巨頭三井住友業完成了在中國成立私募證券管理人的備案。根據私募排排網監測數據,截至2023年12月末,外商獨資證券類私募管理人數量擴容至34家。

「扶優限劣」加速行業「洗牌」

作為監管大趨勢,「扶優限劣」貫穿了私募行業的2023年。

根據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12月20日,2023年內註銷私募數量達到2471家,創下歷史新高。其中1月份註銷私募有1565家,已超2022年全年註銷私募數量的70%。

分註銷類型來看,協會註銷、主動註銷和依公告註銷的私募分別有1856家、564家、和48家,其中協會註銷的私募數量占比達75%。

而從協會註銷的原因看,多為「不符合協會《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的規定,予以註銷登記」「被協會採取紀律處分措施」「經營異常」等。

可以看出的是,隨著對「偽、劣、亂」私募的治理,風險機構不斷被出清,私募行業的洗牌和分化在加速。與此同時,私募基金的合規運營也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重視。

風險揭示:投資有風險,本資料涉及基金的過往業績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諾或預測產品未來收益。投資者應謹慎注意各項風險,認真閱讀基金合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銷售文件,充分認識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並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投資決策,對投資決策自負盈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c6864a77a93d98b1e25416188be81c8.html